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寿带你弄堂游#梓园传奇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5-23

本语音部分是一个前言部分,也可以是文字的补充部分。

最近由于乔家路的土地征收将要逐步推开,所以乔家路上的老建筑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朋友圈内的摄友小汤最近也一直在这周边抓紧拍摄人文,他知道我会做一些居民口述记录,于是将几位已经事先沟通好的居民引荐给我,于是让我可以实实在在的坐在老建筑内,听听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讲讲她们对乔家路以及梓园的记忆和感受。

首先与我聊天的是对老城厢颇有情节的徐姐,徐姐的经历也有点传奇,因为她原来就是一直随夫家孙先生居住在王家码头路,而孙先生家居住的房子居然是严同春号在老城厢曾经的栈行;王家码头路292号,抗战时期因为大多数人都逃进租界,当时孙先生父亲作为手工业劳动者,也无财产可以随别人逃进租界,严家也正需要雇人来看管这些房子,作为严家的近邻孙先生的父亲就来代管了这片房子,直到后来直接向严家顶下来成为孙家的产业,当然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开始的公私合营也涉及到这栋老房子(严家的房产被公私合营了,所以产权转移到了房管所)。于是孙先生家几代人都长期生活在王家码头路及周边,孙先生讲几十年来“团方”之间相当和睦,前几年这个区域土地征收,由于条件谈不拢,一言不合被强 迁。至今没有获得任何土地征收的补偿款,也就是把你撩在边上不管了。

显然徐姐对这个生活环境相当有感情,所以当获知乔家路上有房子出售,便毫不犹豫买了下来,就这样在被强迁后还能居住在老城厢里。没想到没住了几年居然又遇到人生中第二次动迁,应该不少上海人都像盼解放 军进城一样盼动迁,如果一生中有两次动迁恐怕是笑不动了。而徐姐却面临着第二次担心。因为这一次肯定是没法居住在她熟悉的老城厢了。

接着经过徐姐的引荐,我又坐在从小出生在梓园的朱姐面前,朱姐的父亲原来是王一亭(注1)家请来的家庭教师朱信之,朱姐长期生活随父母居住此地,听她聊聊记忆中的梓园(注2)最靠谱。

朱姐说,实际上从1938年王一亭去世后,乔家路以及梓园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以梓园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产权全部转移为房管所所有,于是按照普通居住单元来安排居民入住,而王一亭后代则分批次在文 革前夕离开上海,在实用主义影响下,花园开始败落,原来的荷花池被填平,园中假山(不知道是否是太湖石)被砸成碎块,然后成为上海某些地方的铺路石。梓园的东侧开始有口琴厂、自行车厂,口琴厂需要晾干的木料就直接堆放在梓园内的场地中。

梓园深处的佛阁

王一亭的次子一直继承父业经商和进行慈善活动,期间朱信之也协助他开办残疾院和聋哑学校,同时担任聋哑学校校长。但是49年后因历史原因经商已经受到限制,于是入不敷出,家道旁落,不少原有的房子开始转租出去,到了文革前王家人又逐步离开梓园,所以真正到了文革时期,这里的人口反而没有什么变化,倒是院子里的随意搭建有增无减。

再后来东面有了民办小学,于是梓园内成为孩子们上体育课的操场。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居然开始有区里面承接施工的起重队进入,于是大型的起重设备开始不时的挪进挪出,房屋的沉降开始受到影响,地面开裂,屋内漏水。

主楼二楼室内状态。

在此状态下朱姐开始向各个有关方面写材料,写她所了解到的王一亭人物背景,梓园在历史地位上的变迁,并且建议可以作为王一亭纪念馆之类的保护。于是关于梓园和王一亭的历史才慢慢浮出水面。当时南市区文化局局长顾延培觉得这个老建筑确实有历史价值,于是在朱姐的提议下准备筹措资金(朱姐提出可以由王一亭后代、日本对王一亭的研究团体、房管部门共同出资完成),于是顾延培找到了当时在澳门的王一亭重孙,由于顾延培对居住在梓园内的老住户并不了解,总以为住在主楼里原王一亭保姆家的儿子长期与王家有联系是可托付的对象,于是将方案提交给王家重孙时说最后可以让保姆家儿子来协调此事,其实改革开放后王家后代屡次回国探访老家时都对曾经让他们避免受到文 革之苦的保姆感激不尽,于是对保姆家儿子也曾想提携一把,弄到澳门给个工厂管管,没想到这个阿斗扶不起,于是只能让他回上海,每月寄钱给他供养而已,如今一听要让他协调此事显然觉得荒诞无比,就此不愿意合作。

主楼二楼室内状态。

这事一经反复,倒也促成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于是乔家路113号门口开始钉上历史优秀建筑的牌子。同时在2000年后社会上也开始逐步关注上海老城厢文脉的内容,梓园开始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兴趣,这其中朱姐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视。

目前有关媒体也开始对王一亭的艺术人生和历史贡献进行了正面评价。甚至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王一亭国际文化基金会还共同举办过“王一亭和海派文化研讨会”。

应该说本次土地征收前已经对乔家路以及梓园等建筑文物有了一个通盘的考虑,我们期待该区域的人文历史不要中断,让目前已经很少的历史优秀建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1:王震,字一亭(1867——1938),祖籍浙江吴兴(湖州)人,因祖上籍居吴兴西郊白龙山麓,故他成名后用“白龙山人”号。

王一亭出生于浦东三林塘的外婆家,由出身书香门第的外婆启蒙识字习画。

1902年起,王一亭先后担任多家日本商社的买办,成为上海滩遐尔闻名的三大买办之一,同时他还多方投资成为上海的巨贾富绅。

他还涉及反清的同盟会,上海光复后,王任上海军政府商务总长,在后期倒袁运动中由于表现积极,成为袁世凯的眼中钉。压力之下他不如享受“海上画派代表人物”的称号,淡出政治圈。

王一亭重孙的照片

注2:黄浦区官方:在乔家路113号,是著名书画家王一亭住宅。王氏曾任日清株式会社买办,革命前后购“借园”地5.96亩营建,园内有梓树,遂名梓园。正门是汰石子门柱,双扇大铁门(朱姐提示:原正门不是大铁门,而是雕花的很厚的两扇大木门),上有门楼。主宅是独立式假三层住宅,砖木结构,洋松装修,建筑面积620平方米。花园内有假山、冰池,后增建二层佛阁一座。北首旧屋(传系原田耕堂)曾设上海贫儿院。1922年11月13日,王一亭在此宴请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文 化大革 命”中,花园改为工厂,原有景物全毁。现为居民住宅区。

又及:梓园的历史再往前追溯,原名宜园,由周金然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时代为乔光烈居处,当时人称此地一带为“乔家浜”(现名“乔家路”)。后园归郁氏,易名为借园。清朝末年,上海郁氏家族式微,被迫出让祖辈产业。由于王震与郁家的关系甚密,于是王震就收买了这笔产业,即宜稼堂及其花园。王震购后开始兴建园林,因园中有古梓树,并命名为梓园,老友吴昌硕还特地在门额上题写了“梓园”两字。

清末日本发生大地震,王震除了捐款外,还将自己书画作品义卖捐赠给日本。后来日本天 皇为了答谢王震,一面给他褒奖,同时派日本设计师来沪,在梓园中建造几幢日式住宅(按现在的说法是和洋折衷的建筑形式),以示报答。

梓园鼎盛时期接待过海内外各界知名人士。尤其是1923年11月13日,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夫妇赴日本讲演,途经上海停留一天,还接受王一亭邀请,到梓园晚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