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亨廷顿之后:从文明冲突走向文明融新

 Tomsp360lib 2020-05-22

            一、融新取代冲突是历史趋势

       世界文明史上,人类文明力量与野蛮恐怖势力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息,重要的是,每一次重大斗争都会留给比较文明学者反思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与彼此之间的关系。

亨廷顿

但是21世纪的比较文明学家们正在面临世界文明史的又一次新局面:正如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 S.P.Huntington)所说,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但是也要看到,2001年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危害已经成为世界不同文明共同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东西方两大文明在新时代实现了新的融合,而历史规律是:文明一旦融合,必然会形成新文明。

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

我们认为,比较文明学从学术研究角度,从理论上探讨世界各大文明体系之间的融合创新关系正在成为核心任务之一。如何从学术思维与理论层次研究新时代新文明,应当成为比较文明学2018年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中国金文文献中说:苟日新,全日新,日日新。新就是创新,新文明的诞生。这种新文明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传统文明融合以后所形成,但是新文明并不同于传统文明。

我们认为,2018年在中国召开的比较文明学年会可以将此作为会议与论坛的重要议题,正是研究文明融新。  

                                二、什么是“文明融新”

  汉语中的“文明”一词较早出现于中国公元6世纪之前的经典六经之中。其中《书·尧典》中说: 

浚哲文明,温恭永塞。

疏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明”一词的本意,对于古代人来说就是以道德教化来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其性质是充满温和恭敬的关系。这种关系,《尚书》中有一句更为简明的说法:协和万邦,就是世界各国经济政治的和谐发展方式,因为所有的文明都是进步的,不同文明之间,必须和谐,这是文明共同的理想。

人类共同的理想是和平、和谐与协和,因为人类文明具有共同的理想目标,人类文明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认识到这一些,各种文明体系才可能一致对付恐怖势力。因此从文明冲突走向文明融新(syncretism)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个词并不是中国西方人发明, 而是公元前4世纪世界上第一次东西方文明融合,亚历山大东征之后的新文明,这个文明也不仅仅是亚历山大大帝。它的意义在于文明可以创新。 

                          三、亨廷顿之后:谁主沉浮 

 直到今天,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仍然是东西方影响最大的书,2018年世界读书日调查中,世界几乎所有大学的必读书目中都有这本书,远远超过了曾经领先的各类书藉。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本与社会表象最为切合的书,它发表后不久就发生了911事件,以后又是直到今天的反恐战争。因此人们相信书中的预言可能实现。

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亨廷顿本人多次说过:文明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他写这本书提目的不是预言文明冲突,而恰恰是要避免文明冲突。

关于社会文明的观念很明确,他认为在文明诸因素中,宗教信仰是决定性的因素。他把当代世界划分为七种主要文明:中华(Sinic)文明、日本文明、印度(Hindu)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这看起来是根据地域划分的文明,但他又强调宗教是主要因素:“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正如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说:‘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在韦伯提出的五个‘世界性宗教’中,有四个──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儒教与主要的文明结合在一起。”2亨廷顿不是真正的历史学家,所以他虽然强调宗教在文明中的作用,但是对于文明的历史发展,社会的历史发展却又没有明确的认识。他所提出的只是一个文明间关系的历史阶段划分,我们简要把这一划分归结如下:

第一阶段是公元1500年前──文明遭遇阶段,从新石器时代起的文明起源,但文明之间的联系不多。安第斯文明和中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文明之间“维持最微小的联系”。虽然也有文明间的战争,但主要是文明内部的交通贸易与斗争。

第二阶段从公元1500年到1910年,西方兴起为主要标志,到1500年,欧洲进行了文艺复兴,社会多元主义,扩大商业和技术,从开始一个全球政治新纪元。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安第斯文明与中美洲文明被有效地消灭了”,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非洲文明被征服,中国受到影响,只有俄、日和埃塞俄比亚三个帝国统治的文明保持独立。

第三个阶段从1920年起,世界走向多元化,西方文明对于世界的支配作用消失,世界走向多文明的体系。西方文明所特有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所造成的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分离原则,被以宗教为主体的文明冲突所替代。

   亨廷顿之后,如何解释文明关系?

   中国知识分子何敢让焉,笔者2003年提出文明融新理论后,直到今天,才被部分西方学者所接受。真理不必疾行,而且越快热就越宜冷,经过时间考验的真理,才会有效期长久。

   从世界文明的主流来看,从17世纪之后,随着海上大交通的发展,东西方的文明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交往产生文明的辩证发展,造成了文明形态的变化。但从理论上说,文明形态的变化本质上又不只是交往所促成的。应当说文明类型的演变中,有着社会机制、时代性如现代的条件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民族国家的集约型文明不是永恒的,它与自我中心的部族文明之间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现代社会经济与文明的一体化与本土化的对立都要对它产生作用。文明类型从集约型变为多元文明,这是从文明的总体特征来观察的特点。

17世纪之后,环球航行的成功,使得东西方文明才真正相逢。人类的全球化意识在这时可以说有了新的开端,东西方两大重要文明体系开始了交流,并且有了互相的比较。文明的差异与同一性引起人们对于全球文明发展的反思。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东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后导致西方文明向东方与世界的扩展。经济全球化与文明全球化在不同层次发生,文明差异性与同一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是明显的、无法回避的存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明全球化不可行,只是说明文明全球化不是某一种文明的全球扩展,而只能是多元化与一体化的辩证发展。乌尔里希·贝克曾经把全球化分为七步,其中说到文明全球化: 

乌尔里希·贝克

第六,文化全球化的辩证法:“全球种族空间”(阿尔琼·阿帕多拉伊)指的是什么?不是趋同,不是西方化,不是真实性的缺失,而是“差别的普遍性”;世界社会的巴比伦式的心脏在语言认同感的混乱中跳动”。1

  我们不能不再次惋惜,这位德国学者同样不知道中国墨经的“异与同而俱于一”,与他所说的“差别的普遍性”是可以互相发明的。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就是这种差异与同一的共存,是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并进。正是在文化全·球化中,在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中,人类社会又产生了多次的民族文明复兴,其中如中国的儒学复兴、伊斯兰复兴、犹太复兴等都不再是传统文明,它们是融新的文明,是多元文明,是这个时代辩证发展的最有力证明。 

多元文明就是新文明,是融合之后的新文明。从中国辩证理性来认识,世界文明发展必然进入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与互动,这就是“同与异俱于一”的辩证发展观。民族文明在一体化过程中会坚持自身同一性并接纳外部的差异性,形成新的文明。而世界一体化中又会从民族文明的特性中得到真正的动力,从差异推动一体化前进,一体化不是以消灭民族差异为目标,相反,一体化是以差异性为动力的,这就是新辩证论的文明观。


2 []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1 []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王学东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