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科药物对大脑的影响

 康道运金 2020-05-21

一、服用精神科药物是不是会吃坏脑子?

服用精神科药物,可能会坏脑子,但是不吃药,肯定会坏脑子。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大部分精神疾病,本身大脑功能就有损害,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及时的药物治疗,大脑功能的损害会越来越严重,脑核磁及某些生物学指标早就明确的显示出这一点。

而在用药的对照组患者身上,大脑受损却是改善和回归常态之路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患者用药前敏感多疑、胡言乱语、言行紊乱,说话荒谬、有幻觉,或者容易发脾气、什么事情都忘坏处想,大量的自动负性思维和紧张害怕等,用药之后这些表现能够得到改善。

原理是什么呢?目前科学尚不能明确机制。但是有一些很有证据的假设:

幻觉妄想主要与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于是就用多巴胺功能抑制剂来让其不要太过于亢进,最常用的多巴胺抑制剂,就是抗精神病药物。就像脑出血颅内高压,于是就利尿脱水减轻脑内高压。

抑郁、强迫等主要与五羟色胺功能不足有关,于是就用抗抑郁药、抗强迫药增强五羟色胺功能。就像,糖尿病等病人血糖过高源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于是就打外源性等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

我们在治疗各种躯体疾病时,都能理解用药的好处,可是偏偏治疗精神疾病,很多人就不理解了,患者和家属们依然需要需要学习啊。

每个医生对是否用药有自己的选择,对于某些疾病例如轻中度焦虑抑郁,某些幻觉妄想等,我不一定刚开始就选择用药治疗,可但凡是我评估需要用药的情况,肯定是在我看来,服药的利大于弊。

而在你看来,精神科药物却是毒药和猛兽,那是因为你不了解、是你的主观臆测之后的恐惧。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一类副反应,叫锥体外系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肌肉发紧发僵,影响面部时,就会感觉其发呆发愣、像变傻了一样,于是家属会非常担心孩子的脑子是不是傻了,变痴呆了?

其实,患者只是面部表情肌发紧、绷着在,伸缩性变差,无法做出丰富活跃的表情,大脑里面是没有损伤的,药物反而是促进大脑内部康复的。否则,患者怎么可能吃药以后,能够正常的对话、具有合乎常理的思维。

锥体外系综合征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是,腿脚都发僵,以至于走起路来慢腾腾的,四肢动作也缓慢,看着更像痴呆的老人步态。

有这种副反应不要太担心,一般给盐酸苯海索拮抗治疗以后,大部分都能显著缓解。即使不缓解,在治疗精神症状好转以后,可以再尝试换用出现锥体外系综合征发生率偏低的其它药物。

有人问那为什么不开始就给这方面副反应少的药呢?因为别的药物有别的副反应、更重要的是,别的药物有它们的弱点。

例如利培酮和阿立哌唑,这两个药的安全和有效在青少年儿童中是最有实证研究的。很多家属和我聊,说阿立哌唑的副反应整体比利培酮要少一点,为什么不可以开始就用阿立哌唑?下面给予解答。

二、选用哪个药更好?

抗精神病药物里面,一类是缓解阳性症状(幻觉、妄想、兴奋、冲动等)比较迅速有效的,例如奥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等,一类是起效可能偏慢一些的,例如阿立哌唑、喹硫平。氨磺必利居于两类之间。

所有的药物都是有优势和缺陷并存,没有所谓最好的药物。

这也并不完全是坏事。如果真有某一个药既疗效好,又副反应少,那么市场上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药物种类了,它就完全垄断了,带来的弊端就是药物的价格将会奇高无比,普通老百姓长期服用根本消费不起。

大量医生的临床经验里,阿立哌唑在治疗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情绪不稳方面,确实不如利培酮有效率高,尤其是成年人。

阿立哌唑的一个显著缺点是:10mg的剂量需要等待两周以上才能再加药。如果你是门诊病人家属,那么你需要在未来的至少两周时间里,遭受到来自于患者精神症状的持续不良影响,以及因精神症状带来的其它危险,如自杀、伤人、外走等。

对于住院的病人,如果也是兴奋躁动的情况,刚开始选用阿立哌唑,就很可能出现刚开始几周她经常被约束、被打针、她打别人、以及别人打她的可能。

如果你刚开始就选择所谓副反应可能最少的,那么你就要做好承担更多的风险和责任问题,以及患者可能遭受更多的心理痛苦。

三、常见的药物副反应有哪些?

A 抗精神病药物:

利培酮、阿立哌唑、氟哌啶醇等,相对容易出现锥体外系综合征。常见的表现就是肌张力高、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综合征等,具体的可以在百度百科里面查询“锥体外系反应”进一步详细了解。

利培酮、氨磺必利等,相对容易对催乳素水平有影响,引起泌乳、月经不调等。

奥氮平、氟哌啶醇、喹硫平等,容易出现过度镇静、头晕、困倦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等。

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等,相对更容易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关于各种药物体重增加的排行问题,可参考:《吃了长胖的精神科药排行榜》、《精神科药是怎么引起肥胖的?》。

有些副反应拿来作为治疗价值,常见的如:用奥氮平、喹硫平等,晚上服用不仅治疗精神症状,而且辅助治疗失眠、稳定情绪,改善食欲。

B 抗抑郁药

相对来说,副反应整体比抗精神病药物少多了。各种SSRI类药物和SNRI类药物都可能引起:

  1. 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

  2. 性功能方面:如性欲减退、维持勃起、阴道干燥、性高潮困难等

  3.  锥体外系副反应:手抖、坐立不安等较为常见。

但是前两种副反应,一般关注较多的,是胃肠道不适。性功能方面的主诉比较少,患者主诉这方面一般是当治疗关系达到比较熟悉或亲近的程度时,才会主动告诉医生。

而且,这两类副反应,有时候很难分清楚到底是疾病本身导致的功能损害,还是药物所致。因为抑郁症、焦虑症患者本来就容易有胃肠道不适和性功能问题,例如食欲减退、性欲减退等,所以如果出现,还是需要当面和医生仔细交谈才能判断。

有些药物在性功能方面的影响发生率比较大,例如帕罗西汀。

有时候会用上述所谓的副反应,来治疗疾病。例如:

用氟西汀来治疗贪食、暴食等
用米氮平、曲唑酮等尝试治疗改善性功能问题
也有用氟西汀等来尝试治疗早泄
用米氮平来改善食欲、辅助治疗失眠等

C 抗焦虑药物

最常用的、大家问的最多的,就是苯二氮卓类药物,或叫安定类药物。

例如劳拉西泮、奥沙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地西泮等。常用于短期的、急性期的缓解焦虑和恐惧。

最常见的副反应是:过度镇静、困倦、乏力、腿软、头晕等。所以服用这类药物时,禁忌开车、轮滑、游泳或从事需要身体反应快、体力强度大的其它活动。 

四、 选择药物治疗的首要原则是什么?

抗精神病药物,因为大部分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以及改善情感、认知和阴性症状。这里面最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安全的基础上、迅速缓解兴奋冲动、自伤自杀等风险行为。

我无数次的对患者家属说:治病的首要,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危险症状,其次才是考虑药物副反应的事儿。

在开放性病房,陪住的家属说我家孩子因为什么什么而大声喊叫、冲动、大哭、砸东西等,你们医生护士怎么就不能理解、凭什么就不能让我们继续住院?

当然不能,除了你之外的其他大部分病人和家属,都希望你们离开,都会向医生护士抱怨:这样的病人不适合住开放式病房,你们怎么能还让他们在这里住院?

精神疾病的产生原因包括生物学、心理和环境三方面,治疗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医院里提供最重要的东西,是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病房的心理环境如果不好,会导致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影响。只有营造出和谐、积极和乐观的气氛,整体的病人才会更容易康复,要不然他们还不及在家里待着。

在封闭式病房也是一样。有的家属说,我们家孩子以前非常懂事、很少冲动打人,我太了解她了,求求你们,不要绑着她。她如果兴奋躁动,你们医生护士给劝劝她吧。绑着她对孩子太残酷了。

一定程度的限制患者活动范围,不仅是为了保护别人,更是为了保护她本人。

作为家长了解孩子的个性,可是作为其他的病友们,她们本就是敏感多疑,本来就极度缺乏安全感,有幻觉、有被害、有被议论感,如果某个病人出现过激的言行,你可以想象其他的病人会对她怎么做,孤立她、不和她说话、各个小地方悄悄的使坏,甚至会打她骂她。

只有她处在护士一定视野范围内时,才能保证她不伤别人、以及别人不伤她。

如果家属实在是心疼孩子,那你可以亲自陪护她住开放式病房,但是,住开放式病房里面,她依然不能有过激的言行,我上面已经介绍过为什么。如果有,开放式病房会让病人要么出院,要么转回封闭式病房。

所以,选择什么药物治疗的首要目的:先要保证她不伤人伤己,以及保证别人不伤她,其次才是考虑药物的可能副反应。

有家属曾经问我,孩子到时候病是治好了,人也傻了,怎么办?

关于真傻假傻我上面已经详细解释过了。我一般会问家属:您有更好的办法吗?治病,是药三分毒,从来就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治疗糖尿病,限制了病人随心所欲吃很多东西的权利。治疗严重坏疽,可能直接就得截肢而造成永久性的残疾。治疗肿瘤,可能就得掉美丽的头发、皮肤迅速变差、逐渐毁容。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在面对病症或问题时,优先解决最根本和紧急的症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