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钱系列简况 六、明、清、民国

 凤州鸣 2020-05-22

钱与中国古钱

 风鸣(原创)

中国古钱系列简况

   六、明、清、民国

明代初期承袭元制,以“大明真钞”行天下。但官方信用不受制与公众信用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明代钱制的演变历程,清晰地展示了自认为公众信用代表人的官方信用。与公众信用的传统代表形式金属信用之间,随王朝盛衰彼此消长的历史。明初。初登正统的王朝。以受命于天(传统的授权仪式)的姿态,自信并且据信为公众信用的合法代表。这个时期始“大明宝钞”通行天下,金银受禁,铸钱闲置的时期。很快,王朝本身受命方式的伪合法性暴露出来,官方信用与公众信用日渐违忤。金属信用所代表的的公众信用权力与日俱进,以之权衡官方信用的体制渐成定势。

“大明宝钞”发行之初与铜钱、金、银相权的面文,在禁用金银、撂置铜钱的情况下,实际上是不与金属相权仅仅悬系于官方信用的一纸空文。专行纸钞不久官方已不得不接受钱钞并行的局面。实际上是试图以空有其文的纸钞表达其伪公众信用的官方信用,不得不将自身信用直接悬挂于金属信用这一公众信用的天然形式之上。其后,宝钞价格低落,朝廷以铜钱减重顺应宝钞面值,不外是在以颠倒主客的方式表示,纸钞所表达的官方信用必须以权衡于金属信用的方式来获得通行民间的权力。嘉靖朝一改前朝抑铜扬钞的国策,废钞铸钱,是官方信用衰落到最低点,同时也是官方信用与公众信用相背臻于极境的必然结局。禁用金、银、甚至禁用银矿的政策,没有能够持守住“大明宝钞”的信用。而民所尊重的金银却在颁行纸钞,禁用金银的宣德年间,成为流通无碍的货币。英宗放弃对白银的禁令,是明朝制钱官方被迫以民间通行信用为官方承认的信用的一个举措。金、银仍然以需要称量的商品形态流通,是最不具有官方信用色彩,深植于民间的信用形式。铸币是官方以不得不尊重民间信用的方式颁行的官方信用。脱离“钞本”的纸钞则是官方以自身的统治权威为根据颁行的从根本上违背信用原则的“伪信用”。上述三种信用形式的交错与替,反映了有明一带民间物权意愿潮涨潮落的痕迹。

崇祯朝钱澄之《钱钞议》所谓“钱法惟在禁铜”,“铜尽归于上”、字面上看起来,不过是“禁铜”和收铜“归于上”等有关“钱钞”的技术问题。其真实的历史意义却是,禁绝人民物权,把一切人民自主其物权的权力形式收归皇帝。在这种情况下,以“方寸之楮”“命百则百”,“命千则千”。甚至令铜钱作纸钞即可畅行无阻,不再会遭遇人民权力所一直具有的金属营垒的阻击。然而,经有明一代,不受金属“钞本”制约的纸钞,终于没有如钱澄之所表达的皇权体制之愿“命百则百,命千则千”,而不能不在最后归宗于以金属强有力地表达出来人民物权的普遍形式。

清代发展了明末已成定局的银、铜复本位体制,顺治八年颁行十年后即遭废止的纸钞和后来的大清宝钞从未获得过在金、元、明三代一度获得的那种流通地位。金属信用与官方专制信用之间经历数朝的较量,终于以试图背离“钞本”,专制信用的纸钞的衰竭而告终结。

清代官方收铜,并且铜钱铸工价格长期实行“法令强定”,铜价、工价一经核定,长期不变。这实际上是禁铜不可得的皇权体制以限价取代禁铜的专制举措。为反制私销私铸,亦即防止民间获得公平地使用黄铜的机会,清代立国之初即已颁行禁用黄铜器具法令。甚至为禁黄铜,不惜改铸青钱。

然而,官方专制信用的时代明中叶钱粮纳银以来,已破产于无形之中。清代有制钱的官定标准,进而制钱与白银的法定比价,在事实上使白银成为清代整个货币体系的本位币,进而也使官方制钱信用的最终基础奠定于金属信用这一传统的公众信用形式之上。

官方专制信用的历史,从此不再是官方信用以否定金属信用的方式来表达的历史。减重直至滥发无“本”之钞。这一延续千年,试图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否定金属信用,确立官方专制信用权威的经历,已经明白无误地走向一个结论——金属信用或者说站在金属信用背后的物权公意不可抗拒。

清代皇权放弃了与金属信用的对砍,它们选择了以承认金属信用至高无上的方式来专制信用。官府财政收支始终以银两计算。这一发端于宋代的课税方式,到清代走向极端。清初所征钱粮其交纳方式为银七、钱三。银上交中央,钱留作地方的财政收入。最后,百分之百的“钱粮”均“易银上纳”。在此,官方否定了官方所发行的制钱的最终信用,视白银为足以取信于朝野的道地“通货”。同时,官方又宣布只有自己有权要求用“硬通货”支付,并且自己有权向一切人支付并不具有最终信用根据的半价货币(制钱)。官方在此宣布了根本上不可能公正的交易原则——出售欺诈的同时拒绝收购欺诈。在皇权与民权之间没有交易,因而不可能论及交易公正的皇权体制这里,这种“不可能公正的交易原则”正好就是皇权本身的原则。清代以公开白银比价的方式,最终确立了白银至高无上的信用权威,又以“钱粮”纳银的方式宣布官方是这一至高信用权威的最终和合法的所有者,而以制钱相互交易的民间,只不过持有来自这一最高信用权威的某种有限制的信用权力。

清代货币体制与其赋税体制共同回答了有关货币的最终信用基础的问题。历代官方试图在货币体制本身的范围内找到货币的最终信用基础,试图以有官方提供最终信用保证的方式为现行货币体制确立合法性本源。但官方自身赖以成立的合法性本源尚且滞留于伪合法性根据之上,这种官方所提供的信用便显然不可能是合法亦即合乎公意的信用。这样,历代官方所获取的“命百则百,命千则千”的权力,不是以减重对抗金属信用的方式来获得表现,就是以无视“钞本”,滥发纸钞的方式获得表现。这种试图按“信用”本身所要求的方式来表达其专制信用权威的货币理想,在减重金属币和无钞本纸钞屡遭打击之后,演进到了以不减重金属铸币未流通货币阶段,超越于公众物权之上的皇权专制物权的意志,在盛于唐、宋的实物租税和其后的白银租税这里得到补偿。这个时期,不减重铸币的无限铸行数量和廉价金属币(铁、铅钱),也开始成为在不减重铜币处受到损害的专制权力的有效补偿形式。金、元、明的无本之钞,空勤誇张地强调了制钱官方的无尚信用权威,而民间仍然在用白银这一迄至当时未被官方染指的金属进行有效的抵抗。在以“信用”为名施行违背信用原则的专制权力屡战失利的情况下,明朝中、后页放弃了传统的对抗金属信用的官方政策,转而以征收贵金属赋税的方式向世人表明,金属信用的至上权力是官方承认并且仅仅属于官方的权力。

清代继承了这种在信用领域放弃与金属信用对抗的战略。直接将金属权力这一历来属于民间的权力收归朝廷。禁用黄铜器具、限定铜价与赋税收银,都是在割裂金属权力与民间物权意愿之间,自然形成并且历史悠久的传统联系。在不能够消灭金属所代表的自由物权意愿这种情况下,清朝官方现在选择了让金属仅仅代表官方,使民间无权自由地得到金属的政策。这样,有关信用的根据这一信用领域的问题,终于在非信用的赋税等等领域,以不再讲求“信用”的方式,亦即以皇权及其强权为根据这一本来的方式获得了一个蛮横的解决方案。这显然也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官方冠冕堂皇地以官方的名义发行了几千年“信用”之后,图穷现匕。不再讲究“信用”的一个最终的方案。

清代铸币除天命汗钱,天聪汗钱(清立国前)是老满文铸币、顺治以后各朝铸币均取汉文面文,满、汉文背纪局、纪值的制式。王朝后期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内首开机器制币一式。机器制币早期的格式仍遵方孔圆形的传统中国古钱形制和以文字为钱文的传统。因此,这部分机制币仍可视为中国古代钱币体系的又一创新形式。

清代铸币权分属散布全国的各地方制钱机构。各省可随时奏准设局铸钱。原则上各局铸钱归各地专用。顺治朝曾有集中铸币权于中央的政策,但施行四年即遭废止。直到后来的机制币时期,才有设立天津造币总厂(1905年)和归并制造铜元局厂,建立统一铸币体系的政策。

然而,清末建立的统一的机制造币体系,并未立即消除各省设局鼓铸这一沿袭二百余年的传统,直到民国初年,民国政府和各省仍有中国钱系的作品问世。因此,清末民初的货币体系终于只能是中国钱系的各色铸品,机制中国钱,仿西洋铜、银元和外国银洋、官私银行钱庄钞票等混杂流通的一个空前庞杂的体系。

1、

   (1)大中通宝

元末朱元璋称吴王时(1361年)所铸。钱文真书。背文纪值、纪地。分平钱、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明洪武四年(1389年)改大钱为小钱。

2)洪武通宝

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86年)始铸。钱文真书。背文纪值、纪局、。有平钱、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

   (3)永乐通宝

   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始铸。钱文真书。平钱。另有背“三钱”背残角孤品及银质平钱。

   (4)宣德通宝

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始铸。钱文真书,平钱。

(5)弘治通宝

孝宗弘治十六年(15403年)始铸。钱文真书。平钱。另有当十大钱一式,弘治十八年曾以平钱每文准一钱二分。

(6)嘉靖通宝

平钱初铸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又铸行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四式。另有重轮大钱。钱文真书(有仿瘦金体)。折二以上背文纪值。自嘉靖通宝始,黄铜铸币日渐流行。

(7)隆庆通宝

   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铸行。钱文真书。平钱。

(8)万历通宝

神宗万历四年(1576年)铸行。钱文钱文真书。背“工、“户”、“公”、“厘”、“正”等或星、月纹。平钱。另有折三型,背仰月孕星或北斗七星。巨大型殆为镇库钱。

(9)万历年造

   神宗万历年间造,银质。

(10)太长通宝

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早逝后。由嘉宗嗣位。泰昌钱为嘉宗天启元年(1621年)所铸。钱文真书。背或有星、月纹。平钱。

(11)天启通宝

嘉宗天启年间(1621—1627年)铸。钱文真书。背文纪值、纪局、纪地、纪事由。或有星、月纹。有平钱、折二、当十三等。外缘多宽阔。

(12)崇祯通宝

毅宗崇祯元年(1627年)始铸。钱文真书。背有星、月、圈、圈内星、奔马等纹。背文天干、纪值、纪地、纪局、纪事由、或纪数项,“文字尤多”。有平钱、折二、折五、折十四等。其中背穿下铸奔马纹者,俗称“跑马崇祯”。民间谣曰:以“一马乱天下”,以之为权臣马士英乱政的征兆,也有释闯王李自成之“闯”为一马进门,而“跑马崇祯”的“马”就在穿孔(门)之下,预示了明王朝的覆灭。

(13)永昌通宝

   明末李自成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铸。钱文真书。分平钱和折五两等。

(14)大顺通宝

明末张献忠大西大顺年间(1644—1646年)铸。钱文真书。背文“户”、“工”、“川、户”等。平钱。

(15)西王赏功

明末张献忠所铸。钱文真书。背文有“大顺、闯”及瑞雀纹。有金、银、铜三品。赏功钱,非正用品。

(16)兴朝通宝

明末张献忠子孙可望入滇称东平王号秦后铸于兴朝元年(1649年)。钱文真书。背文“工”,或表示与银相权(折银)的”五厘”、“一分”等,分平钱、五厘、一分等。

(17)大明通宝

明末鲁士朱以海铸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钱文真书。背“工”、“户”、“帅”、“招”等字。平钱。

(18)弘光通宝

明末福王朱由崧弘光元年(1645年)十月铸。钱文真书。背星或“凤”、“贰”等字。分平钱、折二两等。

(19)隆武通宝

明末唐王朱键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铸于福州。钱文真书,背或有“户”、“南”、“工”等字或星纹。平钱,大小不一。有铁钱。

(20)永历通宝

明末永明王朱由榔永历元年(1646年)十一月始铸于肇庆,郑成功续铸于日本长崎或台湾(行、篆二体钱)。钱文真、行、篆三体。背文“御、、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十二字构成一道勅令。另有“户”、“工”、“五厘”、“壹分”即星纹等。分平钱、折二、折五、折十四等。大小轻重不一。另有孙可望所铸遵义版。背文“二厘”、“五厘”“壹分”指折银所值。

(21)利用通宝

明末吴三桂受清封平西王时铸。钱文真书。背文“云”、“贵”“厘”、“二厘”、“一分”、“壹分”等字。以折银纪值。分厘、二厘、五厘、壹一分四等。

(22)昭武通宝

明末吴三桂周昭武年间(1673—1678年)铸,钱文真、篆二体。背文“二”、“壹分”等,有平钱即当十大钱两等。

(23)洪化通宝

明末吴世潘周洪化年间(1678—1681年)铸。钱文真书。背“工”、“户”、“一厘”等。平钱。有铅钱。

(24)裕民通宝

明末耿精忠裕民年间(1674—1676)铸。钱文真书。背“一分”、“壹钱”,“折一钱”等。分平钱和当十两等。

(25)洪熙通宝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铸。钱文真书。平钱。存世仅两枚。

2、

   (1)天命通宝、天命汗钱

清前身金努尔哈赤可汗天命元年(1616年)始铸。满文曰:“天命汗钱”,老满文体。汉文“天命通宝”,真书略带隶意。平钱。大小轻重常有出入。

(2)天聪通宝

义释天聪汗之钱,皇太极天聪元年(1627年)始铸。面文为老满文“天聪汗之钱”。背文穿右为老满文“一兩”,穿左老满文“十”,当十大钱。形制仿天启。

(3)顺治通宝

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铸。面文真书。背汉文纪局。新满文纪局或满汉文纪局。有小平、折二、折十数等。制式略有:素背;汉文纪局;背穿右汉文纪局,穿左汉文“一厘”纪值的所谓“一厘钱”,背穿右满文纪局,穿左铸满文纪局。顺治所开创的满汉文合文钱式为后世清钱的基本制式。

(4)康熙通宝

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铸。钱文真书。户部、工部所主的宝泉、宝源二局所铸背满文纪局,地方各局所铸,则以满汉文纪局。另有背“大清”,龙凤纹和星月纹诸样式。福建局所铸,背有天干各字。宝泉局所铸“熙”、“通”字一“点”者,铜色金黄,且传为年羹尧得喇嘛寺金罗汉所铸,世称“罗汉钱”。民间喜用作压岁钱、嫁女的压箱钱和男女信物。改钱为纯黄铜铸造,传说含金实误。今见,地方局共二十一局,含宝泉、宝源共二十三局铸钱。平钱,宝源局有折十大钱。

(5)雍正通宝

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始铸。钱文真书。背满文左“宝”右局。共十八局铸钱。平钱,宝黔有大样。

6)乾隆通宝

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始铸。钱文真书。背满文左“宝”右局。另有叶尔羌、阿克苏二局“红钱”背左满文,右回文,或又有上下汉文一式。共26局。平钱。宝泉、宝鞏等局有大钱。

   (7)嘉庆通宝

仁宗嘉庆元年(1796年)始铸。钱文真书。背满文纪局,宝桂局名见汉文。常见星、月纹。穿右另有背文福、寿、康、宁,穿左为满文“宝”字。共十九局。平钱,宝川所铸有大钱。

(8)道光通宝

宣宗道光元年(1821年)始铸。钱文真书。背多满文纪局,或有星、月纹。阿克苏、库车、宝新等局所铸背满回文或满文,满回文纪局加上汉文纪值、纪年。钱经常有出入,多为平钱,宝桂、宝发等有折二型,阿克苏有折五、折十钱。

(9)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始铸。钱文兼有宋、楷、隶体。为当时名士戴熙,赵文恪等手书。背穿左有满文纪局(叶尔羌等仍为满回文纪局),使咸丰朝币制混乱空前绝后。因官方折算标准失当导致的不断改制和民间私铸,是咸丰钱的版别杂多,数至五千年有余。平钱为通宝,当四至当五十为重宝,当百至当千为元宝。计有平钱、当四、当五、当八、当十、当十三、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当八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当五百、当千等十七等制式。铜色杂乱。一般紫铜、青铜铸造在前,黄铜铸造在后。另有铁、铅钱。另,面文“太平重宝”、背“宝陕钱局”一品,为咸丰朝陕局开炉钱。

(10)祺祥通宝、重宝

穆宗祺祥元年,亦即咸丰十一年(1861年)铸。钱文真书或真兼隶兼行。通宝背纪局,重宝背左右满文纪局,上下汉文纪值。因祺祥纪元仅存数月,故铸量甚小,各局所制均属难得。计有宝泉、宝源、宝云、宝苏、宝鞏、东川等局通宝平钱和宝泉、宝源、宝鞏三局当十重宝。

(11)同治通宝、重宝

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始铸。钱文真书或隶书。平钱背满文纪局,当四以上背满文纪局兼汉文纪值,新疆各局钱仍为满文纪局。分平钱、当四、当五、当十四等制式。

(12)光绪通宝、重宝

重宝始铸于穆宗光绪元年(1875年)。平钱始铸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面文真书或楷,兼隶、兼宋。背文除满文纪局外,尚有纪年、纪吉语、纪批次、纪“官板”、“平库”等的多种文字,亦可见星、月纹。另有宝新局所铸面文“光绪丁未”,“光绪戊申”等异品。光绪朝在中国造币史上首次引进西洋机制造币方法并造出第一批中国样式(外圆孔方)的行用钱。光绪机制币的中国样式是中国古代钱币体系与西洋近代机制钱币体系之间的过渡样式,与后来的仿西式机制铜元,银元具有截然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清末官方制钱机构这一段机制和铸制方法并用的独特经历里面。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使是在造币领域,清政府也不愿轻易放弃“中体西用”的理想。光绪仍有平钱、当五、当十等几等制式。

   (13)宣统通宝

末代皇帝溥仪宣统元年(1909年)始铸。钱文真书,“库十”钱带行意。背满文纪局。机制,翻砂法并行。平钱有宝泉、宝云、宝广、宝福、东川等局所制。乌什局所铸背“库十”钱为当十钱。

   (14)一统万年、天子万年

光绪机制币。江南试造。面文一统万年、天子万年两种,各有大、小二式。形制为方孔圆形。是方孔铸钱与机制铜元的过渡形式。

(15)太平天国钱

清末洪秀全1853年定都南京后所铸。钱文楷书、隶书、宋体或隐起文楷书、有面文“太平天国”,背穿左右汉文“圣宝”,上下汉文“圣宝”,左右满文“圣宝”;面文“太平圣宝”,背穿上下“天国”,左右“天国”,面文“天国圣宝”,背“太平”:面文“天国”,背“圣宝”等多种钱文样式。分平钱、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五等。

(16)翼王赏功

   钱文为宋体。乃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四川所铸赏功钱。

(17)天地会太平通宝

   清末天地会铸。背“文”。

(18)天地会开元通宝

   清末天地会铸。面文“开元通宝”。背“武”。

(19)天朝通宝

   清末天地会铸。背“水”。

(20)皇帝通宝

   清末天地会铸。背“圣”、“浙”、和满文“宝”字。

(21)平靖胜宝、通宝

清末天地会领袖李文茂在广西建大成国,封平靖王时(1855年)铸。钱文真书。背文为前营、后营、左营、右营、中营,或御林军。长绳均,通宝尚有篆文“中”字。

(22)小刀会太平通宝

   上海小刀会铸。始铸于咸丰四年(1845年)。

(23)嗣同通宝

   1860—1863年,张宗三(保山)据遵义等地称素王。张自称明朝遗裔,铸嗣同钱。

(24)明道通宝

   传为清末天地会铸。背“天”。

(25)义记金钱

十九世纪物、六十年代,浙江金钱会农民钱形入会信物。面文真书。背穿左右为“方胜”纹,穿上为“天”、“地”“离”等字。另见背篆文“震忠团练”。

(26)永和通宝

   钱文行书隐起。背而、◎、折二型。有清初(1721年)朱一贯铸于台南和十国闽永和二说。

3、民国

(1)明国有孔圆钱

民国初年各省铸行。有民国通宝、福建省造、福建通宝、辅币通宝等多种。型制为中国古钱传统的有孔圆钱制式。机制、铸制方法并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