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寿眼中的上海#日益冷清的金陵东路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5-23

金陵东路位于目前黄浦区浦西中南部,东起中山东二路外滩,西至西藏南路,南靠人民路、淮海东路,北沿延安东路、宁海东路。

据记载金陵东路面积为0.75平方公里。曾有居民2.93万余户,人口8.22万余人。

最早金陵东路西藏路是有中国式牌楼的

上海开埠初,境地浜沟纵横,南有护城河(今人民路),西濒周泾浜(今西藏南路),中部是洋泾浜(今延安东路)。浜北是自然村落胡家宅(今大鸿运菜馆地段),浜南是陈家宅(今盛泽路附近地段),西南部是慈善机构同仁辅元堂的义冢地。

金陵东路外滩的老地图

当年延安东路以北,首先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被划入英租界,法国人也开始在第二年要求建立上海境内的法租界,于是延安东路以南至上海老城于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被划入法租界。1860年,当时法租界修建的第一条大马路,就是这条金陵东路。由于最早的法国领事馆就位于外滩的路口,所以最初这里被称作领事馆路,中文译作“公馆马路”,又称“法大马路”这是对应了南京东路早年的“英大马路”,历史上这两条马路常常会有相互别苗头的状态,比如后来1943年改称金陵路也是对应了南京路(南京东路原名花园弄(Park Lane),始筑于1851年,1865年改名南京路,一般俗称“大马路”或“英大马路”,是当时英租界的主干道。1945年改为南京东路)。到了八十年代一度也要在金陵东路上开出步行街应该也是不甘心被边缘化。历史回到19世纪中、后期金陵东路周边开始大范围的填浜筑路。逐步形成道路格局。等到有了法商电车公司后,金陵路上就有了有轨电车线路。

最早的法国领事馆


从老地图可以看到当年密密麻麻的商铺和居民区

应该说历史上金陵东路有过相当繁荣的阶段,据记载19世纪70年代后,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日趋繁荣,行业逐渐聚集成市。有福建南路的毛蓝布业、宁海东路的鸡、鸭蛋行,云南路的露天小吃,永寿路的旧衣摊及布满境内的旅馆业、饮食业。

当然早年的金陵东路也是帮会流氓、地痞盗匪等活动猖獗,烟、赌、娼业集中之地。垄断上海鸦片烟毒的“三鑫公司”,开设在金陵东路196弄(惟祥里);当时,上海的五大赌台中的荣生、利生开设在境内,宝兴里、宝裕里、宝安坊和中华里俗称“三宝一中”,是旧上海滩闻名的藏垢纳污场所。


金陵东路骑楼夜景

而金陵东路常常让上海人津津乐道是因为这条马路上沿街建筑的骑楼。其实骑楼这种建筑形态,在上海并非金陵东路所独有。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也有一段赫赫有名的骑楼,在上海时装商店门口。这里曾是南京路著名的四大百货之一——先施公司所在地,而像金陵路这样成规模的骑楼,整个上海只此一处。据称在法国巴黎也有条骑楼街,叫Rue de Rivoli,是奥斯曼在19世纪中叶改造巴黎时建设的。这条大街同样采用拱廊的形式,人行道上的空间比例和金陵东路骑楼非常接近。另一种说法是,100多年前,从闽广迁来许多移民,聚居于这一代,最早在这里修建起骑楼式建筑。至于是否法国建筑设计师照搬原来的骑楼街还是闽广移民自发建骑楼,根据现有资料就不得而知了。

雷米洋行(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太原小区

土地征收前的金陵东路街景

  对于并不住在金陵东路上的上海人来说,这条马路也是比较熟悉的,虽然它还没有提升到重大商业街的地步,但是对于沿街商铺的丰富性和便利性还是印象深刻。所以偶尔间也会有其他区域的市民来逛街,或者是从豫园出来后沿着金陵东路走走。

当年的绒线一条街

陆杰老师拍摄的八十年代金陵东路上封路办集市

  金陵东路上的业态也是在不断变化和调整,记得八十年代期间也有过封了马路做马路集市的短暂时期,也许当年的意图就是进一步作为步行街,显然马路封住做生意也是有魄力的,因此也有过人山人海的盛景,可是毕竟这是一条交通主干道,接着这条马路也开始禁止非机动车通行,于是它就像淮海路一样人们无法驻足停留,于是商业的繁荣开始走下坡路了,一度西侧的大量商店开始顺应当初装修热潮,不少商店开始卖装修建材,等到商品房开始转移到近远郊地区,建材商店都随之迁移,原来的商店又开始掉转枪头卖乐器,由于上海人做生意喜欢扎堆,于是一家家连着卖钢琴。原先百年老店的多样性变成千篇一律的面孔。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恒源祥开在金陵东路上并不是凭空而来,它实际上发迹现于永胜路一带。永胜路为丁字路。原名兴圣街、永兴路,别称绒线街,1951年12月26日改名永胜路。据记载1900年兴圣街(现永胜路)开设“金源茂毛冷店”。 到1906年有金源茂、隆兴昌、张源盛、同福康、鸿来锠毛冷店5家。1930年全区已有近20户。同时各洋行通过中国跑街,以定货方式向毛线店大量推销。同期,国人开办的安乐、裕民、上海、中国毛纺厂也先后投入生产,均选兴圣街毛线店为特约经销处,所有产品由经销处销售,兴圣街成为全国毛线业中心,有“毛线街”之称。也因如此,毛绒线同业公会设在此地46-48号。《老上海百业指南》中,可以看到1947年该地区的店铺还是十分兴旺。

开始土地征收的金陵东路

  而时间到了2010年后,民生改造和地铁线路的延伸进入了金陵东路沿线,于是迅速的土地征收开始在金陵东路沿线展开,我们可以看到成片的里弄建筑开始进入拆除和施工阶段,由于建筑保护人士的呼吁,那些本该一路抹平的骑楼终于被认定列入保护范围,同时市政府也在2017年把这里部分路段列为风貌保护区(永寿路-淮海东路-广西南路-金陵东路 、浙江南路-淮海东路-永寿路-金陵东路 、中山东二路-新永安路-永安路-金陵东路),当然由于该路段的居民大量的搬迁,甚至于不少原有的店铺直接被关闭,因此是否在地铁施工完毕后重启辉煌?显然有点难度。

拆房前的金陵东路江西路一侧

  在我的印象中金陵东路还是一个偶尔去去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早年的上海轮船客运金陵东路售票处。那时小阿姐分配到宜昌工作,每年探亲回来因为坐火车不方便,而且会晕车,所以宁可坐长江轮四天三夜回去(上水四天三夜,下水三天两夜),由于当时普通中国人仅有简单的长途交通工具就是火车和轮船,而长江轮的班次很少,到重庆的班次更少,于是每次探亲假结束去排队买票都是一件极为辛苦的事情,应该说基本上首尾相接,也就是当你排到早上发现票子已经卖完,那你就接着排下一轮船票,有时候是两天两夜的苦苦等候。1982年,金陵东路售票大楼建成营业,大楼高75米,其中1~4层为售票所。大楼建成后,除青龙港、高港、启东三条航线外,其它所有航线预售票都在此发售。集中预售各线船票。各客运码头上的售票处只售当天船票。但是到宜昌的火车还是需要到襄樊转,船票难还是没有改观。后来葛洲坝的兴建居然到重庆的班轮只能在武汉换小船才能往上游走,那就更加麻烦了。

  在印象中原来金陵东路外滩是没有轮渡站的,原来延安东路外滩有直接到陆家嘴的轮渡站,该线路叫陆延线轮渡,陆家嘴--延安东路外滩,1997年,浦西轮渡站移至金陵东路口,故改称陆金线,当然后来又取消了陆家嘴的轮渡,改为东金线,也就是东昌路到金陵东路外滩。显然这是与浦东地区与市中心的交通越来越便捷分不开的。

金陵东路老弄堂内的居民生活

曾经生存过一段时间的川湘调料店

  上海这座城市在不断的变化中,而且是在迅速的变化,由于太多的历史痕迹都被抹去,以至于上海人自己都觉得有点陌生,我们很难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历史痕迹是文化的载体,特别是街区的建筑,当你不断地改变街区的格局、建筑的拆除势必抹去很多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载体。那就很难体现“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

  改造一座城市肯定不是为了让它干净到一尘不染,也不是为了有一个快速通道,改善民生也不是简单的把人迁移到远郊,城市应该是一个适宜于居住和生活的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