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人要捐300亿?公益机构谨防被骗!

 乐康居 2020-05-23

作者:张以勋(公益慈善论坛联合创始人、主编)

4月初的时候,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

结果,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伙伴纷纷表示自己的机构不止一次遇到过这种骗局,而且已经存在好多年了。我推测这些骗子肯定有得手的时候,要不然也不会多年坚持同一种骗局对吧?

这不,最近又有一些伙伴说有人电话联系机构声称要捐一大笔钱做慈善,有多少呢?说出来能吓死人!有说要捐10亿欧元的,有说要捐50亿人民币的,还有说要捐300亿人民币的!对这些有“钱”人来说,“钱”果然只是数字啊!看来不止贫穷会限制我们的想像力,做慈善也会限制我们的想像力哟!

普通的公益机构筹款不易,一次能筹到十万就已经是烧高香了,数十亿几百亿的捐款想都不敢想啊!真要是有人捐这多么多钱,机构上下还不得全员做梦笑醒?!

但是,天上从来不掉馅饼,地上的陷阱倒是不少!所以,当公益机构收到大额捐款的意向时,务必谨慎、谨慎、再谨慎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大额捐款为诱饵骗取保证金或手续费的伎俩,公益机构尤其是基金会还要警惕自己被国际洗钱团伙利用。比如声称要捐多少亿的一般都会说捐款人是境外大金主。那他们是怎么洗钱的呢?

前段时间,公益慈善论坛后台有人问有没有基金会的SN账户。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个SN是什么鬼,就上网搜资料,但真搜不到正经的介绍资料,到处找SN或SNI账户的信息倒有一些。寻找这类账户的人一般都会说境外的打款方有需求,自己是中间人,还真有一些人表示自己有这种账户,然后他们私下联系。搞这么神秘,涉嫌洗钱的可能性90%以上啊!

这些国外的洗钱团伙为什么会找上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呢?就是因为银行会为一些基金会开通SN账户接收捐款(对外可能叫“绿色通道”)。据专业人士分析,该类账户可以按照监管协议由银行进行监管,后续支出需要按照事前约定的用途支付。也就是说,钱付给谁、怎么付,基金会无权干预。但这样的话洗钱一方就可能趁机将违法所得转入基金会账户,把除了所谓管理费之外的其他钱转到自己指定的账户,然后他再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剩下的钱就成了他的合法收入,来自诈骗、贪污、贩毒等犯罪活动的“黑钱”就这样被“洗白”了。但有些情况下,对方为了让公益机构愿意配合洗钱,可能会多留点钱,中间人也可能索要回扣,甚至会指定捐款用于和自己或亲友名下的公司(存在利害关系,属于非法的关联交易)。

为了防止洗钱,现在的银行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反洗钱部门,所以怀疑有人洗钱时也可以向银行报告或咨询。一旦被骗,必须立即向公安部门及金融监管部门报告。

接到电话声称要捐巨款的公益机构从国字头基金会到地方的小社团都有,看得出骗子们为了弄到这些机构的电话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至于其中有多少机构中招被骗,就很难说了,如果人家不对外讲,谁会知道呢?但不管怎样,在面对可疑大额捐款的诱惑时,公益机构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为了收一点管理费就被犯罪分子当作洗钱的工具,也不能为了获得巨额捐款贴上自己的钱最后血本无归。你想啊,正常情况下,有那么多钱的金主要么自己成立基金会,要么直接找自己熟悉和信任的基金会捐款,怎么可能到处打电话给公益机构问收不收捐款呢?

骗子的伎俩层出不穷,作为公益机构应该如何防骗,保护好公众的爱心捐款呢?

1、面对大额捐款时有条件的机构最好进行背景调查。

虽然业内早有“捐款不问来源”的说法,但面对大额捐款时还是谨慎行事为好。通过网络平台搜索相关信息、在同行之间打听等方式进行背景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其来源是否合法或存在“道德污点”,决定是否接收。如发现是非法所得的捐款最好不要收,有悖于机构价值观并可能导致舆论风险的捐款也不要轻易接收;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防止机构成为其达到非法目的的工具。比如某国字头基金会曾收到1亿捐款,并应对方要求设立专项基金,但实际上捐出该笔捐款的企业是打着慈善幌子搞传销的,规模还不小,其骗局当时就已经多次被媒体揭露,后来基金会迫于舆论压力选择终止合作并退还了捐款。如果当时基金会对其背景稍作调查了解,就会发现其所捐款项来源于非法传销,也就不会让该传销团伙有机会利用捐赠仪式被国家级媒体报道一事而大做文章,使其不仅赚足了眼球,也让更多人信以为真掉进传销陷阱。最后传销团伙的头目和各地的骨干成员虽然被警方抓进去吃牢饭了,但对公益机构名誉乃至公益事业造成的危害已经无法挽回。

2、公益机构在遭遇骗局时注意留存有效证据,作为追究骗子法律责任之用。

比如有人公开承诺为某机构捐一笔钱,机构相信了,甚至媒体也报道了,承诺者也收获了掌声和赞誉。但事后却像此事从未发生一样,迟迟不肯兑现捐款的承诺,或者再三催促之后也只捐出一部分。遇到这种情况,公益机构可以凭捐赠协议或视频、录音、聊天记录等其他证据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提起诉讼,由法院强制执行。再比如公益机构作为甲方与乙方合作开展公开募捐、执行项目等时,也必须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约定工作成本、款项交付额度和时限等关键细节,避免发生纠纷时各执一词说不清。

3、切莫贪心、大意,因小失大。

很多人之所以上当受骗,原因不外乎贪小便宜心理占上风,挡不住低投入高回报的诱惑,缺乏经济与法律常识,所以容易被忽悠。公益机构其实也一样。一些机构为了完成筹款目标,可能会放松警惕,轻信他人,接受一些附加了不合理甚至非法条件的捐款,等发现被骗、财产蒙受损失, 为洗钱者的帮凶,已是追悔莫及;其中有一些即使被骗了,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名声,也可能不敢报警或对外公开消息。另外,在公益机构之间的合作中也可能存在被骗的风险,同样大意不得。比如有些人把项目策划书做得很漂亮,容易让人动心的那种,然后到处忽悠个人和机构捐款资助;如果这个时候机构负责资助的决策者仅仅因为感觉良好或碍于私人情面等原因,未经理性科学的论证考察,财务审核程序走下过场就贸然答应资助并拨款出去,结果当初画的大饼要么完全没看到,要么虚有其表、华而不实,投出去的善款要么被浪费,要么进了私人口袋打了水漂,当初头脑发热、感情用事的决策者怎么向捐款人交待?公益机构为了增值保值开展投资活动时也一样要非常慎重,委托投资时也要选择那些有较高的专业实力和知名度的投资公司,不能因为贪图高回报就轻率地作出投资决定,更不能从事非法的投资活动。

4、提高法律意识,最好请专业法律人士把关。

公益机构负责人,以及筹款、财务人员,一定要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也可以参加反洗钱、反诈骗方面的专门培训,并在机构内部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审核程序,有效防范风险;在处理捐赠/资助协议及开展其他合作时,最好有专业法律人士来审核把关,提供专业建议,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但目前很多机构实际上没有条件聘请专门的法务人员,不过仍可尝试这几种途径获取法务支持:招募法律专业人士如律师作为机构的法务志愿者;与其他机构联合聘用法务人员或购买律师事务所的法律咨询服务;如有临时需求,也可通过微信群、朋友群咨询有经验的同行或专业人士。

5、建立行业黑名单或高风险预警信息共享机制。

政府部门虽然也会将一些涉嫌违法违规的单位列入活动异常名录或进行处罚,但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滞后性。为及时有效地减少公益机构被骗的可能性,我认为有必要在公益行业内部建立涉嫌欺诈、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个人或机构黑名单,并建议被骗的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共享预警信息,及时提醒同行注意防范,做好相应的背景调查。必要时,也应有民政、金融、司法部门及媒体的介入,将不法分子绳之于法,让更多人了解真相。

总之,捐款人将自己的财富交给公益机构用于完成自己的心愿,这份可贵的信任绝不可辜负;公益机构必须以十二分的责任心和专业高效的执行能力,用好、保护好这些来之不易的捐款,在面对诱惑时冷静理性,在花钱合作时谨慎负责;遵守国家法律,提升法律意识,建立并有效运行防骗机制,及时辨识骗局,防患于未然,将损失降至最低,同样也是捍卫公益机构以及行业公信力的必备技能。

作者:张以勋,在广州的青海人,中级社工,资深素食者,为自媒体平台“公益慈善论坛”(公众号ID:loongzone2006)联合创始人、主编,致力于公益慈善资讯传播与常识普及。申请转载或有意加入“公益慈善论坛读者群”交流的朋友请加个人微信 zhang_yixun。(转载时请保留以上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