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寿眼中的上海#沪江大学旧址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5-23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信会背景的基督教教会大学,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鼎盛时期以文理商著称于世,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

这是一所办学百年以上的大学,它的历史要从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说起,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注1

1902年,经传教士柏高德和另一传教士万应远代表各自差会合作筹备,在杨树浦军工路购得165亩土地,建造第一所校舍,名思晏堂。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是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万应远博士(Dr.R.T.Bryan)。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 。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1911年,二部分合并组建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上海浸会大学),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

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校园面积由160余亩增加到300多亩,建有大小校舍30座,各类球场19个,游泳池1个,以及图书馆、健身房等,成为一所规模巨大、设备齐全的高等学府。191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注册立案。

1921年开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7年神学院分立;沪江大学初办时宗教课程一向列为必修科。民国16年国民政府规定,学校不得将宗教课程列为必修,校方便将宗教课程改为选修,又将神学院重新划出,以便专门进行宗教教育。

20世纪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改组了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1928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江大学“更为中国化”。校名也由“Shanghai College”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持建造了大学图书馆,教员住宅楼,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礼堂等,使校舍从最初的思晏堂等3栋增至怀德堂、思雷堂等44栋。

刘湛恩校长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被推举担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以及太平洋国际学会和国际俱乐部创始人之一。他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作了大量的工作。1938年初,日伪妄图利诱他担任伪教育部长,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同年47日晨8时半,刘湛恩携子出门,在静安寺路大华路(今南京西路南汇路)口公共汽车站候车去圆明园路学校时,突遭日伪收买的暴徒狙击,当即牺牲,以身殉国,年仅43岁。当时上海各报都报道了这条悲痛的新闻。噩讯传出,全市都为之震动,沪江大学和附中师生更是万分悲痛,立即停课悼念。国民政府在获悉刘湛恩遇刺后,由行政院长孔祥熙颁布了给刘湛恩以国葬并抚恤刘氏家属的命令。49日下午,在衡山路美国礼拜堂为刘湛恩校长举行隆重的葬殓仪式。

193847日,樊正康接任校长。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严重破坏,学校被迫撤离,把位于公共租界内的城中区商学院作为全校的临时校舍。由于大学、附中和城中区商学院都挤在了一起,不得不采用三班轮流的办法上课,规定上午为中学,下午为大学,晚上为商学院。后来,随着学生的增多,又增租了同在圆明园路上的广学会大楼三楼和亚洲文会大楼五楼办学。杨树浦校区在沪大撤离后,随即成为了侵华日军的兵营和军用机场的设施地。学校经过美国驻沪总领事与日本多次交涉,直到193811月,才从校园运出了区区80卡车的教学物资,其中包括2万册书籍、14架钢琴和少量实验设备。

1938年夏,沪江大学与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等校在公共租界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又称华东联合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解散。

1942115日,沪江大学被迫作出了学校无限期停办的决议。194322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由部分沪江大学校友在大后方重庆和东吴大学校友联办,凌宪扬任商学院院长;两校在重庆市中心区的保安路214号卫理公会社交会堂内建造了合用的校舍,于38日举行入学考试,15日正式上课。19449月,凌宪扬被选为沪江大学代校长,开始筹备战后全面恢复事宜。

1945年春,之江大学迁到重庆,又合并为“东吴沪江之江联合法商工学院”。4月,沪江书院所在的真光大楼被日军征用,书院只得搬出,另借虎丘路50号原犹太会堂和圆明园路206号原女青年会宿舍的房屋栖身,直至抗战胜利。

1945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上海的沪江大学校董会立即恢复活动,于827日召开会议,决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复沪江大学继续办理。”历时4年的沪江书院完成了保存沪江“火种”的历史使命,宣布结束;在重庆的沪江商学院也于1946年初迁回上海。

抗战胜利后,沪江校园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还一度被作为收容遣返侵华日军中朝鲜士兵的营地,经过半年的简单修复,基本具备了复校的条件。19462月,沪江大学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凌宪扬正式出任最后一任校长。

19464月,沪江大学部教职员和900多名学生开始“回家”。422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11月,沪江在校园内隆重庆祝40周年校庆,蒋介石亲题校训“信义勤爱”以示祝贺。

1949527日,上海解放。不久之后,凌宪扬校长辞职,并将全部校产责成总务长冯家声按清册移交;沪江成立了有学生代表参加,以余日宣、蔡尚思为正副主任的校务委员会。

19499月,沪江开始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学期,有1234名学生注册。到1950年,全校土地面积341亩(含江边新涨土地12.3亩)。19512月,沪江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校务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

1952年秋季,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科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交通大学,原址组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上海工业管理学校;1958年两校合并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

1994318日,原沪江大学校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沪江大学原有1906年至1948年间建造的50余幢各类建筑,大部分建于1937年前。解放以后因学校基建的需要,陆续拆除了一些沪江大学建筑物,但仍保留了沪江大学主要的建筑36幢,其中30幢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是上海高校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这批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或处于绿树浓荫之中,或与现代建筑相晖映,成为上海理工大学一道靓丽的景观,军工路516号的校门至今还镌刻着“沪江大学”四个字以示留念。拍摄期间恰逢沪江老教师章先生,他一路陪同讲了不少学校建筑在历次维修中被改头换面的状态,也讲述了文革期间不堪忍受运动折磨而被逼自杀的同仁以及现在学校中看不懂的学生自杀,让我们了解了不少光鲜背后的真实。

  注1:建国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上海为独立的大门作为历史优秀建筑申报的很少见,而沪江大学的大门就是其中之一。

音乐堂(Music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音乐堂。

 193510月建成,楼高2层,原为中学礼堂(Academy Assembly Hall),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堂,为沪江大学音乐系使用。砖混结构,哥特式建筑风格。屋顶陡峭,门窗细部哥特风格明显,山墙门廊形成主入口,尖券窗有直棂分隔装饰,北立面有三联拱尖券,扶壁以小尖塔收头。1997年至2009年为上海理工大学校长办公楼

沪江大学湛恩纪念图书馆

图书馆(Library:今上海理工大学公共服务中心。

建筑费大部分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耗资约2万美元,19289月落成。1948年,为纪念刘湛恩校长,向东扩建,并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扩建工程耗费美金54832元,由沪江大学校友及全体师生在国内募集。此楼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上海理工大学大礼堂。

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上层为礼拜堂,下层设教会办公室、教员休息室,并在此举行30周年校庆活动。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大礼堂整体为二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平面呈“L”形,立面上简化的哥特式十字花窗、尖券窗,窗洞由细柱分成竖向长窗,增强了垂直感,入口厚墙线脚、扁平拱及室内装饰体现出后罗马风格。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整座建筑于19375月全部竣工,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1994年,此楼与原图书馆一起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唯一没有改变过的是刘湛恩校长的旧居。

思晏堂(现为学校办公楼)始建于1908年1月21日,1909年2月10日大学开学时落成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万应远博士建议以晏马太博士(Dr.MatthewT.Yates,一位在1847-1888年间在上海的南浸会传教士)的姓氏命名,并在楼内竖一块刻上所有捐献者名字的碑。该意见后被采纳。楼高原为4层,内设正副校长室、图书馆、邮务处、庶务处、教务处及可容300人的礼堂,其他为课室(18间),集教学与行政办公于一体。后来思晏堂二楼东面的礼堂也改建为课室。1956年9月24日14时20分,因突遭龙卷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上课师生被埋,伤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建筑上部已非原貌,楼高也变为3层。原楼立面上的双联尖券、山墙玫瑰窗、凸出屋面的尖塔以及外墙的扶壁均带有明显的哥特特征的构图元素,而南立面组合柱式形成的门廊及露台、立面上的圆弧拱门窗具有古典主义韵味,表现出折衷主义的倾向。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学生宿舍。

 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Evanston)城第一浸礼会教友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楼高4层,为沪江大学男生宿舍。砖木结构,屋顶陡峭,老虎窗林立,主入口四圆心尖券门洞线脚层层缩进,以方形花饰图案收头,主入口上有两层凸窗,窗下墙上有尖券装饰图案,走廊上以连续四圆心券划分空间,具有晚期哥特式建筑风格。因其临江而立,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曾有文这样描述:“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1984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现为第四学生宿舍。

在上海的大学校园中的毛泽东塑像已经很少见了。

各有特色的老建筑,有一部分划在居民区内也成了72家房客的状态,而这部分基本上都成为中外交流的办公用途。

部分建筑在历次维修中砍掉了尖顶.

原来的样子应该是这样的。

目前的校舍。

沪江大学历届学员及教职员工中较为有名的有:

 1950年沪江大学年刊(暨毕业同学录)

徐志摩

李公朴

毛人凤

吴经熊

夏志清

方先之,中国骨科先驱,誉为“骨圣”

邓家栋,临床内科学家、血液病学家

徐次达,著名工程师、固体力学家

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任指挥系教授、中国指挥专业教育奠基者之一、教育家黄飞立。 1941年毕业于沪江大学生物系。

1950年沪江大学年刊(含徐中玉等教职员介绍)

冯亦代,翻译家、作家、编辑出版家

张资珙,化学家

程及,画家

朱抚松

李道豫

荣鸿庆

曾维祺

唐涤生,粤剧剧作家,业内素有“鬼才”之称。

谢希德,物理学家、教育家

  沪江大学现在是上海理工大学,地址是军工路516号。附近的交通有:地铁十二号线爱国路站,出站后可以用共享单车哦。由于现在水产大学也合并为理工大学,所以不要走错校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