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两军交战,前排士兵必死,为何还甘愿当前锋?

 fxiaog 2020-05-21

古代两军交战,前排士兵必死,为何还甘愿当前锋?

看古装电视剧里的战争场景时,每次都能看到两军相交,前排士兵一个接一个倒地的画面,这就给了我们一种固定认知:古代打仗时,前排的士兵相当于肉盾,站在前排的危险性是最高的。那么为何这些士兵们还肯冲锋在前呢?

首先我们可能会想到古代激励士兵的两种方式:一是厚赏,二是重罚。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做左庶长时,秦国变更的法令中就有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士兵们要靠打仗立功,才能获得爵位,一步步出人头地。

除此之外,古代治军严谨的大将,都会对士兵采取严格的管束,避免士兵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现象发生。明朝的军法称:“凡一人对敌先退,斩其甲长。若甲长不退而兵退,阵亡,甲长之家从厚优恤,余兵斩首。”这种制度下,奋力作战还有一线生机。

古代两军交战,前排士兵必死,为何还甘愿当前锋?

但这两点,并不能完全作为士兵愿意站在前排的解释。其实古代的冷兵器战争,和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是有差异性的,古代作战,兵器既有刀、枪、矛、盾,也有劲弩、弓箭,某些时期甚至已经出现了火炮。

兵器变得越来越先进,正是为了减少直接拼杀对阵的时间,减少伤亡。最好的情况,是通过远程攻击就能使敌人损兵折将,达到屈人之兵的目的。而且在古代,前排的士兵大都是精锐力量,有的是身经百战的老卒,有的是置之死地的死囚。

东晋孝武帝时期,谢玄曾经临危受命,组建军队对抗前秦,于是“(谢)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这些士兵要么见过大场面,要么实力过硬,要么胆大,所以并不会畏惧做前锋。

甚至如果两军在用远程弓弩互相试探时,在前方的士兵安全性可能更高一些。这是说步兵的情况,假如是骑兵在前,阵列是常常转换的,前排换后排,后排换中排,彼此轮换,轮流冲击,像电视剧中那种全部压上去直冲的情况比较少,除非是遇上了不会领军的将领。

古代两军交战,前排士兵必死,为何还甘愿当前锋?

所以,既然大家的活命机会差不多,自然士兵不会那么排斥在前排。更何况在前排的立功机会更大,富贵险中求,《史记·项羽本纪》就曾经写过,汉军如何争抢项羽身体立功:“王翳取其头......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最后这5人都被封为侯。严酷的军法、优厚的赏赐,让士兵们都不敢轻易动摇,而且只要前军获胜,往往战况就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一方士气大振,一方节节败退。所以士兵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奋勇直前,既为功,也为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