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寿带你兜马路#绍兴路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5-23

爱听不听的语音部分

绍兴路是原卢湾区的一条小马路,东西走向,东起瑞金二路,西至陕西南路。全长不足500米。两区合并后归属于黄浦区。

绍兴路俯视图,由于没有合适的起飞点,所以没法拍摄到全景。

绍兴路原名爱麦虞限路(RouteVictor Emmanuel Ⅲ),1926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属于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与法租界公董局签订新条约后扩张的法新租界范围内,以意大利国王名命名。1943年汪精卫伪政权接收租界时改名绍兴路。

绍兴路是一条比较短的小马路,但是很多上海人都熟悉,特别是文青们都十分喜欢这条小马路,因为这里曾经有过尔东强的汉源书屋。

在官方的报道中,绍兴路是出版一条街,因为上海的新闻出版局就在绍兴路5号。同时曾经的上海人民出版社也在绍兴路54号,当然还有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咬文嚼字出版社,故事会传媒,上海音像出版社等等。

2004年这里还有一个很小的储蓄所

那个储蓄所边上现在是这家店铺

以绍兴路老路名为名的爱麦新邨

绍兴路从建筑形式上来看已经进入新式里弄建筑和花园洋房混杂的阶段,所以沿途十分赏心悦目,是上海人自己都喜欢那种闹中取静的上海小马路。

一条条弄堂、一个个门洞也都很有看点。

由于绍兴路历史悠久,所以在每个曾经有记忆的人们眼中都会不同,最早能够记忆出法租界警察博物馆(俱乐部)的人应该已经不在世上了,而能够记得5号朱家的人也起码八十多岁了,至今能够记得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还有不少,再往后就是年轻一代对汉源书屋的记忆,同时吃客们还会记得八十年代初绍兴路上开出那家上海最早的海鲜店,昆剧爱好者会记得曾经的昆剧团,家长们会记得那家永昌私立学校,为出版奔忙的朋友们则会记得绍兴路上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喜欢一次成像摄影的会记得那家有着各款宝丽来小店铺。而曾经住在周边的则会记得那个带着戏水池的绍兴公园。摄影爱好者肯定是对那些老建筑入迷。

当时绍兴路上那家宝丽来相机收藏的店铺里有最全的各款宝丽来相机。

而眼下这些又都在改变,海鲜饭店早就不见了,昆剧团也冷冷清清了,宝丽来小店铺也没了,随着人民出版社搬到福州路书城楼上,这里留下的出版社也不多了,创立于1988年的音像出版社在2018年把房子出租后不见踪影了。更加让文青们耿耿于怀的是汉源书屋的离开,因为原来可以膜拜张国荣曾经躺过的那个位置不见了。特别是原来还有几家沿街的酒吧也歇业,最近应该也就是到瑞金医院看病的车辆作为一个马路停车场而已。于是走走逛逛的人少了很多。

绍兴路部分弄堂可以一路通到永嘉路。

绍兴路36弄静村进去四通八达。

我因为曾经婚后在岳母家(永嘉路29弄)住过一段时间,从绍兴路36弄静村穿过来就是绍兴路,所以对这里也是属于比较熟悉,同时岳母家三代人都曾经在54号工作过,上海人民出版社那个大院也是常常进去。在老洋房开始发酵时,54号的故事也是五花八门,很多都是与杜月笙牵上关系,好在后来有原主人章荣初后代开始答疑解惑,这样才让这段离奇的故事画上了句号(详情见新浪微博上@言衣草的文章),应该说在大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但凡稍有规模的老洋房都会有讲不清的故事,因为早年这些房子在转手的过程中本身就有讲不清的道理在里面,于是就不会让档案记录这一笔,而当事人为了避免有“反攻倒算”的变天思想也不敢将这些家族史讲给后人听,于是渐渐的成为一笔糊涂账,而等到我们突然想起来要给这些建筑添加一些人文背景时才发现原来太多的疑点无法追溯。目前54号又卷入财产纠纷,于是偌大一个建筑就被堵住门荒废了。

我查了一下这一条马路居然没有定为永不拓宽的道路,同时它内在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地在改变,以至于我们没法确定记忆中的哪一段才可以准确定位这条马路的属性。

按理说出版一条街总应该有点书香气息,但是自从人民出版社搬离,原来那些出版社自己开的门店也都消失了,目前仅有7号边上的“光的空间”可以进去坐坐,翻翻书。当然还有一些私人的书屋,如“明室书屋”深藏在民居内。


“光的空间”在绍兴路7号文化出版社的东侧,是一个环境相当优雅的地方,读书人都会喜欢进去坐坐。是目前绍兴路上还有点书香气息的好地方。我的第一场《上海弄堂游》的分享会就在这里举办。

有很多朋友喜欢了解每一条马路上曾经的历史,那么我就做一个延伸阅读,应该说关于上海那些老建筑的历史挖掘,网上有@高参88和@言衣草都是高手,他们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海量的内容,所以我也就在这里做一个索引作用。

我在金谷邨这篇文章中曾经写道:金谷邨这个位置原是清末上海巨富宋书荪在1897年其五女宋玉出嫁时作为嫁妆释分与她,即以今瑞金医院以西,南起建国中路、北至金谷村东弄口,包括瑞金二路道路、绍兴路东段金谷村、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办公楼及楼东沿瑞金二路的8 幢花园住宅楼在内的偌大地块。(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金谷邨

那么宋玉嫁给了谁?住在哪?从关键词找进去就可以看到宋玉嫁给了当年华商电气公司和合众轮船公司的老板朱季琳。他们的家就是绍兴路5号,现在的上海新闻出版局和版权局。

然后按家谱查询后可以了解到他和上海著名的实业家朱志尧为兄弟关系,他们的父亲是早年以沙船业起家的朱朴斋。关于朱志尧我在花园公寓中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花园公寓

绍兴路5号

但是关于绍兴路5号这栋建筑的建造者和年份还是有些疑点。

据《上海地方志》)记载:1932年9月设法国驻沪陆军总部于绍兴路5号,又名法军参谋部。1934年5月,驻沪兵力1600人。1945年3月10日,被侵华日军解除武装。

鸟瞰图上可以看到绍兴路5号和东侧的八栋小洋楼。

绍兴路5号南立面

南面通往花园的楼梯

1947年朱季琳部分子孙在绍兴路5号花园内留影

相关联的八栋花园洋房之一

从瑞金二路一侧看到的八栋花园洋房之一。

在这八栋房子中瑞金二路144号为梅屋庄吉旧居,而信息显示梅屋庄吉为支持孙中山革命的日本友人,1934年已经去世。

而隔壁则是秦鸿钧的秘密电台设立处,1937年和1940年左右在上海设立秘密电台,可见这个时期朱家的这个八栋住房并非自住,起码是部分出租。

而网间的信息是1930年始建。是1930年间朱季琳让长子朱继声负责营造了这座五层豪宅,并在豪宅东侧造了8幢三层花园别墅建筑(《档案春秋》有文称瑞金二路绍兴路之角有八幢老洋房是华商电气公司老板朱季琳的产业,目前其中5幢列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作为8个儿子的住宅,形成家长居中,儿子扇形环绕的居住格局。但是为什么1932年9月法国驻沪陆军总部设于此?而且一直占居到194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朱家在此并没有居住很长时间,那么这段时间朱季琳夫妇住在哪?

永昌私立学校和文化出版社

接下来是绍兴路7号。7号现在是上海文艺出版社,东侧就是“光的空间”。从历史的遗存来看1930年这里是爱麦虞限路45号(今绍兴路7号)曾经是民国时期与中国科学社齐名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华学艺社”,然后是1945年至1948年间教育家朱经农寓所。

绍兴路7号内部相当漂亮。

按关键词“中华学艺社”查询后可以发现该社在民国期间是极为重要的学术社团,在学术研究、教育、出版等方面影响巨大。它与中国科学社齐名的综合性科学团体。

绍兴路7号的中华学艺社,初名丙辰学社,1916年陈启修、王兆荣、吴永权、周昌寿、傅式说、郑贞文等发起成立于日本东京。1920年总事务所迁沪。1923年丙辰学社改名为中华学艺社。1930年1月,购爱麦虞限路45号(今绍兴路7号)地建社所,1932年5月落成。1936年有社员867人。中华学艺社对当时中国的科研、教育、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1958年该社被结束,且49年后的六十多年来,中华学艺社却一直没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关于朱经农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一路追寻,也是一位相当值得纪念的人物。

绍兴路9号上海昆剧团

接着是绍兴路9号(今上海昆剧团),绍兴路9号这个建筑已经有70多年了,最早的信息显示上世纪三十年代属于法国警察博物馆。博物馆内设俱乐部,有舞厅、剧院、咖啡室、吸烟室,供法国公董局的警察以及家属消遣。

五十年代,绍兴路9号改作京剧院。自1961年起至今,为上海昆剧团所在地。(上海昆剧团前身为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于1961年8月入驻绍兴路9号,1978年改现名,由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为首任团长)。

金谷邨俯视图

马路对面的金谷邨可以点击我的文章,在此不重复了。

接着是绍兴路上重要的一笔,绍兴路54号。

目前大门紧闭的绍兴路54号

1988年在54号为家人拍的照片

绍兴路54号室内状态。

新浪博客上@言衣草对此作了深入的挖掘,终于对原来传说中的杜月笙公馆做了一个了结,经过他的寻找可以发现这里其实是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章荣初故居。

章荣初

《杜月笙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出版)中指出杜月笙的恒社八百弟子中章荣初是其中的中坚分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按关键词一路搜索,他的后辈有大量篇幅的回忆文章。

所以清楚了绍兴路54号花园住宅原为美国领事馆兴建的侨民俱乐部,1939年落成后未曾使用,就因资金问题而出售,由章济塘祖父章荣初以4000两黄金购得,直至1952年由国家收购,成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社址。

上海人民出版社旧址

最早还是华东人民出版社

19571201全体工作人员欢送第一批下乡的同志。以上三张照片翻拍于人民出版社四十周年纪念册。

而当上海人民出版社迁址于福州路书城楼上后,此地做过多种用途,原来还与出版业有关,如上海商报和东上海,后来部分建筑被高端会所“笙馆”使用,再后来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样子了。

绍兴路74号故事会文化传媒

接下来是绍兴路74号张群住宅,它的前身是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张群的寓所,1949年后为新文艺出版社(也是文艺出版社的前身),现在的铭牌为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旅游天地杂志。早些年风靡上海一时的《故事会》的出版社就在绍兴路74号。

绍兴路15号上海音像出版社旧址

重新回到单号一边,绍兴路27号老洋房现在是一家上海本帮菜的花园饭店。

绍兴路27号

绍兴路27号

这里的故事才和杜月笙有点关系,因为是杜的四姨太姚玉兰寓所,后来1946年孟小冬也入住于此。所以现在进去吃饭的都是边听故事边吃饭。而已经迁址的汉源书屋则原来是借了它沿街的一侧。

迷你型的绍兴公园

双号一侧的绍兴公园面积2411平方米。于1951年5月建成公园,并于当月28日开放。园名定为绍兴路儿童公园,1969年改名绍兴公园,1970年更名绍兴儿童公园。

陕西南路绍兴路的明复图书馆

接下来就是绍兴路末端的明复图书馆。图书馆的主体建筑建造于1929年,墙角的奠基石上孙科的题词清晰可辨:“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一月二日中国科学社为明复图书馆举行奠基礼”,如今是卢湾区图书馆的明复楼。副楼是由美籍华人关康才捐赠的乐乐图书楼。而右后方的明黄的二层小楼名为会心楼,线条明朗简洁,颇有几分西班牙风格,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诞生地。

明复图书馆是我国第一座采用新式设计的专业图书馆。它的建造和创办可以说是我国一批早期海外留学归国科学家的心血的结晶。追本溯源,建造明复图书馆的理念其雏形竟可以追寻至1915年前后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园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康奈尔大学内聚集了一批顶尖的中国留学学子。其中如胡明复、赵元任等都是通过清政府游美学务处“庚款”留美,主攻数学、机械等专业,以期报国;另一部分人如任鸿隽、杨杏佛等则是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前往深造。康奈尔大学的校舍廊檐,见证了当年这两部分青年思想的碰撞和聚合的点点滴滴。“科学救国”是他们共同的理想。1915年10月25日,这些青年成立了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学会性质的中国科学社。他们设想以创办杂志、图书馆唤起民众爱科学,以实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梦想。

会心楼一侧

现在的明复图书馆南侧有一个会心楼,即原中国科学社总办事处旧址。1956年他们将此楼捐献给国家,所以长期以来它仅仅是一个七户人家杂居的老洋房,直到2004年卢湾区政府斥巨资动迁居民,重新修整,将小楼基本恢复原貌,而后将小楼交给卢湾区图书馆。至此小楼历经几十年风雨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文教育人。

中国科学社是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科学团体。其宗旨是:“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任鸿隽先生在《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书中讲到:“中国科学社1928年决定在上海陕西南路购入房地三亩余,作为总社所,并在1930年建筑图书馆。”。

这里不仅是科学家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更是爱国民主人士议论时政的主要阵地。1945年12月30日,马叙伦、王绍鏊、雷洁琼、赵朴初、周建人、刘大杰、柯灵等人在这座小楼里聚会,召开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大会,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而今成立大会的成员签名已被制作木刻版悬挂在会心楼一楼的墙上。

绍兴路35号

几个月前刚刚关门歇业的酒吧

部分有趣的小店铺值得走进去看看

需要预约进去浏览的明室私人藏书室

绍兴路虽然没有归属于永不拓宽的六十四条马路名单之中,但是在上海的老建筑的历史和出版业以及科学发展、民主政治上都有过浓重的一笔,同样应该说上海这样大部分格局未动的小马路不多了,如何给这样的小马路定位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不让他们离开上海人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