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艺术系列--[苏轼/赵佶/王希孟/张择端/马远/刘松年/范宽/李成/释巨然/董源]

 虹72 2020-05-22

转自:葛均义的博客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尚佛,号“ 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苏洵长子,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世称其父苏询、弟弟苏辙为“三苏”,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苏轼遍学晋、唐、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他学问、胸襟、识见过人,人书并尊,但一生坎坷。黄庭坚在《山谷集》中曰:“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在绘画方面,苏轼善画墨竹,师文同(文与可),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言:“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他还善作古木怪石,米芾云其“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苏轼作画奇想远寄,书画之论均有卓见,而画论则影响更为深远。他重视神似,反对形似,画要有寄托,画外要有情,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提出了“士人画”概念。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少有的文学、艺术之天才。

赵佶

赵佶(1082-1135),北宋徽宗皇帝,在位二十五年,(1082-1135)。在他主政时期奸臣当道,穷奢极欲,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纷至踏来。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与儿子一起沦为亡国之君,最后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赵佶是一位艺术家皇帝,他终日潜心迷恋于书法绘画,无心坐在龙椅上处理庞大的大宋政事,他先是启用当时的足球明星高俅,封他为殿帅府太尉,接着又重用蔡京童贯之类,把一切朝政都交由这几个人处理。而他则狠抓文化艺术事业,并亲自掌管翰林画院,给画家以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创作优秀的作品,像米芾张择端一代大师遂应运而生。他广泛收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将御府所藏历代书画辑编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 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的推动和倡导,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有突出贡献的。他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这位亡国皇帝政治无能,生活穷奢,但是艺术造诣极深,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工极研,堪称一代大家。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宗词》。

赵佶的书法,初习
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瘦金书”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其特点是瘦直挺拔,侧锋如兰竹,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书体,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后代习其书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正如《书史会要》推崇的那样:“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传世书帖有《草书千字文》、《闰中秋月诗帖》等。

王希孟

王希孟,北宋少年奇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可以说是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画家,可以与初唐诗人张若虚并美。他十多岁入宫,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奉事徽宗。宋徽宗慧眼独具,亲授其法,指点其笔墨技法,于是他画艺精进,遂超越矩度,工山水。徽宗政和三年,王希孟用半年时间,绘成了名垂千古的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该时年仅十八岁,不久英年早逝。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之唯一的传世作品。图卷为绢本,设色,纵 51.5厘米,横1191.5厘米,以大青绿为基调,图中的山脚、屋墙、水天交接处,全用深浅各异之赭石色渲染,用笔敷彩精细,轻重浓淡生动活脱,千里江山雄伟壮观,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后人赞其画“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该图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李溥光题记,曾经南宋内府、元代李溥光、清代梁清标乾隆内府收藏,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复兴了五代以后青绿山水的传统,运用青绿山水赋彩的方法,以全景式山水视觉为构图原则,绘画出崇山峻岭、江天浩渺之长卷,点缀以屋宇寺观,桥梁舟船。《千里江山图》气势磅礴开阔,风格典雅壮观,展示自然之神韵,属唐宋山水画传统画作的代表。

张择端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北宋末年的现实主义画家。东武(山东诸城)人,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后以卖画为生,画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等,其作品大都失传。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天津博物馆《西湖争标图》(有人言属伪作)等。

《清明上河图》,是进献宋徽宗之贡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的都城开封汴京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是一幅中国古代的风俗画卷。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桥梁,树木、河流、无一不精妙之至,可谓是妙笔神工。画卷气势恢弘,全长 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中形神兼备的人物有587个,动物13种,植物9种,牲畜56匹,车轿二十余辆,船只二十余艘,,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件稀世奇作。

《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是皇帝带领近臣到金明池观水战、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画面全长28.6厘米、宽28.5厘米,略呈正方形,结构紧凑严谨。

马远

马远,字遥父,生卒年不详。他的山水构图,沿承了李唐一派,并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山水体格,多现以边角之景,因此,有“马一角”之称。他画的山石,多用斧劈皴,棱角分明,笔法苍劲,墨气淋漓。其墨色浓淡、轻重、缓急之变化,使山水的表现,富于一种张力和动感。
 
  作品有《踏歌图》、《寒江独钓图》、《梅石溪凫图》、《水图》(共12幅)、《柳岸远山图》、《西园雅集图》、《孔丘像》、《寒山子像》、《石壁看远图》、《高阁听秋图》、《华灯侍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西远雅集图》卷(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收藏)、《松下闲吟图》(上海博物馆)、《倚松图》(上海博物馆)和《雪屐观梅图》(上海博物馆)等。
    《踏歌图》,是马远的传世作品。画中对北宋全景的山水,进行了一种夸张式剪裁,远山近岩,都用急促峭拔的大斧劈,远景树木掩映中的宫阙,与近景田陇上的农夫,相映成趣,具有一种别样的生活情趣。

刘松年

刘松年,钱塘(杭州)人,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时宫廷画家,师张敦礼,画风与李唐一脉相承,擅长青绿山水及宫殿,是标准的“院体”画代表画家,宋光宗时,授画院待诏,赐金带,其生卒年不详。

他笔墨精严,着色妍丽,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景。他的山水画,有水墨、青绿两种。刘松年画风优雅工整,清劲秀丽,所画人物神态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因多描写西湖一带的风光,因此绘画风格显得精细秀润,其作品主要有《四景山水卷》、《中兴四将》、《天女献花图》卷,《便桥会盟》、《耕织图》、《唐五学士图》、《溪亭客话图》、《春亭对弈图》、《秋林访道图》、《春光仙隐图》、《醉僧》、《罗汉》等,后人将其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家”。

《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画代表作,藏于故宫博物院。作品设色画春、夏、秋、冬四景,并穿插以人物活动。画中坡石,用斧劈皴出之;远山湖岸,则以水墨渍染;其树木以青绿描绘,庭台楼阁,以界画为之。画中人物虽小而形神完备,画面虽技法错杂,而意境却仍清润雅致、静穆和谐。画中季节之更迭,让人有时光流逝之感。

第一幅踏青,画堤边庄院,春花烂漫,杨柳葱翠,桃李争妍,嫩柳成荫,远山迷朦,树草充满生机,春意盎然。堤头,有两侍者牵马携盒,走向小桥,阶下童仆,正忙于清理担具,似随主人刚刚倦游归来。

第二幅纳凉画湖边之水阁凉庭,有主人端坐中庭纳凉观景,旁有侍者伫立。夏木浓荫,碧荷点点。庭前点缀以湖石,四周花木丛生,水阁伸向湖中,衬以木桩梁架,似西湖白堤之“平湖秋月”。

第三幅观山,画老树经霜,朱紫斑烂,秋高气爽,霜叶尽染。庭院环绕树石围墙,有小桥曲经通幽。庭中窗明几净,有老者独坐养神,一侍童正汲水煮茶,一种闲情逸趣。
  第四幅赏雪,画湖边四合庭院,高松挺拔,苍竹白头,远山近石、地面屋顶皆铺积雪,茫茫一片。桥头有一老翁,正骑驴张伞,前面有一侍者导引。

一年四景,整幅作品面貌古朴,笔法精严。

《中兴四将》,绢本,设色,纵 26厘米 ,横90.6厘米。所表现的是南宋令人景仰的抗金名将:岳飞、刘锜、韩世忠和张浚全身立像,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便桥会盟》,表现的是公元六二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便桥和突厥达成盟约,使突厥退兵的故事。

范宽

范宽,生卒年不详,陕西华原人,字中立(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因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他的山水画与李成齐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其山水体格,沿承了五代北方全景山水的传统,又具气势雄伟而自然的风格。

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而能自出机杼,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元人汤垕星评价范宽,“得山之骨法”。

 范宽善画雪景,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表现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之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其画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著名书画家米芾在《画史》中说:“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

《溪山行旅图轴》,气象雄伟,高山仰止,是范宽的传世作品。画中山水,由一条明显的中轴线纵向贯通;右边一线飞瀑,及逶迤曲折之清溪、山路近景,使画面结构趋于平衡。他用笔坚硬厚重,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曰,范宽“枪笔俱均,人屋皆质”。极有力度的“雨点皴”,富于变化,由线条勾勒而出的岩面与石质峻厚,使山峦、茂林深邃而丰富。

《雪景寒林图》,描绘一群雄峰高耸,浑厚雄壮,寒林萧萧,幽深枯硬。画面之前方,是寒水深湛。寒林之外,可见错落有致的岩渚汀州。作品的画面中,树木、山峰,是景物中的主体,两侧村庄、山峦、小桥则是陪衬之物,画面宽大,气势磅礴。整幅全用圆钝无细尖的笔画成,呈现出古拙敦厚的风貌。

他的作品还有《雪山萧寺图轴》。

范宽的山水画,对后人影响巨大。后来南宋的山水画,几乎全部出自范宽一系。后人将范宽、李成、董源,合称“宋三家”;后世兴起的“元四家”、明唐寅,清“金陵画派”、现代黄宾虹等,均受到了范宽画风的影响。元代的赵孟頫,赞范宽之画:“真古今绝笔也”;明董其昌评范宽:“宋画第一”。对当代画坛,范宽亦有较大影响。2004年,美国的《生活》杂志,所评上一千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范宽列第59位。

李成

李成为五代、宋初时的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北方山水画三大家之冠。《宣和画谱》语,他擅长画 “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云雾之状”。李成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李成,字咸熙,祖籍长安,唐朝宗室。祖父李鼎,曾为唐末年国子祭酒、苏州刺史。父亲李瑜,曾为青州推官。因残唐时五代变乱,遂迁居于青州营丘,故为营丘人。史书上说,李成生性孤傲,儒道自业、博涉经史,胸富文墨,磊落有志,具经世济邦之才,却未进入仕途。他寓兴于书画,寄情山水,吟诗自娱,曾经流落京师,却志向高洁,常拒绝王公国戚、达官贵人的邀清,不卑躬屈膝侍候权贵。晚年喜欢游历于江湖山水之间,因终日纵酒,醉死于淮阴客舍,享年48岁。

李成继承了隋唐展子虔、李思训、王维等山水画家的传统,师法于关同、荆浩,后师法于自然,遂自成一家,好以直擦之皴法,绘画平远之寒林,能“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境意开旷、辽远、深邃。所绘画景,宗师造化,惟意所到,自创景物,皆合其妙。” 宋《宣和画谱》,元《图绘宝鉴》、《画鉴》,清《清河书画舫》,都对他的绘画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谓其 “前人所未尝为,气韵萧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法精绝,高妙入神,古今一人,真画家百世师也。”

李成以营造气象和运墨精妙见长,善于用爽利的笔法和微妙的墨色,描绘平远寒林山水,表现烟霭雾气山川大地之灵秀和风雨明晦中的变化,将北方的山水画展现出一种古朴秀劲、圆融而富于感染力的意境。他绘画笔势锋利,墨法精致细微,淡痕之中层次跃然,如梦雾之中,被誉为“惜墨如金”。所画山石圆润精巧,烟岚浮动,如远遥千里;所绘寒林老树,劲拔而富有生命力。

对于画面的安排结构,李成造诣极深。画勾勒不多,却富于层叠,意趣盎然;皴擦技法应用甚少,却骨干自坚。他画树木,常以淡墨拖抹,枝干形如蟹爪,作节时不用墨圈,只一大墨点即呼之欲出,于平淡中现惊奇。他画雪景,峰岩林屋皆用淡墨,画山石如云动,被后人称之为“卷云皴”。李成绘画风格独特,艺术技巧精妙,他与关同、范宽,形成了五代、北宋时北方山水画之三大主要流派。

李成作画的宗旨,为“学不为人,自娱而已”,其作品不易得,后人摹仿之假伪作甚众,几近乱真。李成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图》、《寒林平野图》、《茂林远岫图》、《晴峦萧寺图》、《盘车图》、《渔乐图》、《寒鸦图》、《山水图》等。

《读碑窠石图轴》,是其传世作品。平原荒野中,一骑骡人在读一幢古碑,有一侍者,持杖旁立。碑旁寒林老树虬曲,苍老的枯枝,奇崛圆润的窠石,古碑,荒野中的读碑人,苍茫荒寒的意境中,使人生发人世沧桑,往事如烟,历史变迁不堪回首之感怀。画中之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斑驳漫漶。残碑周围枯树盘复环绕,枝干垂如蟹爪,荆棘枯草,荒石孤立,烘托出无限凄怆的气氛。其窠石皴法和树法,展示了李成绘画艺术之风貌。

传说此图为李成与王晓合作,残碑有小字二行,一书“李成画树石””,一书“王晓补人物”,无此两行小字者疑为摹本。

《山水诀》,是李成的绘画理论著作。其中总结的绘画技巧,深得其中三昧:“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落笔无令太重,重则浊而不清;不可太轻,轻则燥而不润;烘梁过度则不接,辟绰繁细则失神。发树枝左长右短,立石势上重上轻,摆布裁插,势使相偎上下,云烟取秀,不可太多,多则散漫无神,左右林麓铺陈,不可太繁,繁则堆塞不舒。山高峻无使倾危,水深远勿教穷固,路需曲折,山要高昂……”。

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评价说:“成画平远寒林,前所未尝有。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情精绝,高妙入神,古今一人,真画家百世师也。……”

释巨然

  释巨然,跨五代与宋画家,江宁(今南京)人,生卒年不详。他与其师董源,同为江南山水体格画法的代表,其水墨山水画新体格画法,在沉寂了近三百年之后的元代,大放光芒,后世以“董巨”并称,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之为:“善为轻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但林木非其所长”。

传世作品有《秋山问道图轴》,画绢本水墨,用长披皴,山林高深,草木华滋,清淡秀润。他的作品还有《万壑松风图轴》、《层崖丛树图轴》、《谿山林渚图轴》等。

董源

  董源,江南山水体格画派代表,字叔达,钟陵(今南昌)人,生卒年不详。南唐时,曾任职“后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记载,董源善画人物,他的山水画,有青绿和水墨两种体。其画法披麻皴,适于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坡,其变体有卷云、荷叶、解索、牛毛等,中国山水画披麻皴一派,至董源、巨然,日见完善。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其画为:“多作江南平远风景,不为奇峭之笔”,“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米芾在他的《画史》中,称其画为“平淡天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但董源的画,在宋代并未引起广泛重视。

董源的画,在元代突然声名鹊起。明末的董其昌,开“南北宗”说,董源被捧为南宗之创始人。他的画,亦成为不朽的典范和后世的楷模。

董源的画法大致有三种:

一为作淡设色点子皴,点簇丛树。在《潇湘图卷》中,江山平远,山树墨色清淡,草草点簇,皴染浑厚;他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卷》、《重林寒汀图卷》和《夏山图卷》等,画法同出一脉。

他的另一画法,为作长披麻皴。在《溪山行旅图卷》和《龙宿郊民图卷》中,他画的高树枝干浑厚,或双钩夹叶,或用大青色渲染。

《宣和画谱》记载:“大抵元(董源)所画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这说明董源的山水画,还有雄伟一格,已无作品见证。

《溪岸图轴》,有人怀疑非董源之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