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谥号

 飓风居主人 2020-05-21

一次好友凑局,席间谈古论今,思慕先贤,最后在聊到苏轼的时候,产生了小小的争执,争执的焦点是苏大学士的谥号,有人说是“文忠”,有人说是“文正”,争论不下之后,不约而同的掏出手机问度娘,度娘显示的结果是:苏轼(公元1037-1101年),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南宋高宗朝乾通六年,追赠太师,追谥号文正。合座相视大笑,通饮满杯。

古时的谥号,亦称更名典或易名典,是指帝王、后妃、诸侯以及公卿显宦等在死后,后世君王或统治阶级给出一个盖棺论定的评价,概括其生前的品行与业绩,为避讳称其人生前的名号,作为替代作用的称谓,是要经过朝议的,故而严肃刚正。谥号制度的形成,起源于西周,而终于清末。帝王的谥号分美谥、平谥、恶谥,美谥如:庄、武、文、恭、明、景、睿等,平谥如:怀、悼、闵、哀、思等,恶谥如:厉、灵、炀、谬、丑等。关于帝王后妃的谥号,这里不多做讨论,而只聊一聊古代官员的谥号趣谈。

一般来讲,不是普通官员都能获得谥号,必须有品阶有作为有名望的官员才有资格获得,在汉代,只有三公和侯爵以上才有资格获得谥号,在唐朝,职事官三品以及散官二品以上才有资格,到了宋朝需要三品以上的品级,在明朝则相对有些宽泛,不分品级,包括一些有名望的人都有,皆由礼部议定。以至于清朝规定,一品大员才能赐谥,且要皇帝定夺,二品以下官员要有特殊功绩才能赐谥。获得谥号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官谥,一种是私谥。官谥就是朝廷或皇帝赐予的,是非常正式与尊崇的。而私谥则是亲朋好友给予的,这个相对而言就没有官谥那么重的份量,比较有名的有陶渊明,他的谥号就是友人颜延之起的,谥曰“靖节”,故后世称其陶靖节。唐代有孟郊,韩愈私谥为“贞曜”,后世称其孟贞曜。

谥号也分本谥与追谥,本谥就是其人死后当时的统治阶级赐予的谥号,而追谥是后世的帝王为追念某些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或者做出特殊事迹的人,先是封墓轼闾,以示礼遇尊崇,然后赐予谥号,所以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前文对东坡大学士谥号的争论正源自于此,“文忠”是他的本谥,“文正”是他的追谥,所以说那一个都不算错。文圣人孔子被后世帝王追谥一十七次,武圣人关羽被后世帝王追谥一十六次。

为人臣的谥号还分为三类:文臣、武将和通谥。文臣获得单谥“文”是最高的谥号,当时获此殊荣的只有王安石和韩愈两位大家,故后世称王文公与韩文公。之后的谥号均是两字,文臣以“文”为崇,最高的谥号是“文贞”,后为避宋仁宗赵祯讳,而改为“文正”。司马光提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所以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经此一说,文正便成了文人极美的谥号,此后的帝王都不轻许于人。“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封建王朝时期,为人臣者最高的追求。而在历史上能获得此谥号者,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比较出名的有范仲淹、司马光、耶律楚材、李东阳、谢迁、刘统勋、曾国藩等等。文臣谥号的第二个字依次为:正忠恭成端恪襄顺,所以依次为:文忠、文恭、文成、文端、文恪、文襄....欧阳修、苏轼、张居正、晚清的李鸿章获得的谥号便是文忠,直追孔孟的一代先贤王守仁谥号为文成,世称王文成公。而晚清名臣左宗棠、张之洞,谥号也都只获赠“文襄”,而没有获得更高的谥号。宋代的包拯死后获赐谥号“孝肃”,便是当时的帝王为了肯定包拯忠君孝悌、刚正不阿的一生,而给出的评价。

武将以“武”为尊,宋代武将谥号最高等级“武忠”,第二个字依次为勇穆刚德烈恭壮。但在宋朝,却有一个特例,那就是狄青,宋朝文臣的地位远高于武将,而狄青所获赠的谥号为“武襄”,第二个字襄使用的却是文臣的谥号,可见其在当时武将中的地位尊崇无比。抗金名将岳飞的谥号“武穆”,后被追封鄂王,后又改谥“忠武”,故后世尊称其岳武穆,这个称呼里用的是他的本谥。到了明代,武将的谥号有了变化,《明会典》武将二字谥号里的第二个字依次变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明朝开国功臣徐达,谥号“武宁”,故后世称其徐武宁王,这是明代武将中最高的谥号。抗倭名将戚继光谥号“武毅”,是明代武将第二等谥号。

为人臣中那些能文能武的臣子死后获通谥,通谥以“忠武”为最高,其次为忠献、忠肃、忠敏。这中间最出名的就是武侯诸葛亮,他死后获赠谥号“忠武”。同样获此殊荣的还有挽大唐于将倾的再造功臣汾阳王郭子仪,史书称其“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明代开国功臣常遇春谥号忠武。明成祖靖难第一功臣张玉谥号“忠显”,追谥“忠武”。而力挽狂澜,拯救大明朝的于谦,死后获追谥“肃愍”,后改谥“忠肃”,这样的评价其实和他的功绩不甚相符,却是被评低了的。

有给谥就有夺谥,夺谥指死时赐给谥号,后因各种原因而被削夺,是为了惩戒某些行为,“或生前罪迹因他案而败露,即追裭其爵,削夺其谥,书诸简册,所以着炯戒也”。给谥是劝忠励绩,夺谥是着炯戒。被夺谥比较有名的是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左都御史纳兰揆叙,死后本谥为“文端”,后被雍正削夺,并下令在其墓碑上改镌“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字样,概因纳兰揆叙是康熙朝皇位争夺的斗争中,皇太子一党的重要党羽,所以雍正皇帝对其恨之入骨,才有这样夺谥改碑的泄愤之举。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死后被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清逊帝溥仪赐谥号“忠悫”,而成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个获得谥号的人,沿用几千年的谥法的作用至此终结。

为人臣者,获得谥号后,能奉祀于家族宗祠,写入族谱,夸耀于后世,旌表门闾,对封建官僚体系内的大多数人都充满了诱惑力。而从现代的角度去看,谥法作为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工具,其实就是封建统治者为控驭臣子,维护其统治,控制整个官僚体系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是封建官场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封建统治者宣扬恭顺天命,忠君奉主,忠于封建王朝的家天下,他们恩威并施,使得那些官员们为在死后获得一份受到封建君主肯定的恩荣,殚精毕力,竭诚报效,专心侍君为忠臣。实质上其中价值取向与道德标准,一直都是掌控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手中,并且最后给不给谥号,给什么样的谥号,给了之后,会不会因为生前触犯皇权的某些行为或其它的过失而被夺谥,都由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说了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