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上高中只是为了考大学吗?考不上大学就没必要上高中吗?

 在作文里成长 2020-05-22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只有一半的初中孩子能上普高考大学,这对未来到底是好是坏呢?》(公众号内本文标题是《普高太少,让更多的孩子上职高,这种工业时代的思维,适合商业社会吗?》点击阅读)。文章在两个平台引起了众多读者的热烈讨论,这两个平台,一个是被誉为国内“最知名高知论坛”的某社区,这个社区由国内顶尖大学的校园论坛发展而来,论坛上精英云集;另一个平台是以俗和Low而著称的“今日头条”,逛今日头条的人草根比例更大。文章在某社区的评论数超过了1000条,在今日头条的评论数接近1700条,可以说这两个平台的代表性人群都发表了意见。

但是,这两个平台的评论,从各自占多数的意见来看,对“一半初中生没有普高上的问题”,形成了截然对立的看法。
先说某高知社区。
这个社区里多数网友是认同“少办普高,把一半初中毕业生分流到职高去”的政策的,他们这一观点源自“找工作”的务实思路。他们认为初中学习内容那么简单,如果一个少年连初中的内容都学不懂,连个普高都考不上,那就说明本人不是学习的料,既然不是学习的料,那就根本没有必要上高中考大学,还不如早早去上职高,学个一技之长,找工作时有些优势最实在。还有,从国家大局上来考虑,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上大学,总要对劳动者进行分层筛选,早早筛去那一半学习不好的,让他们早日放弃幻想看清自己脚踏实地学习技术,将来做一些基础性工作;让学习好的那一半去上高中考大学,从事比较高端的工作。这种人才分层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此高知社区至少60%以上的人持这种观点,另外一部分是反对这些观点的。
而“今日头条”的用户则不这么认为。
他们普遍认为,孩子还是应该上普通高中,要分层也要等到高中毕业之后。孩子待在父母身边上完高中后,学习好的考大学,学习不好的去高职院校学技术。这时候孩子已年满18周岁,算是成人了,远离父母去上学,父母也放心,孩子也有了分辨能力,不容易学坏。并且孩子对自己的兴趣也多了些了解,想学什么技术,自己会有想法。而普通高中学的基础知识,看似无用,实则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大用,因为学的都是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构建青少年的三观,形成人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有了这些知识,将来学技术时领悟力更高一些,没有这些基础知识,终归是人生的短板和重大缺憾。“今日头条”持上述观点的人至少占95%。
我的文章阐述的就是今日头条用户普遍支持的这些观点,所以我的文章在头条获得了几乎一致的点赞和好评,一篇7000多字的长文,阅读量刚10万次,就有近2000人留言,很多人留言说是自己第一次在头条认真看完这么长的文章。
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用户的平均知识水平不是特别高的今日头条上,人们因为自家孩子现在上不了或将来可能上不了高中而焦虑忧愁,几乎一致希望改革当前初中就分流的政策。而高学历用户聚集的这个高知社区里大部分人却是初中分流政策的坚定支持者。这种分歧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我不想从“阶层”一类的敏感信息上去解读。我更多想到的是,大家对“教育的本质”理解可能不同。还有就是年龄的问题,家有初中生或中职生的家长,因为自己就面临这个让人焦虑的问题,所以他们对政策的利弊深有体会。而年轻一点儿的用户,或许没有孩子,或许孩子还小,根本体会不到中考竞争的残酷和由此带给家长的焦灼。或许这个社区的网友还普遍没有一个上初中的孩子,而今日头条利用“算法推荐”把文章更多地推荐给了家有中学生的父母吧。
那么多“高知”人士认为上高中就是为了考大学,孩子既然学习差,肯定考不上大学,那就最好不要上高中,去学点谋生的技术最实在。说实在的,这个看法出自高知群体,就太让我惊讶了。他们是高学历的受益者,很多人当年在初中很渣,高中才幡然醒悟一朝逆袭的,怎么现在反倒反对起孩子们上高中了?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把教育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寻求谋生的饭碗?难道“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让人获得思维和认知方面的提升,从而拥有适应社会应对未来的能力?
既然这么多的人误解“教育的本质”,那我不得不再撰一文谈谈这个问题。
我认为从古至今,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所谓人的素质,绝不仅仅指“吹拉弹唱书画棋琴”这些艺术方面的特长,“素质”比这些看得见的“表面的浮华”丰富厚重太多,可以说“素质”就是安装在人的“肉体”这具“硬件”里的“软件”,一个“肉体硬件”只有在良好的“素质软件”的驱动之下,才能对社会释放正向效应。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最重要的素质是心理层面的认知和判断。具体来说就是人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认知,以及由正确的认知而感悟、总结、学习到的科学判断和价值判断。说的简洁点,就是人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并从这些认识出发,具备能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从而做正确的事,过幸福的人生。
古今中外,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大部分是围绕着上述的“核心素质”进行的。在一个人从孩子成长为一个成人的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所有人的教育,以及学校内外读的大部分书,都是为了构建“人的核心素质”。如果一个人的“核心素质”构建不好,那么这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不能顺应现实社会,那么他就会被社会和他人所不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无数普通人因运气爆棚搭上了快速上升的时代电梯,逆袭成为了成功人士。少数人的成功使得大部分人产生了一种幻觉,太多的人自命不凡,以为自己会是天之骄子,以为自己的孩子都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实际上,普普通通才是绝大多数人的本色,这个世界上可能99%的人都是普通人,就这个比例,按14亿人计算,我国不普通的成功人士都有1400万。所以,成不了“人才”,成为最普通的劳动者,才是绝大多数人的宿命。
大多数人,就不要张口“成才”,闭口“成功”,这些高端的人生注定与绝大部分人无缘。所以,我们考虑每年超过1500万初中毕业生的整体前途时,还是从普通人的视角考虑比较好,那就是心里要明白,这些孩子中的90%以上将来都会是普通的社会成员,而未来的社会,主要是由普通的他们构成的。
如果我们谈论这么大群体的教育时,满脑子想的是技术能手或科技精英,那显然是一叶障目。我们重点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让这个群体中尽可能多的人成为合格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没有很高的学历,或许没有一技之长,但他们应该有在未来社会做好普通人的“核心素质”。
一个人掌握的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是构建“核心素质”的知识基础,这个基础的及格线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
在古代的纯农业社会,一个文盲,啥科学知识都不懂,只要智力正常人品不坏,就及格。从新中国刚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我们的教育主要是“扫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大部分人都识了一些字,那个年代,认点字,道听途说点科学常识就及格。改革开放的前二三十年,有个小学或初中文凭,能出门看路牌,能进厂看说明,懂点简单的数学算式和物理原理,能做好一个工业社会的简单劳动者就及格。那么,现在及未来呢,构建“核心素质”的基础知识还停留在初中到底够不够?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明显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和前商业时代这个阶段了,经济活动的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技能的变迁日新月异。
那些不懂教育的人总以为趁早学个一技之长最可靠,我承认这个世界有一技之长,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山东蓝翔职业技术学校,美发、炒菜、挖掘机等硬技术都是王牌专业,校长荣兰祥曾有名言道:“如果我们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荣校长是中国最懂职业教育的人,所以他的学校教的是硬技术,不玩虚的。但中国有几家职业学校做到了蓝翔那个样子?

可就算是蓝翔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又如何呢?每个学挖掘机的都开上了挖机?每个学美发的都去理发了?就算每个学理发的都去理发了,那么十年之后呢?大家都去理发店,你在理发店见过年龄大的理发师吗?不说50岁以上,就40岁以上的,有吗?几乎没有!理发行当吃的是青春饭,理发师们人到中年压力山大时,却是他们失业的时候,多残酷啊。而工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恐怕比理发快多了,一门技术真的能支撑一个人的一生吗?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一个水平很棒的理发师,他是一个全国知名的连锁美容美发机构的高级美发师,是我原先住的小区分店的店长。他从未成年时就进入美发行业,在这个美发机构踏踏实实干了十几年,从上海到长沙到重庆再到长沙,手艺确实好。他的收费本来挺高,男士发型修剪收198元/人次,但跟我熟,每次按普通价向我收费25元。两年多前他突然从那个店里消失了,我再去时向店里人打听,才知道他已经离开了美发行业,卖建材去了。他恐怕还不到35岁,离开的唯一原因是年龄大了。好在他综合素质还可以,卖建材应该也没有多大问题。
连一个掌握硬核技术的技术标兵都是这样的未来,那么职业院校培养的每年以千万计的学生,就凭他们在学校里学的那点低端的技能,真的足以托起他们的人生吗?
人,到底要凭借什么来立足社会?有一门硬手艺当然很好,可是,我们环顾四周,靠手艺生存的人到底有多少?很明显,特别少。无论你承认不承认,这个社会,有硬技术并且长久坚持这个技术的人,是挺少的,因为实际上社会对硬技术的需求并不是很广泛,有技术的人少是人才配比和社会分工的自然选择。
绝大部分人是具备一定个人素质,能够广泛地“适配”于大多数行业的普通人,只要有机会入行,就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掌握这个岗位所需的技能。所以,绝大多数人是靠自身素质上的“兼容性”立足社会的。人生有起伏,行业有变换,但只要人的“兼容性”比较大,总会东边不亮西边亮,总会有出路。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是那些只会“专”,而没有”兼容性“的人。

至于职业院校,教给学生的所谓技术,大多是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合拍的。不合拍的原因有二,一是行业在变,职业在变;二是职业院校本质上也没什么企业急需的硬技术。
前两天一个曾经的学生向我抱怨,当年他耗费那么大精力考取了通过率不到8%的某职业资格证,原以为有技术在手会衣食无忧,结果入行后才发现这是个很苦逼的鸡肋行当,所以他索性放弃了这个行业。他是五六年前入行又离开的,让他想不通的是,直到现在还有人在考这个证件。他要我写篇文章揭露下这个证件,提示学生们不要再跳坑。他给我抱怨是因为我真的懂这个证件。近两年我也知道,考过这个证件的,至少十有七八都不做这个行当了。当然,他要求的文章我不会写,我怕利益集团找我麻烦。
但是前几天我写本文开头提到的文章时,我上网调查了湖南的中职院校,看到一个全省排名很靠前的某优秀中职院校的官网报道,说学校经过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决定开设某专业,然后对这个专业一顿猛吹,什么市场需求巨大,薪水很高云云。实际上他们将要开设的这个新专业的核心就是上文这个学生抱怨的那个证件,这样一个证件,认真学习三个月差不多就能考过,但专业学生要学三年,关键的问题是,学出来有毛用?十有七八的前辈都不做这个行当了,这个中职院校却还要把这个专业当做新兴的宝贝,实在是一种悲哀。
但,职业院校的专业一般就是这么开出来的。哪有什么根据市场需求,更妄谈前瞻性,不存在的。让没有什么职业经历的职业院校领导和老师去前瞻未来的技术,从而培训出未来市场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个没有逻辑上的可能性。看看职业院校普遍的为了生存而在专业上不断的调整,有些专业新生,有些专业死亡,就知道,在专业技术方面,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学生学的所谓的专业技术,走出校门就没用,这是个常态。
但愿说真话不是一种罪。
写这么多,只是想强调一个常识,“教育的本质”就是给人安装最基础的“运行系统”,“核心素质”是“运行系统”,专业技能是安装在运行系统上的APP,如果手机制造商给手机安装了一个烂系统,却大嗓门地宣传自己的APP有多么牛逼,那这个手机肯定是个烂手机,因为牛逼的APP在烂系统上根本跑不起来。而如果手机操作系统优良,如安卓系统,如苹果系统,那么现在和未来无论安装什么APP, 都不会有问题,至于某个APP怎么安装,装上去怎么用,试几次不就全明白了吗,反正又不难。
人的素质和技能的关系,难道不是这样吗?
岁月轮转,世事不定,能让个体在动荡的历史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是核心素质,这是应对世事变迁和命运沉浮的基础系统。所以,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真的应该普及,真的不能缩减。
让孩子们读完普通高中,具备了比较好的“核心素质“,且待在父母身边长到了18岁,即便考不上大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个高职院校,再学技术,在个人成长上,一定比初中毕业就去读职高好得多。
事关千万孩子前途命运的事情, 要多讨论,要慎重。


本号作者杨昇与文为友相关业务介绍:

本文笔者杨昇,高校教师,喜好写作。公众号发布原创文章300多篇,阅读量10万+文章4篇,全网阅读量数千万的文章2篇。其原创文不但在全网的传播有广度,更有高度,1篇文章被《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刊登,1篇文章被国务院内参《国是咨询》选登。近几年来担任多家公司的公关顾问,在这些公司公关的艰难时刻,亲自操刀高质量公关文帮助公司度过难关。

长期提供公关文、演讲稿、广告软文、策划文案等的代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