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事情不用着急着杞人忧天

 茗品雅轩 2020-05-22

看过中青报记者编撰的《独生子女一代开始“负重”》,或许是受到作者的影响,也不免开始觉得有些忧心仲仲了。因为,我们家就是独生子女,尽管我们完全有机会去改变这个状况,最终还是选择了初心不改。

周围的朋友圈也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存在,其中,最大的一个独生子女已到了奔四的年龄,读大学的时候选择了千里之外的大城市,毕业后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留下。紧接着就是工作、结婚、生孩子一切顺理成章。当父母的也都退居了二线,但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老爸是会计出身,退休后凭借一身的本事应聘到一家中型企业任财务会计,不忙了就到不远的老家转转,心情开阔无比。老妈是教师出身,退休后依托自身的经验开办了一个托教中心,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外孙子刚出生那会儿当妈的心疼女儿,曾经一度关闭过一段托教中心前去帮着女儿带过孩子,三代人相处还算融洽。外孙的爸爸属于非独生子女,孩子的爷爷、奶奶也会隔三差五的去看看孙子。咱就说这么一个例子,虽说是家里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可当爸爸的老家还有两个亲侄子,妈妈那边也有一个亲侄子和两个侄女儿。平常有点什么事情甚至都用不着女儿知道就已经处理得妥妥的。

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表现得忧心仲仲,说什么慢慢的中国的孩子将不再有叔伯和舅姨的概念,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族服概念将有可能被终结。当时就觉得,毫无根据的猜测嘛!这不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嘛!你想啊,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最讲究的是什么?那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依据的是动态发展的需要而非框框教条,近年来”二孩“政策的逐步放开就是铁一样的证明。

曾经看到过一张图片,一个人坐在两张病床中间,上配有一行醒目的文字: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不敢病,不敢老……

据说,这张图片曾被无数人拿来作为劝说孩子抵制计划生育政策最强有力的盾牌。其实,如果去掉独生子女的敏感因素,又有哪一代人敢病、敢老呢?这样就是在有意的用利用感官刺激人的神经。国家自然是明白的,就算是从78年的第一例计划生育算起,父母的年龄大约就在20岁左右,那一代人肯定不会是独生子女,甚至说兄弟或者是兄妹两个的都只是极少数,也就是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兄弟姐妹根本用不着考虑,就算是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后再执行国家倡导的独生子女政策,至少已经到了新仟喜之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四十年,真正做到独生子女的又有多少呢?能够碰巧两个独生子女走到一起的机率更是少之又少,社会学上的理论模式4:2:1顶多也就只是个概念而已。民间所谓的三代独苗一般都是指的男孩,三服以内的堂兄弟、堂姐妹或者表兄弟、表姐妹都没有的例子在中国不能说没有吧,至少是少之又少,还远不至于说什么父母生病致独生子女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中国社会历来讲究多子多福,就连建国初期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都认为”人多是好事,人多力量大嘛!“在偏僻的乡下务农,这样的思想就更为根深蒂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人少劳动力就少,干农活儿就不占优势。所以,对于乡下的农村来说,不但是想要人多,更主要的是要能出力的男孩多,最好能像天波杨府的七郎八虎、八姐九妹那样就阿弥陀佛啦。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的开展,中国的人口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众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几乎是提前跑步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国家也开始积极的因势利导,逐步放开了”二孩“的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没有裂缝,也没有出现一些人所说的因人口问题而出现的文化断层。

  

妄想不等于现实,时间可以说明一切。很多事情不用着着急着杞人忧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