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寿带你兜马路#武康路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5-23

爱听不听的语音部分

应该说很多人都写过武康路,也有无数个摄影爱好者在武康路取景拍摄,又有太多的影视剧也都把武康路作为一个取景地在消费,所以当有朋友说为啥没有写武康路?我确实有点犯难。

我曾经希望由一个家庭来展开武康路的故事,但是也不行,因为凡是早年有能力住在武康路上的都不太愿意讲述自家的故事。过去的也就过去了,有啥讲头?这是大多数老上海人对曾经自家有过的历史的一种态度。

当然我对这条路的兴趣始终未变,因此当最近有机会俯视一下这个区域的几栋老建筑时,重新有了一番探其究竟的好奇心,也就是在这样的地段,这样的老洋房当时的主人是谁?

在我写的安福路一文中已经查到相关信息,我们现在热衷于说的“福开森路”的起点实际上是从常熟路安福路开始(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兜马路#安福路),而到了现在的武康路开始折往徐家汇方向。而且当时它并没有在淮海中路武康大楼这里结束,而是沿着姚主教路(现天平路)继续向徐家汇方向延伸。当然到了1943年这些马路基本定型,而李安的电影《色戒》中实际上是把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在愚园路上的故事搬到了“福开森路”,所以我们也不可能“考证”王佳芝去的是哪一段“福开森路”。

我发现就是武康路从华山路一侧开始的几栋建筑也足够写出一篇文章来,于是开始着手从这里先开始武康路的故事吧。

俯视中我们可以终于可以看到武康路1号的建筑形态(与华山路831号有两个门牌号),应该说原有的地皮关系,所以建筑的布局上它是与华山路823号-827号的品字形构成是比较协调的。虽然831号据称是面粉大王孙多森的私宅,而这块地皮当时归属于李经迈,而按照新浪微博上对上海老建筑来历颇有挖掘精神,资深的“高参88”黄先生查询到的资料上看到,华山路823-827号品字形建筑“原产权人为钟安民、钟安度、钟安祺,1948年其母立“赠与据”将房产赠与他们兄弟。他们的祖父是当年的赴美幼童钟文耀。”

钟文耀民国3年(1914)年起派往接收苏路、浙路,统一沪杭甬铁路,被委兼第一任沪宁、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局长。1917年2月调部, 1918年1月,再次兼任沪宁、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局长,后任上海造币厂筹备主任等。直至1945年逝世,安葬于上海静安寺公墓。显然他从民国初期就开始长期生活于上海,这三栋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就是在此期间置地所建。而是否地皮原来也归属于李经迈手下就不得而知了。

上图为华山路一侧的大门,下图为武康路一侧的大门,他们分别有两个门牌号。

我们再看孙多森-中国第一家机器磨面面粉厂-上海阜丰面粉厂的创办人。

在上海成功发家的民族资本家大多数来自于纺织业和面粉厂,这应该与当年民族资本家为了抗衡洋人对这两个行业过度侵占,同时吃穿两样都是民生直接的需求,所以销售快,资金周转快,迅速可以见效。

早在光绪二十三年,安徽寿州人孙多森、孙多鑫兄弟在上海集资规元(注1)20万两,进行购地、购机器、定商标、呈请免税等筹备工作。光绪二十六年8月,阜丰面粉厂在莫干山路建成,开工制粉。这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机器面粉厂,所产面粉被清政府批准“概免税厘,通行全国”,并成立阜丰机器制造面粉有限公司经营面粉业务。光绪三十年增资规元10万两,资本达到规元30万两。(2018年1月27日,阜丰面粉厂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显然孙多森也是经营的好手,1919年就使其成为上海机制面粉业中最大的股份有限公司。1929年阜丰公司资本为100万元。1936年拥有6个面粉厂,日产量47000多包面粉。这一产量占当时全国机制面粉日产量的16% (不包括东北地区)。

那么在当时相当雅静的“福开森路”上置业显然也是顺理成章的。

而同样通过俯视,我们可以看到武康路1号对门也有一栋相当漂亮的西式建筑,这就是武康路2号。那么它的主人又是谁呢?

据相关查询到的资料显示武康路 2 号建于 1922 年,据说最初是洋人的住宅。1926 年,莫觞清买下了这幢花园洋楼,在此安居,从此这里成为莫氏花园。

莫觞清是谁?

莫觞清(1871—1932)出生于中国丝绸故乡吴兴(今湖州)。1900 年,29 岁的莫觞清进入苏州延昌永丝织厂,这是他涉足丝绸工业的起步。莫觞清很珍惜这个机会,他懂英语,肯出力,办事十分精干,深得经理杨信之的赏识,两年后即被委派到上海勤昌丝厂出任总管车。

1903 年,他与人合资,创办久成丝厂,生产“玫瑰”和“金刚钻”牌生丝,有了自己的产业和品牌。然而莫觞清过40岁时还是希望创建自己的丝绸厂。

1917年,莫觞清出手了,他同汪辅卿和美国人蓝乐璧合资开设美亚织绸厂,开始从事高端丝绸的生产并出口国外。美好的理想敌不过严酷的现实,因为准备不足,因为人员矛盾,因为技术不过关,莫觞清的这家织绸厂仅经营两年就被迫歇业。这是莫觞清出道以来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马当路的工厂

1920 年春,通过各地的考察和学习,同时斥重资进口了先进织机十二台,于徐家汇路马浪路(今马当路)路口在久成丝厂后面现成工房设厂装机,创办美亚织绸厂。

然后我们看美亚的履历表:

民国10年,莫觞清聘请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女婿蔡声白(中者)为经理。

民国13年,蔡声白参股,美亚厂改由莫、蔡合伙经营,盘入闸北交通路619号的天华绸厂,改称美亚第二厂。

民国14年起,蔡声白开始大规模资本扩展。先与小沙渡路(西康路)的天纶绸厂合资,改称天纶美记绸厂,为美亚第三出品处。

民国15年,美亚向日本定购丝织机40台,在贝勒路(黄陂南路)杜神父路(永年路)租屋筹设美孚绸厂,为美亚第四出品处。后又在胶州路934号购地自建厂房(即美亚四厂,后来的上海第四丝织厂)。

同年5月,蔡声白又与本厂职工合资组设美成丝织股份有限公司,美亚占30%,职工占70%。后在斜土路578号购地自建厂房,为美亚第五出品处(后称美亚五厂)。

同年,以天纶美记绸厂(美亚三厂)的盈利在斜土路2093号新建厂房,开设天纶美记总厂,为美亚第六出品处(后称美亚六厂)。

同年,由美亚各厂集资,与原经销商天生锦绸庄合作,共组美兴绸庄,专销美亚产品。地址设于山东路10号(近北京路),对外以美亚总发行所名义进行交易。

美亚设于小东门外咸瓜街口的联枝机构之一美纶绸缎局,成为美亚织绸厂特约经销处。

民国18年,美亚耗资17万银元,在瞿真人路(瞿溪路)1403号购地自建现代化厂房,称美生绸厂(后称美亚七厂)。

同年,在闸北共和新路1047号建成厂房,称美亚第八出品厂(后称美亚八厂)。

同年,美亚合并徐家汇路1001号的美工绸厂,筹设南新织物股份有限公司(称美亚九厂,后来的上海第九丝织厂)。

同年,又购下闸北八字桥文记丝织厂厂房,改称久纶织物股份有限公司(后称美亚十厂)。

民国19年,创办美亚织物试验所,地址在法租界贝勒路(黄陂南路)康悌路(建国路)转角。专司发明试织各种织物,并为美亚织绸总分各厂设计一切。

民国19年10月30日,借美亚织绸厂成立10周年之机,蔡声白在大华饭店举行美亚时装展览会,首创丝绸模特时装表演,轰动一时。

民国22年,发行所迁至天津路207号。

同年美亚改组为美亚织绸厂股份有限公司。

同年,蔡声白与方液仙、史量才等人集资创办了上海国货公司(南京路)。蔡声白任常务董事,方液仙为董事长兼总经理。

民国25年,美亚十厂被批准为关栈厂,允许进口人造丝免税进厂加工成绸匹后直接出口,为中国第一家保税工厂

八一三战争爆发,美亚损失惨重,,除租界内的美亚四厂和九厂留在上海外,其余工厂分迁异地。

民国31年,上海美亚股票推向市场。

抗战胜利后,蔡声白经香港赴美国,筹备在美国成立办事处,开拓海外市场。后将资金大量抽调国外,1948年,在香港设立美亚总管理处国外分处。美亚国内部分的资产,于1954年全部公私合营,企业名字也被更改。后面的故事就不展开了。

据称茅盾笔下的《子夜》就是以莫觞清为原型的。当然小说中的吴荪甫是投机起家又在投机市场中失败,与莫觞清、蔡声白的经历大相径庭。

而1926年莫觞清买下武康路 2 号之时,正是这位上海滩丝绸业巨子迈上其人生巅峰的黄金时期。虽然他1932年就已经去世,但是他当年选择的女婿蔡声白显然是美亚最称职的掌舵人。我们还是从以上美亚的履历表可以看出当蔡声白掌握经营权后一系列的运作使得美亚成为丝绸业界的翘楚。

由于武康路4号比2号晚建,现代派风格一目了然。

1926 年起,莫氏夫妇就在这幢洋房内安居,并把花园的一部分给女儿莫怀珠和女婿蔡声白建房居住,所以武康路 4 号也是早年莫氏花园的一部分。

当然从空中俯视也就是看了这栋建筑的大约形态,里面的描述还是引用网友的信息:武康路 2 号占地面积 24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937 平方米。叩开别墅的朱漆大门,清幽淡雅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假三层砖混结构的立式花园洋房。洋房南立面是对称的三开间结构,中间是一个突出的大半圆厅,半圆之上是一个弧形的偌大阳台,引人瞩目,入口处是两根塔司干式立柱,造型别致高雅。

现在铭牌上都有二维码,这是二维码显示的信息。

然后政权更替后华东检察院检察长王范,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都曾住在这里,文革期间为上海市委写作组所在地,也曾作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办公处。几易其主后基本上保持完好,也可以让给我们在这栋建筑近百年后还能一睹芳容。

这是武康路4号的信息

沿着武康路继续向前,那就是绕不过去的武康路40弄,这个我已经有专门的文章也就不展开了(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武康路40弄)。

武康路的内容绝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写完的,后续还会继续展开,当然也希望知情者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以求把这条马路的历史完整的讲述给大家听。

 注1:1933年以前,上海通行的一种记帐货币。鸦片战争前,上海大宗商品交易,豆类属于大宗货物,当时豆商交易即用“规元”计算,故有“豆规银”之称。上海开埠以后,对外贸易原以本洋(西班牙银元)为标准货币的计算单位。后因本洋来源断绝,市价上涨,大大超出所含银值,几同上海规元的价值相等。当时墨西哥鹰洋还不能与本洋等价通用。1856年(咸丰六年)上海商界乃一律改用规元为记账单位。1857年在沪外外商也被迫采用规元为计算标准。

规元只作记帐之用,并无实银,以上海银炉所铸二七宝银折算使用。如果二七宝银重五十二两,加升水二两七钱五分,合纹银五十四两七钱五分,再行九八升算(除以0.98),可合规元五十五两八钱二分六厘。“九八规元”之称,即由此而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