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G时期意识形态解读哲学历史——《简明中国哲学史》

 昵称21405352 2020-05-22

一切历史上的斗争

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

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

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J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

——恩格斯


 中国哲学史上两军对战是非常激烈和尖锐的。

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军对垒——唯物主义路线与唯心主义路线,也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在各个历史时期,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斗争。

殷周种族奴隶制时代

随着阶J社会的形成,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种族奴隶主利用宗教神学维护他们的统治。

由于种族奴隶对种族统治者不断暴动和反抗,反映在哲学上,就有朴素唯物主义的“五行”学说和具有辩证因素的“八卦”说的产生。这种'反天神'思想对'尊天神'思想的斗争,就是殷周奴隶社会中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的表现。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种族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社会上的阶J斗争日趋激烈。代表没落奴隶主的思想家,如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庄,总是以各种形式宣扬天命论思想,宣传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天才论。

与此相对应的则有“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的奴隶思想

有自称“贱人”的墨子提出“非命”主张;

还有代表新兴地主阶J利益的荀子、韩非,他们用“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观点来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天人相与”的天命论思想;在认识论上也展开了朴素唯物论的反映论对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激烈战斗,并从战斗中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这一光辉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战国以后

战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J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在哲学上总是宣扬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

作为封建统治阶J的思想家,如汉代的董仲舒,就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永恒天命观念。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玄学”和佛教,则宣扬唯心主义的“贵无论”和“神不灭论”,这是用来束缚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精神绳索。

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正如毛主席指出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总计大小数百次”,且其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而起义农民的革命思想和统治阶J的官方哲学也是针锋相对的。如秦末陈胜提出的起义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针对殷周以来统治者都自称是受命于天,故陈胜否定王侯将相是上帝布下的种子,从而批判了天命思想。

陈胜吴广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是要变地主贵族之天为农民之天,是对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的反抗与批判。

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反对官方哲学的思想家,著名的有东汉的王充、南北朝的范缜等人。他们在自然观和形神关系问题上是坚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唯心主义的'神不灭'论;但在社会人事方面却相信自然命定说和人在形体和精神方面有所谓凡圣之殊,这就陷入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了。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唐中叶时出现柳宗元、刘禹锡和韩愈对天人关系的论战,这是一场唯物主义的“天(自然)人相分思想对唯心主义的“天(神)人相与思想的激烈战斗。从战斗中柳、刘对荀子的唯物主义的“天论”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对由奴隶制到封建社会前期的一切神秘化的天——公开的有神论作了带有总结性的批判。

但是,这场斗争并没有结束,反动统治阶级及其代言人,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由是出现了从思想上强化这一中央集权封建统治的唯心主义“理学”——实质上也是变相的神学。

“理学”发端于唐代的韩愈和李翱,发展至宋明时出现程()朱(熹)和陆(九渊)王(守仁)两大流派。前者哲学上属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后者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不过这两派尽管学术上有分歧,但都是以“三纲五常”作为统治思想的核心。

在认识论方面,程、朱宣扬“理得于天而具于心”,认为人的智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陆、王则宣扬“心即理”,即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他们总是这样那样地鼓吹唯心论的先验论。

宋代以后,由于所谓理学家把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看成是“小大有定”“差等有别”,是“天理如此,岂可逆哉!”即是不可违背的天理。所以在反理学的斗争中,起义农民特别针对这一点,如方腊直斥封建剥削行为是“安有是理!”钟相、杨么起义则提出只有“等贵贱,均贫富”,才是“天理当然”。可见封建统治者的“理”和劳动农民的“理”是代表着两个敌对阶J的利益,这是一场不可调和的阶J斗争。

宋代反理学的斗争,还有王安石、陈亮等对二程和朱熹的批判。明中叶以后,由于有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的出现,反映在哲学上,有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黄宗曦、颜元直至清中叶的戴震等人,他们从各方面反对唯心主义理学。

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上的感觉论等方面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批判,从阐明和发挥朴素唯物论的反映论中,反对唯心论的先验论。

当然由于阶J和时代的局限,他们的唯物论和辩证思想总是不彻底的,所谓“仇必和而解”,最后还是要调和矛盾,这是反映他们思想中落后的一面。

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发展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采取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政策,哲学上则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任何变革。

后来的洋务派则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认为“体”是不变的,即坚持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原样维持下去。因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仍然是中国近代的统治思想。

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大众从反国际资本主义、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从实际问题出发,以战斗的姿态,揭露和批判了这一为封建买办政权服务的唯心主义理学的反动性,从而导致了实事求是的唯物论的认识论。

在中国近代的思想文化战线上,还有“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J的旧文化的斗争”。

资产阶级有两个主要派别——改良派和革命派。

改良派以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为代表,他们用从西方学来的进化论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顽固派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G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孙中山在思想战线上的功绩是:以鲜明的中国G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场斗争中是中国G命民主派的旗帜。

总的来说,在中国近代史上代表资产阶级的“所谓新学的思想,有同中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革命作用。”这是有它进步的一面。但是这种从西方资产阶J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等项思想武器,是抗御不了帝国主义的,“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阵下来,宣告破产了。”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军对战——唯物主义路线与唯心主义路线的对战。通过学习,除了对我们进一步分清什么是唯物论的反映论,什么是唯心论的先验论;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有所帮助外,对提高我们路线斗争的觉悟,注意和重视意识形态领域里面的阶J斗争,也是有所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