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论

 大智若愚wxy 2020-05-23

  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性统一而成。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用阴阳来代表。一般说天是阳气的积聚,地是阴气的凝结。阳性多动,阴性多静,阳能化气,阴能成形。阳为气,阴为味,阳为无形之气,阴为有形的物质,阴阳是总纲。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为根,阴阳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地运动,出现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关系。在消长变化过程中,维持相对平衡。

        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人体外为阳内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阴阳的内部还包涵着阴阳。
       重阳:如昼为阳,日中正午为阳中之阳,称为重阳;身热脉洪大,症脉都属阳盛,称为重阳,说明阳热之盛;如夏季属阳,暑为阳邪,故夏月感受暑邪,称为重阳。
       重阴:如夜为阴,夜半称为阴中之阴,称重阴;如身冷脉微欲绝,症脉都属阴盛,称为重阴;说明阴寒之盛;如冬季为阴,寒为阴邪,故冬季感受寒邪,称为重阴。
        至阴:至,即到。至阴,即到达阴的意思。
          阳生阴长:阳气生化正常,阴气才能不断滋长。
          阴中之阴:是指阴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阴的一方面。
          阳杀阴藏:杀即收束或消灭。阳气收束,则阴气也潜藏。
          阳化气,阴成形,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是物质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相对运动,说明物质和能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素问》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一、阴生于阳、阳生于阴
         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人体阴气所代表的阴精的生化,必须依赖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故阴精是通过阳气的活动,而摄取和产生的。
        阳以阴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人体阳气所代表动能力量的产生,必须依附于阴气所代表的物质(阴精)作为基础。故阳气是有阴精化生出来的。
二、阴阳互根、阴阳转化、阴阳消长
        互根即相互依存。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故“孤阴”和“孤阳”就不会有生和化的滋长。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机能和物质之间就是这种关系。
         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生理上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表现为阴阳互根;病理上,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
        消长是说明阴阳双方对立的一面。任何一方,都对另一方起着制约的作用,以维持事物的相对平衡。如一方的太过就会引起另一方不足;一方的不足,也会导致另一方的太过,产生此盛彼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故此关系多用于说明病理变化,如阴虚阳亢、阴盛阳衰等。
三、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指阴寒,阳指阳气。外感寒邪,卫外的阳气活动受到约束,阴寒内盛会导致脏腑阳气虚弱,此为阴寒胜,影响阳气的病证。
        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热过盛,或虚火妄动,都会使阴液耗损,是阳气盛,阴液不足的病证。
四、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由于阴精亏损,累及阳气化生不足(与阴虚阳亢病理不同),如原有咳嗽、盗汗、遗精、咯血等阴亏证候,病变发展日久,再出现气喘、自汗、大便溏泄等阳虚证候,叫阴损及阳。
        阳气虚弱累及阴精生化不足(与阳虚阴盛的病理不同),如原有水肿、腰痠,膝冷等,肾阳虚证候,病变发展日久出现烦躁、咽干喉肿、齿龈出血、小便短赤等,肾阴虚证候叫阳损及阴。阴损可以及阳,阳损可以及阴。阴阳协调,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五、阳不胜阴、阴不胜阳
        阴气亢盛,使五脏之气不调,致九窍不通;阳气不足症见,阳虚不能宣通脉气,致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脉结代,心悸动。
        阳气亢盛,血脉流动追促,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发为狂症。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阳气烦劳过度,汗出太多,过度疲劳,必然阴精耗竭,待病积延到夏季炎热,成为煎厥。
煎厥症状:目光昏糊,不能看东西,眼睛昏蒙,耳内闭塞等,似地听觉不聪。叫阳盛则阴衰。
六、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疾病的性质,原属阴气偏盛,但当阴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阳的现象,或向着阳的方向转化。如病理变化中“寒极生热”,就是阴寒盛的病,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热性症状。
如冬季感寒邪为重阴,病本属感冒风寒,但寒邪化热入里,就会转化为热病。病理上的转变,都是有条件的,不应理解为必然现象。疾病的性质,原属阳气偏盛,但当阳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阴的现象,或向着阴的方向转化。
        如病理当中的“极热生寒”,就是阳热盛的病,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寒性症状。
如夏日中暑为重阳,由于暑热不但伤津液,还会使阳气耗散,正气不足,而出现虚脱。这些病理上的转变,也都是有条件的,不应理解为必然如此。
七、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阳失调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强,即阳亢。是说阳气过亢,既不能卫外而固密,在内阴气又受到损耗,或蒸迫外泄,而致真阴亏损。彼此偏衰偏亢、气血逆乱、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
八、阴阳胜复
        胜即胜利或亢盛,复即报复或反复。阴阳的变化,阴盛阳衰、阳亢阴虚,是它们发展不平衡的一方面,而阴胜阳复、阳胜阴复,是不平衡的,反作用的另一方面。它们都影响变化过程的转归。前人利用这个道理,解释一些气候变化和临床病理。
        气候方面:某年湿气胜时雨水过多,来年可能有燥气的复气,出现干旱的气候。气候的胜复,也会影响人们的发病情况,尤如季节性流行病有关。
        病理方面:邪正相争的过程,也会出现胜复的现象。
        如《伤寒论》厥阴病所说的,阴阳胜复,阴指寒邪,阳指正气,阴阳胜复,是表示邪正相争。厥阴病下利、四肢厥冷,属于虚寒证,正气来复时,则见身热下利肢厥俱除;邪胜时则体温下降,肢厥和下利又再出现。这种情况的交替出现,也称为阴阳胜复。
九、阴不抱阳、阴阳自和
        阴不抱阳是阴的病变,不能维系阳气正常固守,出现病理上“阴虚阳亢”或“阴盛格阳”的病理现象。阴阳自和语出《伤寒论》。指病理上阴阳失调后,逐步趋向相对平衡的建立,表示疾病好转或痊愈。如恢复期的热退,而脉和缓,口津充足,食欲渐佳,二便通调等。
十、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如足太阳膀胱经病,阳病治阴:略。
如疾病证状在阴经,而针刺阳经。例,手太阴肺经,有病变而感冒咳嗽,可以刺大杼、风门。如患阴寒盛的病,损伤阳气,治疗时应扶阳。例水肿病常见于下身,多参凉不渴,气色枯白,语言低怯,手足不温,小便清白,大便稀薄,脉沉迟。用温阳实脾,行气利水方法,如实脾饮等。
更新于 2018年04月0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