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腺瘤性肠息肉,切了也要警惕癌变

 xu中华书馆 2020-05-22

受访专家:陕西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主任 黄山平 □内镜医师 李彦蓉

李珍玉

随着大家对于结直肠癌的预防和早期筛查越发关注,很多人都知道肠息肉与结直肠癌有关,然而哪种肠息肉癌变风险更高?肠息肉切除后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

陕西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主任黄山平和内镜医师李彦蓉告诉记者,肠息肉是长在肠腔里从黏膜表面突出的一类隆起型病变。在病理学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增生性息肉恶变的可能性较小,又称为非肿瘤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与结肠癌密切相关。在腺瘤性息肉中,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其次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再次为管状腺瘤。因为腺瘤腺体是管状的,像草莓一样隆起来生长,增生后也应该是管状,但如果呈现绒毛状,说明其结构已经紊乱。肿瘤组织本身是无规则状态,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状态越紊乱,将来恶变程度就越高。

此外,增大或过大、分叶的、基地较大无蒂的、器械检查时质地较脆且容易出血的和已经发生溃疡的息肉,都比较容易恶变。因此,虽然不是所有肠息肉都会癌变,但发现肠息肉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在体内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大多数结直肠癌都需要经历息肉-腺瘤-癌变的演化过程,平均需要10~15年的时间。通过内镜下切除腺瘤,终止腺瘤癌变过程,可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然而,把息肉切了并不等于高枕无忧了。瑞典科学家在《柳叶刀》子刊《胃肠病学与肝病学》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对近18万结直肠息肉患者和86万一般人群进行15年跟踪研究后发现,所有类型息肉切除后,患者得结直肠癌的风险仍比一般人群高,其中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无蒂锯齿状息肉的患者结直肠癌死亡风险增加。如上所述,绒毛状息肉越多,意味着癌变率越高,死亡率也就更高。

肠息肉虽不等于癌,但也别等它变成癌,切除后也非“一劳永逸”,定期复查和预防尤为重要。因此,黄山平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既往明确诊断过息肉疾病的患者,应至少每3年甚至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一旦发现肠息肉,应尽早行内镜下治疗,这是预防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方法。

除此之外,对于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还可从如下方面进行预防。1.饮食方式:改善饮食结构,减少红肉及脂肪的摄取,多吃蔬菜和水果;2.生活方式:戒烟,避免过量饮酒,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久坐、缺乏锻炼的生活方式;3.药物预防:纤维素、钙与维生素D等源自食物的生物活性成分有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且副作用较小,可以适当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