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钱系列简况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

 凤州鸣 2020-05-22

钱与中国古钱

      风鸣(原创)

中国古钱系列简况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

自东汉末年钱制废驰以来,民间“以谷帛为币”。魏、蜀、吴三国分别铸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定平一百、大泉五百、大泉一千、大泉二千、等钱品流通民间,力图恢复货币信用。

两晋沿用流行已久的各种旧币,但谷帛交易盛行于民间。十六国张轨造凉造新泉、张骏在太原货泉、张天锡造太清丰乐、石勒造丰货、李寿造汉兴,夏赫连勃勃造大夏真兴等,都体现依循铸币重量面文不受尊重的惯例(官民铸钱巧立名目的减重泛滥成灾)放弃计重面文的强烈倾向。在这个政权多元的时期,中国造币史也面临一个制式多元,需要重新寻找统一根据的局面。

先秦以来摒弃某个具体的实用消费品与货币的联系,以抽象的实用,即单位重量的金属效用来定位货币效用和信用这一造币根据,历经减重和官定大钱的屡次打击,到十六国时期,已日渐动摇。以赤仄五铢的方式或王莽的方式宣布官铸钱币的价格,到东吴“大泉五千”已登封造极。这种以背离金属信用的官方信用为基础确立货币和赖以建立其信用的基础极其脆弱。凉造新泉等铸币似乎已经放弃了以名义上的金属信用为基础来发布其官方信用这一向来得到公认的合法性论证方式,试图以单纯的官方担保作为基础来发行其信用——尽管它们不可能在金属铸币这一天然代表公众信用的符号形式之外,选择又一种可以确保其信用的符号形式,而且官方本身并没有真正担负起原来由金属担负的表达公意的责任。

南朝仍然是以铸造粗劣减重币和低价金属币的方式来对抗金属重量的信用。官方知道,金属的重量并非不可修改,但是官方并不明确的知道自己有责任在金属重量所提供的信用受到损害的时候,以法律和克制私欲的文明形式确保货币的信用。南朝各朝钱制的混乱和制钱的粗劣,可以说是官方将自己所获得的有限信用滥用到无限信用,以有限信用对抗金属信用并拒绝以全民公意为最终担保对这一货币思想和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永光”、“景和”等钱品的产生,与其说是官方明确自身信用责任的一种表示,毋宁说是官方以单方面意志取代曾经为全民意志担保的金属信用的更为直截了当的步骤。

相比之下,北朝似乎比南朝更为看重金属的权力,以“五铢”为名的多种钱品大体能够维持“五铢”所标明的面文重量,但是鸡眼、錾边等自汉以来通行不衰的减重形式仍然通行各地,“北周三钱”以“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名钱,表达了与十六国钱和南朝“景和”钱等同样的意向。“北周三钱”似乎比“凉造新泉”或“景和”钱更注重官方信用的严肃性,其制作的警觉或许阻止了民间仿铸,但随意制订的折当标准显然暴露了官方铸钱自己“仿铸”自己,滥用信用的“私铸”本质。

隋文帝不得不在开国伊始整顿混乱已久的币制。官方信用重新转回到金属信用的轨道。“开皇五铢”是很长时期以来第一批“重如其文”的“五铢”。但隋炀帝很快破坏了文帝的钱制,开始滥铸劣钱。隋末钱制甚至败坏到了剪纸割皮为币的空前局面。

1、三国

(1)太平百钱

三国蜀钱。面文“太”或作“大”、作“世”,“钱”或作“金”。钱背常有水纹或异文。版别复杂,大小悬殊。小者称“么荷”。

(2)平当五铢

  东汉型五铢,钱面穿孔或上或下錾有“平”字,释为“平当”。大约始于东汉未,流行迄于两晋。

3)直百

后期蜀钱、钱文“直百”,横读或传形。始为民间所铸“直百五铢”省文钱。形体轻薄。

   (4)定平一百

历来有吴钱、蜀钱和李雄改元铸钱登说。形制略同于直百,按其形制特点,钱文和大多数出土地,当可推为蜀钱。

5)直百五铢

蜀钱。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采纳刘巴建议铸行,面文“直百五铢”。即价值“百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纹饰,亦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6)魏五铢

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沿用汉制。明帝钱与文帝钱形更为清晰,钱行更为厚重。明帝钱无文帝钱常有的星点划道和阴刻文。

7)蜀五铢

蜀五铢体形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由外廊,笔划较肥,铜质晦暗,有铁钱。

8)大泉五百

吴钱,一当五百。铸于嘉禾五年(236年)。钱文“大泉五百”。钱文浑厚,铸造较为粗放。

(1)大泉当千等

《三国志.吴书.吴主傅》载:赤乌元年(238年)铸“当千大钱”。钱学界历来以为“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钱不见于《吴书》。但这里所谓“当千大钱”似乎并不特指“大泉当千”,“二千”、“五千亦可省称为“当千”,孙吴政权在赤乌九年废行“大钱”以前,一直保有铸行大钱的传统,而“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铜质、文字、气韵与“大泉五百”“大泉当千”无异,恐怕不能视为民间所铸,也不能认为《吴书》失载。“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三品面文皆篆书,行文雄浑,轮廊厚重,铸造粗放,面文同者,大小常有参差。赤乌九年孙权下诏罢行“大钱”,“私家有者”上输官方,官方“铸以器物”。这大略也是面值最大的“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存世较少的一个原因。而“民意不以为便”也肯定会使“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入世较少。

(2)直一:蜀钱。钱文隐约,形体薄小。

    2、晋.十六国

    (1)沈允五铢

东晋孝元帝时,沈允铸于吴兴,号“沈郎钱”,又称“沈郎五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廊隐约,钱体较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2)晋货

后赵石勒元年(319年)铸。面文为“丰货”,有篆、隶两体,均横读。篆书钱面有好廊,隶书钱面无好廊。钱背皆有内、外廊。

(3)汉兴

成汉昭文帝李寿汉兴年间(338—343年)铸行。钱文多隶书(篆书少),直读者多,横读少见。体型薄小。“汉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年号钱。

(4)凉造新泉

前凉张氏王朝(317—376年)所铸。或说为张祚所铸。“凉造新泉”为以国号名钱的第一例圆钱。篆书,有对读、直读二式,钱文字体亦有分别。形体可分为轻小和厚重两式。

(5)太夏真兴

十六国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真兴年间(419—425年)铸。“太(通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太夏真兴”是中国古钱史上仅有的一例“国号年号同著为钱文”(郑家相)。钱文带隶意,面好重廊。

(6)虞峙钱

六朝钱。据《古泉汇考》,刘子敬曾藏此钱。一说为汉“水衡钱”,“虞峙”为“宫苑名”,一说“”为“仁兽”,乃六朝纪元文。今人或归于厌胜钱,但赵刘子敬和宣喧均曾持有此钱来看,似乎也有可能是失载的地方政权铸行品。面文“虞峙钱”行文深厚,背廊风格与常平五铢无异。

(7)义通钱、异体钱

义通钱。风格同于六朝钱。沈子搓先生旧藏孤品。

异体钱。五铢和货泉等钱异品。

    3、南北朝

   (1)四铢

南朝刘宋文帝(424—452年)铸。面文“四铢”,隶兼篆意,横读。

   (2)孝建四铢

南朝刘宋孝武帝孝建年间(454—456年)铸行,面文“孝建”为柳叶篆,背文“四铢”隶带篆以,同于宋文帝“四铢”。而背文均横读。体薄小,轮廊不整,文字夷漫,“民间盗铸者云起”。其后省“四铢”而专留“孝建”面文,更趋薄小。品类奇杂,大小悬殊。

(3)永光

 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年)铸行。面文“永光”,篆书,横读,重二銖。因铸行数月即改元铸行“景和”,存世极罕。

(4)景和

南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年)铸行。面文“景和”,篆书,横读。该钱由官府颁布准式,交民间依式样鼓铸,再交官验收后通行。严禁盗铸剪錾。因此文字轮廊均较永光精整。废帝改元年后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亦极稀罕。

(5)兩珠

南朝宋废帝永光元年(465年)春二月铸。面文“兩珠”,形制同于“永光”,重如其文。有泉家将之列为私铸别品。

(6)天监五铢

南朝萧梁武帝天监元年间(502年)铸行。钱文为玉箸篆,“朱”字头方折。面背“肉好周廊”,制作颇精。

(7)公式女钱

又称“女钱”。南朝萧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铸行。乃五铢“除其内郭”,以錾边五铢为格式。“女钱”即“细钱”,与所谓“男钱”(大钱)对称。形体薄小,约在二銖、三銖之间。

(8)梁铁五铢

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始铸。因私铸极多,物价腾贵。背四出文。钱径在1.9cm—2.1cm之间,厚约1.5mm,体型大逊于后世铁钱。

(9)兩柱五铢

梁元帝承圣年间(557年)铸。钱文“五铢”,面穿上个各铸一星,即所谓“兩柱”,“兩柱”应为当时当十钱面值的读数,即“兩柱”“一当十”“四柱”“一准二十”。

(10)四柱五铢

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铸。钱文“五铢”,面无内廊,面穿上下或左右各铸两星,或四星齐列穿上,称“四柱”,“四柱”初铸时“一准二十”,即一枚“四柱”值两枚“二柱”;后改为与“二柱”同值,“一准十”;在后改为与“细钱”(女钱)同值。“二柱”和“四柱”五铢是五铢发展史上的一次改革,其意在将面文纪重的“五铢”符号化或形式化为不实纪其重的某种官方信用的法定格式,但这种试图使货币信用官方信用化的改革,由于官方信用自身信用基础脆弱而不得被一再让位于金属的信用。

(11)大吉五铢

大吉五铢钱,为五铢异品钱。

   (12)陈五铢

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铸,“初出,以以当鹅眼三十”。其钱制作规整,面无内廊,外廊较宽,“朱”字头近于方折,“五”字略似两等腰三角形,顶角相对。

(13)太货六銖

陈世宗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铸。面文“太火六銖”,玉箸篆,面背均有内外廊,制作精好。初出“以一当五铢之十”,故名“太货”(通大货,即大钱)。与五铢并行当十,后改“当一”,面文“六銖”者为仅见品。

(14)泰和五铢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铸行。面文“太和五銖”,兼有隶、篆。官民并铸,故大小精粗不一,版式杂多。

(15)永平五铢

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间(508—512年)铸。面文“五”字交笔较直,体近“太和五铢”和“永安五铢”。

(16)永安五铢

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始铸。面文“永安五铢”,体近玉箸篆,“五”字交笔挺直。因魏分东、西后仍有续铸,加以体制多变,官私并铸(“一文重五铢,听入市用”),大小和版式颇为杂乱。

(17)大统五铢

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年)始铸。一式钱形较大,外廊宽阔,穿右竖廊,“五”字交笔为直笔;而是钱径较小,钱文瘦长。

(18)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550年)始铸。面文“常平五铢”,玉箸,“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廊合一。《北魏》称“其钱甚贵,且制造甚精”。是设计和铸造均极为考究的泉品。私铸极多,大小不一。

19)布泉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始铸。“以一当五,与五铢并行”。面文“布泉”,玉箸篆,(新莽“布泉”为悬针篆,且“泉”字竖划中断)。是著名的“北周三钱”(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之一。

(20)永通万国

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始铸。面文“永通万国”,玉箸篆,字滥深峻,形体厚重。钱文和铸工均臻妙境。与五行大布、五铢等并用。有以一当十和以一当千两说。堪称“北周三钱”之首。有铅钱。

(21)龟兹五铢

钱面为汉文“五铢”,背文为龟兹文。龟兹国地方铸币,迄于隋唐。背文“О”为龟兹重量单位,五十“О”等于5銖,龟兹文背文意即五十“О”。汉龟二体五铢钱,是中原货币文化与龟兹地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22)五铢异品

(23)多出土于六朝古墓,是形制特征与五铢相近,面文五工、五金、五大货泉、五五、泉泉、货货、五子、续銖等等品类的统称。形体多薄小,且版别繁多,处处亦多无考。

(24)鸡目五铢

六朝所处恶小钱,又称鹅眼五铢。或谓南朝恶钱称“鹅眼”,北朝称“鸡眼”,因各地官民相继鼓铸,出处多难以考辩。

(25)太清丰乐

前凉后主张天锡(363—376年)铸。“丰乐”是三国以后习用吉语,“太清”为天锡年号。或为厌胜品。亦称为“天清丰乐”。钱文为玉箸篆,“太清”两字横卧与穿上下,布局奇特。

   4、隋

隋五铢钱。隋文帝杨坚始铸。文帝所铸史称“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即以样钱为准,查验后方许入关。制作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廊,穿左有联结“五”字上下横左端的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廊。隋末所铸,因铜色发白,成为“白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