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几个《三国演义》你不知道的秘密

 360doc小编辑2 2020-05-22

作者叶开

作者丨叶开

本名廖增湖,文学博士,小说家、编辑家、语文教育家。曾两次荣获茅盾文学奖责任编辑奖,获鲁迅文学奖责编奖、华语文学奖责任编辑奖。出版《口干舌燥》《我的八叔传》等五部长篇小说,小说集《秘密的蝴蝶》、散文集《野地里来,野地里长》,研究专著《莫言评传》《莫言的文学共和国》被誉为“莫言研究奠基性作品”,语文教育专著《对抗语文》《语文是什么》《写作课》以及编写出版6册《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12册《叶开的魔法语文》等,都是在教育界影响深远的畅销书。叶开积极倡导语文教学改革,身体力行,探索创新,形成了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的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

《三国演义》,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故事。

其中经典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耳熟能详,读过书的知道,没读过的也知道。

《三国演义》影响巨大,不仅在华人世界被改编成很多电影、电视、动漫卡通、连环画,还有《三国杀》这样的著名游戏。在日本文化中,《三国演义》也广受欢迎,有一部《真三国无双》的大型游戏,已经更新到了第八季,人物设计极其绚丽,美轮美奂。

十几年前,我曾陪孩子看过一部日本动画连续剧《三国志》。东映动画投入十四亿完成的这部巨作,1994年上映后,荣获最高荣誉“动画金座奖”。制作团队对《三国演义》的深入理解,对三国人物的精心塑造,都让我敬佩到震惊的程度。

我这才醒悟到:“赤壁之战”时两大青年俊才: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三岁。

“赤壁之战”时三大霸主:孙权二十六岁,刘备四十七岁,曹操五十三岁。

正如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写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而当如孙仲谋!”

那时,身高八尺的诸葛亮,正值壮年,雄姿英发,“水煮天下”。

作者叶开

日漫《三国志》里,诸葛亮站在船头,神情飞扬,向东吴进发,即将“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而借力打力,联吴抗曹,要无中生有地实现“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

《三国演义》里,哪个人物最重要呢?

从数据上分析,诸葛亮占据篇幅最丰。一百二十回,他占了四十六回,超过三分之一:

“三顾茅庐”七回,“赤壁之战”八回,“三气周瑜”七回,“七擒孟获”四回,“六出祁山”十五回,另外刘备入川、智取汉中到“火烧连营”大败,又另有五回。

篇幅其次是曹操,其三是刘备,其四是周瑜,其五是孙权。

《三国演义》最重要前五名人物: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孙权。

“三国”之后,被历代论述、诗词描绘最多的,也是这五个人物。

唐代名相张九龄诗曰:“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首是写武侯诸葛亮的。

可见诸葛亮在唐代就已经深受好评,并非罗贯中时才故意拔高。去“三国”不远的《世说新语》,说诸葛家族有“龙虎狗”三大著名人才:诸葛亮是龙,相蜀;诸葛瑾是虎,辅吴;诸葛诞是狗,臣魏。也是高度评价诸葛亮,“惟诸葛亮是瞻”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曰:“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北宋大诗人苏轼词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三首是写周瑜的。

可见,“三国”时期最受好评、最为后人追慕的两个才华高绝的人是诸葛亮和周瑜。他们都是身高八尺,风姿卓越的大英雄。

另外三位重要人物和他们一起,把所有故事线索集中起来,最后纠缠到一起的地方: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正是《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的核心情节,是这部巨著里的“定海神针”。

其他前后的繁复故事:曹操一统中原,刘备定夺益州,孙氏平定江东,虽然也不乏精彩篇章(王充下美人设计,以国色天香的貂蝉来挑拨董卓和吕布的关系,写得极其细致而引人入胜),但这些都是小甜点,是辅助食材,用来衬托“赤壁之战”的。

作者叶开

曹操以少胜多击败北方雄主袁绍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在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里篇幅跟“赤壁之战”一样多,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却体现出连大学者、大历史学家司马光也没有注意到的一个历史大格局:“赤壁之战”才是奠定“三分天下”的关键之战。

在这个伟大战役中,洞察先机、纵览天下、穿针引线的诸葛亮,治军严谨、调度有方、意志坚定、风采飘扬的周瑜,则是最耀眼的两颗巨星。

罗贯中设定一主一次两个核心主角,从而有效地把头绪众多、线索繁复的宏大战争场面,有条不紊地铺陈开来,果然是真正大手笔。

在“赤壁之战”这个核心部分里,罗贯中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叙事天才能力。

小朋友都会碰到一个问题:

三国里最聪明的人是谁?

标准答案是:诸葛亮。叫孔明都不行。

那么,为何诸葛亮是最聪明的?不仅比庞统聪明、比徐庶聪明、比郭嘉聪明、比程昱聪明,也远比周瑜更聪明?

在《三国演义》里,周瑜一见到比自己聪明,处处料敌先机的诸葛亮,就心生杀机,然而总是落入后手,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

在这个由“三顾茅庐”、“隆中对”、“赤壁之战”、“三气周瑜”组成的华彩章节里,罗贯中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诸葛亮有宏大视野,有战略眼光,有无中生有的创造力,而为一无所有的刘皇叔创造出“三分天下”的现实局面。

周瑜虽然是军事天才,卓越的战略家,但对“三分天下”的这个局面,他的行动并没有决定性。

这样论述,也算是“大数据”分析了。不过,这并不是本文要告诉大家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因为这些是表面上的,大家稍加统计,都会知道。

叶开与著名翻译家王智量教授

《三国演义》风行六百年,是被无数人读透、读烂的一部作品,有些人对书中的英雄人物如数家珍,有些人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了如指掌。各种各样的电影、电视、动漫、游戏、戏剧改编之外,还有大量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感觉《三国演义》早已经是一件被穿烂了的衣裳:一览无遗了。

然而,那都是传统视角,看问题都局限在单一线条中。例如,很多人都分析过“赤壁之战”很重要,但很少人分析过为何“赤壁之战”如此重要。

此前我提到,“赤壁之战”是“三分天下”的关键之战。经此一役,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就定型了。此前是混乱期,此后是成熟期,都不是关键的部分。

以下,我会讲三个自己的观点。

第一:华夏文明由黄河中心变为长江中心。

《三国演义》的核心秘密:把传统文化叙事中心,从黄河流域搬到了长江流域。

这部作品最辉煌的篇章放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中,不仅是天时地利人和,也是罗贯中的宏大新视野决定的。“赤壁”是荆楚大地核心,西去可进入天府之国的益州,东下可直奔武昌、柴桑、建邺和扬州,北上连接长安、洛阳、开封,进入中原大地,并且可以继续向北,南下直通湘、桂、交广以至于南洋、暹罗、弗林。

因此,领有襄阳、宜昌、江夏、岳阳、桂阳等地的荆州,是九州通衢的超大枢纽中心。“三国”从这里始分开,后来关羽受命率重兵驻守荆州,刘皇叔也死活不归还给孙权,是因为这个枢纽中心牵一发而动乾坤、时刻都能调动“三国”最敏感神经,是关键的攻战之地。

长江取代了黄河,成为整个故事的轴心线,而以一条鲜明的主线牵起了“三国”全局。

第二:《三国演义》把北方叙事转化成了南方叙事。

“赤壁之战”以后,以诸葛亮为叙事中心的“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以南方为中心,而让南方成为整华夏文明的新落脚点。

这个迁移的背后,形成了一个核心文化价值不断迁出中原的状况。

汉末纷乱,群雄争霸之后,中原大地民不聊生、赤地千里。而且纲纪混乱,君臣失度。

罗贯中用一个具体物件“传国玉玺”,被长沙太守孙坚在洛阳偶然得到,带回到了江南。这代表了文化核心南迁的实际象征。另一个重要的象征,是代表汉文化正统的刘备,从百战之野的中原不断地转战,越转越走向中原的边缘。刘备是正义的化身,他越走向边缘,这些边缘就越被他照亮,从而转化为“中心”。

叶开讲授写作课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整个汉文化的合法背负者。“刘皇叔“跑到哪里,哪里就是正统的文明世界。而被“刘皇叔”带走了正统之后,乱世奸雄曹操虽然实现了中原的大一统,但是因为他的非正统,而导致中原地带变成一个“蛮夷”世界。

从正统历史叙事目光,刘备定居并成就一方霸业的长江流域,落定了正统文化的锚点。从长江向黄河看,从西蜀、从江南向中原看过去,无非“乱臣贼子”。

曹孟德占有中原,刘玄德占有正义。

刘备既然是正统文明代表,因此本来是“蛮夷”之地的蜀汉,就成了汉代正统的传承者。

文明评判不再以华夏传统的地理作为唯一标准,而改为以正义化身所在地为标准。

第三:“华夷之辨”转为“正义”与“奸邪”的对抗。

因此,“善恶”之争,成了故事的经典主题。

占有“善”与“仁”这两大定义,并且得到末代皇帝盖章论证的刘皇叔,他走到哪里,就把这两个“定义”带到哪里。他在哪里,哪里就是正统汉文明所在。曹操虽然占据了中原,却丢失了正义,从而丢失了正统。

刘备崩丧之后,承袭了正统衣钵的诸葛亮,天然比占据中原的司马懿更正统。

在叙事学上,诸葛亮是正面角色,司马懿是反面角色。

假设这个故事是从“曹魏”历史学家的角度看出去,那就是“蜀汉反动派”的腐朽代理人诸葛亮带领蛮夷之军,“六出祁山”而不断地、疯狂地进攻我伟大的“华夏文明”。

然而,因为诸葛亮继承了正义,在这部作品里却成了诸葛亮统帅正义之师、威武之师去征讨窃国贼、大贱人,恢复汉之正统的正义行为。

叶开与学生们

在一个文化体系中,占据“正义”的叙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国”之后,西晋短暂统一全国,立即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中原再度落入更不正宗的“胡人”之手,开始了“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

而正统的晋朝开始了“衣冠南渡”,从山西、山东、河南等地,传统的巨族豪门不断地南迁。最终在长江以南,形成了若干个重要的文化聚落,例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家”与“谢家”,都住在会稽,而让会稽成了一个文化中心,与国都所在的南京形成了文化与政治的双重正统定位。

那时北方“十六国”,城头变幻大王旗,陷入一片纷乱和争战中,而胡人显然不能代表华夏正统,正统已经随着“衣冠南迁”来到了东晋。掌握了历史叙事大权的“东晋”,尤其是后来的“南朝”宋、齐、梁、陈的朝代更迭,虽然越来越弱小,但一直牢牢地占据了叙事主导地位,而他们所写成的《晋书》等作品,也成了南方叙事的典型代表。

虽然经过隋、唐、北宋的短暂“回光返照”,但文化核心从黄河中心转移到长江中心,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后来南宋几乎完全克隆了东晋的故事,只不过在军事上更加“积弱”,而容易被北方强大政权欺负而已。

元、明、清三代,诚然定都北方,但是文化的原产地,却都转移到了南方。“元”与“清”本来就是胡人入主,缺乏文化合法性,其政治中心虽然在北方,但文化中心却在江南。明代中后期的出版和创作的中心,是“环太湖流域”。这里成为整个华夏文明的原动力。

明清两代,苏州、南京、杭州为代表的“环太湖流域”,事实上成了华夏文化的中心,也是最有原创力的核心区。经历了元末诸雄纷争的罗贯中,目睹了沿着长江中下游不断地拓展的朱元璋军事集团,最终西征、北伐,而完成了最为正统的霸业。这个时期的罗贯中,其写作和思考的核心,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南方叙事”的角度。

以上三点,归纳比较集中,其实还可以继续拓展论述。

阅读《三国演义》,不妨摆脱中原叙事,摆脱黄河中心和华夏正统的原有经验,转换视角就会看到,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提出了一个“文明迁移”的重大问题。

从“文明迁移”这个角度来说,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刘备,以及他跟他一起在“桃园三结义”,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张飞、关羽,都是“带着故乡去旅行”的最勇敢的前辈先贤。

他们在哪里,文明的正统就在哪里。

文明的正统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

《写作课》

作者:叶开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书籍简介

这本写作专著,是叶开在上海IB第一名校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给初三学生讲授的10堂写作课,讲课稿整理出来,三次全面修改、增补后出版。该书结合了具体实践和写作理论,提出了独特的“写作虹吸知识”概念,提出了“一本书、一位作家、一个时代”的研究式学习的“深阅读理论”,既有真切可行的可操作性,又有丰富的理论背景,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从而把看似高深的写作,融合在一趟专题写作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该书出版后,深受全国各地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曾获得《中国教育报》语文老师最喜爱的100本图书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