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沧桑巨变

 哈哈狮的信箱 2020-05-22

1957年4月,首届广交会工业馆场景


闻名遐迩的广交会,堪称“中国第一展”。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和“晴雨表”,它的成交情况成为分析判断中国外贸走势的一个重要依据。1957年4月15日,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此后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我国都在广州各举行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会期1个月。它是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成交最多的出口商品交易盛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广交会半个多世纪百余届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沧桑巨变,不仅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更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广州物资交流会的举办启发严亦峻的大胆创意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在继续南下深圳时却未跨过深圳河。

1952年至1957年,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建设物资,橡胶、化肥、钢材、机械甚至沥青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但进口所需的外汇,却由于西方的封锁很难获得。

这时,华南物资交流大会已经于1954年和1955年在广州市文化公园连续举办了两届,从香港、澳门回来的华侨抢购内陆的红薯、药材和陶瓷,每次的平均成交额达百万美元。物资交流大会对增加出口货源,扩大外销起到了良好作用。很显然,要帮助国家缓和并解决进口建设材料所需外汇紧缺的现状,与外商较为活跃接触而处于前沿阵地的广州,有着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得天独厚的最佳机会和应尽义务。这些情景引起了一位名叫严亦峻的山西人的注意。

严亦峻时任中国对外贸易部驻广州特派员,兼任广东省外贸局局长。他在生前写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说:“当时我就想,既然小型的(物资交流会)办得不错,何不办个大的?把全国各行各业的外贸公司都集中到一个展览会上,请外商来洽谈,当面成交,发挥整体的效应,给国家争取更多的外汇,支援国家建设。”

经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的同意,1956年6月上旬,严亦峻以个人名义通过电报向外贸部请示,建议在广州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出口商品展览交流会。随后,电报送至周恩来总理批阅。同年9月,国务院发电报同意了这一建议,同时通知各部委予以支持。因为严亦峻的这一创意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基本国策是相吻合的,即为了解决大规模经济建设中所需多种物资的进口难题,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以出口为导向,鼓励企业出口创汇。

一拍即合。征得同意后,广东省外贸局马上组织筹备这个展览会。最初的筹备小组成员虽然只有六七个人,可是办事效率很高。

1956年8月,筹委会的办事机构正式成立,从广州市和省内外抽调的工作人员陆续到达,并集中在作为展览会会址的流花路中苏友好大厦办公。


出处:《文史春秋》2010年第2期
作者:孟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