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民居-外行看门道之三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5-23

发觉吗?语音越来越流畅了。

接上篇(详情敬请点击:上海民居-外行看门道之一上海民居-外行看门道之二),应该说通过上述两篇文章,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1949年前上海民居的发展过程,那么接下来我们聊聊49年后上海民居建筑发展过程。

上海民居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以1947年冬令赈灾的那五条弄堂为分界岭(详情敬请点击:#老寿眼中的上海#仁义新村#老寿带你弄堂游#礼义新村),也就是说这一批弄堂建筑后上海的居民区都称之为“新村”或直接叫“居民小区”。因此我们常常把“忠、孝、礼、仪、信”五条弄堂成为上海最年轻的弄堂,而它们至今也有70多年了。

调节一下心情,看看上海的秋景。

曹杨新村俯视图

1949年后上海最早大规模开始建造的民居是曹杨新村(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曹杨一村),这是由汪定增先生精心设计的一个大型社区,这是上海第一个用"邻里单位"思想规划设计的工人新村。然后迅速以此为样板在普陀区、杨浦区等地成规模的建造工人新村,基本上这些建造资金都是由国家投入,后续部分区域采用联建公助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如石泉新村、闸电新村等。

石泉三村拆除前的状态,目前这里的新住宅出售开盘价每平米12万人民币。

四平路上的闸电新村是早年闸北电厂建造的员工住宅,材质极为简陋。

这部分建造的工人新村解决了当时大量的产业工人居住条件,使劳动人民有了很强的翻身感和获得感。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资金上的短缺,建筑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这部分建筑还是采用了公共厨房、卫生间,甚至于卫生间还是蹲坑方式。目前这部分建筑大部分都已经拆除重建。

曹杨一村内的楼道和厨房

岚皋西路上的中兴村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两层楼工人新村。现在已经整体改造。

同时部分原来比较边远的闵行、张庙一带由于工业的发展,也开始大量的建造工人居住区,市中心的范围也随着天山新村、长白新村等开始延伸。

到了文 革 期间,上海的住宅建设处于一种停顿状态,当然通过一些其它的方式也解决了部分居住困难的家庭。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了改革开放,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开始重新大规模建造居民住宅区,如田林新村、曲阳新村等。

这一时期建造的房屋由于长期以来上海人居住面积的计算是按照实际居住面积计算,所以基本上都忽略了辅助设施的使用合理性和舒适性,卫生间和厨房间都是能小则小。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商品房概念开始以建筑面积为计算单位,卫生间和厨房间都作为商品计算在内,这样大家才可以有一个转得开身的厨房间。

当然直到本世纪开始,我们在住房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卫生间也需要干湿分离。厨房间需要放的进三门冰箱、洗碗机、烤箱。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