分享

赵孟頫书学研究一:源流与枝叶

 王志安的原创馆 2022-02-17

赵孟頫书学研究一:源流与枝叶

一、生平及家族

    赵孟頫(1254--1322),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鸥波、水晶宫道人等。宋宗室,入元后任兵部郎中、翰林学士承旨,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博学广识,才气横溢。精音乐、冠文章、熟诗歌、开画风、工书法、嗜篆刻、通佛老,可谓集艺术、学术于一身的全才。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近人马宗霍《书林记事》谓:“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存世书迹有《洛神赋》、《赤壁赋》、《临兰亭帖》、《胆巴碑》等。 

          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世祖忽必烈派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前往江南"搜访遗逸",以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稳定、巩固自己的统治。程钜夫果然不辱使命,遍察江南后,寻得杰出人士二十余名荐举于元世祖。此时赵孟頫已过而立之年,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作为出身高贵的宋室王孙,又在当地才名赫赫,很自然便以首选入觐。元世祖一眼相中,虽不知其名但觉得其人"才气英迈,神采焕发",超凡脱俗,非常惊喜,一问才知他就是出身宋朝皇族诗书画冠绝当时的赵孟顺。元世祖赞叹道:真是"神仙中人"!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一方面惊叹于汉民族悠久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化,一方面却对此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与不安。所以,元朝统治者对待汉民族文化的载体--知识分子的态度便出现了矛盾与摇摆。搜收、网罗知识分子,但又处处排挤、抑制他们;委以高位,却又使他们不能接触实权,难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表面看来,赵孟顺为元朝历代君主所赏识,所器重,但实际上他们所看重的只是凝聚在赵孟頫身上的汉民族的文化意蕴。据《赵文敏公行状》载,仁宗对赵孟頫"特优以礼貌,量之于馆阁之间,使之讨论古义,典司述作,传之后世",借以"增重国家"。可见,对赵孟頫极为宠幸的仁宗也往往只注目于他的文化素养,把他作为消愁解闷、渲染升平的工具。所以赵孟顺虽然"官登一品,名高四海",但由于获得的只是赫赫虚名,也不得不"处之恬然若寒素"。

二、赵孟頫书法评价

        赵孟頫诸体兼善,《元史》本传云:“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这一评价虽然有些夸张,但根据赵流传后世的作品来看,其行草,楷书包括小楷的水准是一流的,而且影响了后世数百年。

        元代书法受赵孟頫影响之深,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现象。在赵孟頫竭力推崇学习“二王”回归魏晋经典传统活动中,他的朋友、家属、朋友的学生、学生的学生,无不受到他的影响浸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且延续时间很长的“赵派”书风。

    董其昌《容台集·论书》曾多次评赵孟頫书法:

        “赵吴兴书《文赋》,虽姿媚横出,未脱本家笔。素不学赵书,以其结构微有习气。”

        “ 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吾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     

         均是借贬低赵孟頫来抬高自己。但是到董其昌晚年的时候还是感叹了一句:“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我个人觉得看赵氏书法应当抓住“不逾矩”三个字。以宋朝宗室身份入仕元朝本就不是什么光彩之事,在朝廷之中,猜疑、排挤和打击不断向赵孟頫袭来,他仅有的一点点政治抱负也随之烟消云散。于是,赵孟頫只能将全部心血倾注到艺术追求上去,以摆脱官场的羁绊,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处世的谨慎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因此放射到他的书法,其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都堪称完美。但这种无可挑剔的极致很多时候又是艺术所反对的,艺术需要的是更感性化的东西,凡事都规规矩矩也就背离了艺术的精神,这大概也是董其昌、傅山这些所抵触的。

        但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绝对化的,人云亦云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如果前人说赵孟頫的字俗气而无骨,写得太熟太圆滑,好比很多人学隶书都不建议从《曹全碑》入手,说太甜易俗,而你也跟着这样说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没有很深入地去研究就跟风或妄下结论肯定是不可取的。艺术是分阶段性的又是因人而异的。

三、赵孟頫书法源流

        源流一:赵构

宋高宗赵构赐岳飞批札

赵孟頫《秋兴八首》

        北宋书法倡导“写意”,追求自我,这也是文人标榜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种摆脱唐人“法”的束缚的做法在南宋就出现了问题。在南宋,文人式的写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学习当代书家的风气抬头。学习苏黄米的大有人在,故多是时尚之气息,古意已经消失殆尽,日渐流于平滑简单,宋高宗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并意识到要追本溯源,他身体力行,由智永上追二王,但由于南宋为时代所限,这种回归魏晋而图书法变革的思想没有得到拓展。而赵孟頫通过自己和朋友学生等一起努力最终改变了学习苏黄米等当代书家的风气,重构了传统帖学的权威,真正实现了赵构的理想。

源流二:王羲之、智永

赵孟頫临《定武本兰亭序》

智永《真草千字文》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

         赵孟頫用了一辈子的时间身体力行,学习王羲之及其延续智永的书法,并以自身的影响力将正统的晋人书风彻底发扬,纠正了他此前日渐衰败靡弱的宋人书风。

         元代书法受赵孟頫影响之深,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现象。在赵孟頫竭力推崇学习“二王”回归魏晋经典传统活动中,他的朋友、家属、朋友的学生、学生的学生,无不受到他的影响浸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且延续时间很长的“赵派”书风。

源流三、李邕

李邕《云麾将军碑》等

          宋代《宣和书谱》云:“(邕)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由此可见,李邕笔法深得二王之正统。

           赵孟頫大字作品取法李邕为多,北海如象对赵体大楷的风格形成居功至伟。

赵孟頫大字行书《陋室铭》

        赵体大字行楷,楷行相长的结体和用笔。楷中有行书体态,行中有草书笔意,使转婉畅,笔法华艳腴润,内藏筋骨,流美于外很多得益于李北海。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