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耕文化】·物候节气与谚语

 浩瀚6833 2020-05-23

物候节气与谚语

钟先锋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过程中,中国古代先民们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不断对天地间的变化进行观察、总结,从依据月亮的阴晴圆缺,观测万物的荣枯盛衰,到探索发现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行规律,积累和掌握了大量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规律,最终发明了使用至今的七十二物候和二十四节气,为保证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们对二十四节气大都还是基本了解,日历上通常会标注,教科书上也有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十二个节(节令)和十二个气(中气),十二个月如同划分十二竹节,竹节中间充气,这就是节气的由来,也是“气节、节度”的本意。“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中气和节气相间地排列。从春分起十二个中气分别是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属于十二个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后的节气是清明,其后的节气依次是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惊蛰。

没有专业的农事经历的人对“七十二物候”可能并不熟知。七十二物候,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如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非生物的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等,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具体内容是:

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日鱼上冰,雨水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惊鸷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春分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清明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谷雨萍始生、鸣鸠拂奇羽、戴胜降于桑;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小满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芒种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夏至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小暑温风至、蟋蟀居辟、鹰始挚,大暑腐草为蠲、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立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处暑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白露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秋分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寒露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霜降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立冬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小雪虹藏不见、天气上腾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大雪鹖旦不鸣、虎始交、荔挺生,冬至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小寒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大寒鸡使乳、鹫鸟厉疾、水泽腹坚。

物候与太阳的运行直接相关,自然界的生物长期适应一定地域的温、光、湿条件的周期变化环境,就会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之为物候现象,适时的花开花落,蛰虫鸟类出没,就是大自然的“物候语言”。

物候农谚是人们总结特定地区的反映动物和植物相关的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活动关系的谚语,人们依据物候现象,准备和从事相应的农业生产活动,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人们总结了很多与物候相关联的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事谚语。

农事谚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因地域气候不同,生产作物不同,自然现象也就不同。南方有南方的农谚,北方有北方的农谚,同一地方因方言不同,农谚也有各自的叫法。农事谚语主要反映农事,所以在农事最繁忙的节气里,相关的农谚也就多一些。比如说有关芒种的谚语就很多:“芒种南风扬、夏季雨满塘”,“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忙忙莳、夏至不栽秧”等;有关清明的也有一些:“清明晴、六畜兴”,“三月清明秧如草、二月清明秧如宝”等。

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以物候即自然现象提示指导农业生产的实用型农谚。于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农事“定律”来确保不误生产。比如说:“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布谷布谷、种禾割麦”,“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黄鹂唱歌、麦子发割”,等等。

遂川是农业县,主要农业作物是水稻,与种水稻相关的农事谚语在遂川同样流传。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科技用于农业生产越来越普遍,人们用农事谚语指导生产的时代慢慢远去。

[作者简介]

钟先锋,江西遂川人,祖籍广东梅州,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函授生、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吉安市作家协会理事、遂川县文联四级主任科员兼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等,著有散文集《茶都之韵》、《庐陵之风》(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等。

◆Tel、WeChat:139796236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