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荨麻疹(瘾疹)中医辨证治疗<主讲人:王萍>

 香菊书屋 2020-05-22

王1.jpg

【课程摘要】

一、何谓荨麻 

《新华字典》记载:荨麻乃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对生,茎叶生细蛰毛,皮肤接触时会引起刺痛。

《中国药典》记载荨麻为荨麻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茎四棱状,生蛰毛,其根叶供药用,治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惊风等症,在我国各处可见,尤以北方、川贵为多

中医文献相关记载

《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著作均有记载“瘾疹”“㾦癗”等, 类似于荨麻疹。俗名有“风疹块”“风疙瘩” “泛疙瘩”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曰: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博,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汗出乃愈 。”论述了外感风邪胜,则皮肤出现瘾疹,要用发汗法。

《千金要方》重沓垄起,搔之逐手起(似人工荨麻疹)。赤轸热时即发,冷即止。白轸天阴冷即发。

《医宗金鉴》㾦癗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蒡汤;夜痒重者,宜当归饮子服之,谨避风凉自效。

二、 病因病机

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表,营卫失和。平素体弱或久病气血耗伤,血虚受风表虚不固,风邪乘虚所致。肠胃湿热,蕴结动风,发于皮肤腠理。

三、辨证论治,临床常见四个证型

1、 风热证;2、风寒证;3、血虚受风证(亦称阴血亏虚证);4、胃肠湿热证。

1、风热证

主证:发病急骤,皮疹(风团)鲜红,灼热痒剧,遇热加重,得冷则减,伴发热。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

消风散组方: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3克 ,甘草、木通各1.5克。

功用:养血疏风,清热除湿。

用法:水2盅,煎8分,食远服(即空腹服用)。

歌诀: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石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加减:风团鲜红灼热加丹皮、赤芍;口渴加玄参、天花粉;瘙痒重加刺蒺藜、生牡蛎。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赵炳南先生经验方:荆防方

组方: 荆芥6克、防风6克、僵蚕6克 、双花12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浮萍6克、生地9克、薄荷4.5克 、黄芩9克、蝉衣4.5克、生甘草6克。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适用:急性荨麻疹偏于风热者。

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赵老擅用对药

方中对药:荆芥、防风

荆芥:芳香疏风邪,发汗之力较防风强,偏入血分。

防风:性善生浮走表,较荆芥为温,且能胜湿,偏入气分荆芥、防风相须为用,加强祛风疗效,风寒湿证与凉药配伍,亦用于风湿热证。荆芥、防风相须为用,加强祛风疗效,风寒湿证与凉药配伍,亦用于风湿热证。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风寒证

主证:风团色白,遇冷加重,得暖则缓,恶风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1两16铢,芍药、生姜、麻黄各1两,大枣4枚,杏仁24枚。

方中对药:桂枝、麻黄。

桂枝助阳气,麻黄宣肺气,相须为用。

方中对药:桂枝、芍药

桂枝配芍药,一散一收,调和营卫。

《本经疏证》: 桂枝,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赵炳南先生经验方:麻黄方

组方:麻黄3克、杏仁4.5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白鲜皮15克、丹皮9克 、陈皮9克、僵蚕9克、丹参15克。

功用:祛风散寒,活血止痒。

适用:慢性荨麻疹偏于风寒者。

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赵炳南先生验案分享

胡某,男,31岁,初诊:1964年7月11日。

主诉:全身起风疙瘩14年,发作3天。

现病史:全身起风疙瘩14年,每至春秋即发,阴天加剧,作痒,时隐时现,曾在外院诊为荨麻疹。服抗过敏药后减轻,停药后复发。近3天全身发冷、瘙痒明显,伴有腹痛,大便溏泻,胸闷,否认寄生虫史。

查体:全身散在粉红色风团,部分融合。舌淡,苔白。

中医辨证:腠理不固,外感风寒 。

治法:疏风,止痒。

方药:麻黄4.5克、荆芥穗6克、防风6克、杏仁泥6克、白鲜皮12克、桑白皮6克、秦艽15克 、金银花21克、茵陈蒿9克、丝瓜络9克,经服34剂痊愈。半年随访未复发。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辨证思维

(1)、荨麻疹病位在皮毛,与外感风邪有关,由于其起病突然,变化较快,符合中医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

(2)、病位在皮毛,而肺又外合皮毛,肺气失宣,卫外 不固,又是发病原因之一。

(3)、赵老灵活运用中医整体思想和脏腑理论,详辨病机,以疏风散寒固表为法,效果理想。    

3、血虚受风证

(1)、 血虚血寒夹瘀证

主证:面色淡白无华,皮疹色淡,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饮子《医宗金鉴》。

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 白蒺藜各3克, 黄芪、生甘草各1.5克

用法:水2盅,煎8分,食远服。

对药:当归、白芍。

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两药相配,一动一静,共奏养血理血之效

对药:当归、川芎

川芎:辛温升散,活血行气,先人称血中气药。

当归配川芎:通达气血,散瘀止痛。

出处:《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血虚受风、表虚不固证

病因:阴血不足,表虚不固,感受风寒之邪

主证:风团反复发作,色淡,遇风加重,伴自汗、恶风、易感冒。舌质淡,边有齿痕。

治法:养血祛风,益气固表。

方药:当归饮子合玉屏风散加减。

玉屏风散:防风、黄芪各1两、白术2两。

方中对药:防风、黄芪、防风,风药中润剂,善祛周身之风邪、 黄芪,补气药之长,甘温,补益中气。两药相配,一补一散。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中气虚弱,卫表不固,表虚自汗,经常感冒和慢性荨麻疹。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4、胃肠湿热证

主证:风团色红,片大,瘙痒甚,伴胃脘痞满 ,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通圣散组成: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栀子、当归、白芍、大黄、芒硝各5钱,石膏、黄芩、桔梗各1两,甘草2两,滑石3两为末,每服2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6分,温服。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赵炳南先生经验方:多皮饮 

组方:地骨皮9克、 五加皮9克、 桑白皮15克 、干姜皮6克  、白鲜皮15克 、丹皮9克 、赤苓皮15克 、 冬瓜皮15克  、扁豆皮15克 、 川槿皮9克

功用: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适用:湿重于热型偏于慢性荨麻疹。

张志礼教授的经验

荨麻疹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本病主要外因。“风为百病之长”,可挟寒、挟热,治疗以祛风为主。

遵循“风血同治”“气血同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原则,治疗过程中加入养血理气之品,可提高疗效。风热型发病急,外邪未深入,正气未虚者疗效较好。风寒型、血虚、气虚型多见于顽固的慢性荨麻疹,治疗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不宜多用蜈蚣、蛇蜕等表散性虫药,以免病情加重。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小结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我们通过复习中医古籍,了解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学习了老前辈的辨治思维特点等。

治疗荨麻疹的8个常用处方 

风热证:消风散、荆防方。

风寒证: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方。

血虚证:当归饮子,卫表不固:玉屏风散。

胃肠湿热:防风通圣散丸,多皮饮。

6个常用对药 

荆芥 防风; 桂枝 麻黄; 桂枝 芍药;当归 白芍; 当归 川芎;防风 黄芪。

责任编辑:曦老师 

技术支持:索隆  

本期小编:路飞  

 本期校对:紫苏  

【温馨提示】:在听会儿中医首页上方搜索框输入“明肤大讲堂”,即可查看本系列全部课程。0263.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