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生未嫁的她,是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55岁选择从高塔一跃离世

 xcaq 2020-05-23
图拉阅读 2020-05-22 22:21:05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曾说,如果问是谁最早到西方进修学习博物馆学?是谁撩开了西南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又是谁冒着风险把司母戊鼎留在了大陆?

答案是:曾昭燏

终生未嫁的她,是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55岁选择从高塔一跃离世

曾昭燏,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

她终身未嫁,致力于自己钟爱的博物馆事业,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她是学术大师胡小石得意的女弟子,研究甲骨文、金文、商周铜器;她写的诗词含意深邃,词藻美丽,被称为“当代李清照”。

曾昭燏出生于“耕读之家”,她的曾祖父,是曾国藩的二弟曾国潢。

到了曾昭燏这一代,她的兄妹七人,个个都是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社会精英。

大哥曾昭承:哈佛大学硕士,后来担任台湾工矿公司总经理。

二哥曾昭抡: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解放前为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解放后为中国科学院首任学部委员。

弟弟曾昭拯:上海大夏大学毕业,著名书法家。

妹妹曾昭懿:北平协和医学院博士,是“万婴之母”林巧稚大夫的得意门生。

二妹曾昭鏻、三妹曾昭楣,分别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和生物系。

1929年,曾昭燏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先后在外文系、国文系求学。那时的中央大学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位居亚洲第一。那时的国文系也是名师云集,黄侃、吴梅、胡小石等都在这里执教。

终生未嫁的她,是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55岁选择从高塔一跃离世

1935年,曾昭燏在南京金陵大学念研究生。眼看着学位就要到手,她却决定自费去伦敦大学读考古。她成为当时中国读这个专业的唯一女留学生。

那时候留学不容易,出去的学生大多刻苦上进,曾昭燏亦是如此,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她就获得了伦敦大学的考古学硕士学位,随后去了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馆实习。

1938年6月3日,伦敦大学举行盛大的毕业典礼,所有学子都为此精心打扮,曾昭燏却根本没去参加。她选择一个人在工作室做她的研究,她说:“祖国的人民正在浴血抗战的时候,我何必花无谓的时间参加这种个人荣誉的典礼。”

终生未嫁的她,是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55岁选择从高塔一跃离世

同年,日寇入侵中国。

有一张刊登在上海《新闻日报》头版的照片被曾昭燏一直保留到抗战胜利。照片上,在日军轰炸后的废墟上,一个幼儿在母亲的遗体边大哭。

生命尚且如同草芥,更遑论在中国大地上散落的文物。的确,在日本人的铁蹄之下,当时中国很多珍贵的墓穴、遗址都遭到破坏,而本土专家对文物的修复技术又没有那么先进,无数文物惨遭不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未一介女流,曾昭燏也毅然决然的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为此,她谢绝了伦敦大学的聘书,也放弃了自己曾经继续攻博的梦想。

除了留下必要的回国路费,曾昭燏把这些年在国外攒的钱和一枚金戒指,一起捐给了当时浴血奋战的中国军队。

终生未嫁的她,是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55岁选择从高塔一跃离世

1941年初,专业能力突出的曾昭燏被任命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总干事。

鲁迅先生曾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曾昭燏也如此,把自己的毕生光辉贡献给了博物馆和考古事业。

她曾发掘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遗址、龙泉遗址等,获得大量文物资料。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第一次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而进行的“锄头考古”,并将云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定为“苍河文化”。

1943年,曾昭燏与李济先生合著《博物馆》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博物馆基础理论的专著。

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又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返南京,是联合国博物馆协会9个中国会员之一。

解放前夕,国民党见败局已定,就计划把文物国宝迁至台湾。曾昭燏知道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之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

她与徐森玉、王家楫等联名写信,呼吁将巳运往台湾之文物运回。在他们的坚持下,三批运到台湾的852箱文物全部运回了大陆。

对于曾昭燏来说,她不站任何政治立场。她只是觉得文物属于这片土地,就应该存在于这片土地。在她保护的文物中,就有大家熟知的“司母戊大方鼎”。

终生未嫁的她,是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55岁选择从高塔一跃离世

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燏作为南京博物院院长,对很多事宜都亲力亲为。现在南京博物院内仍旧保存着她写的藏品目录,一笔一划,字迹清秀。在她之后,南京博物馆还有一条明规,本院做考古工作者,绝对不准私人收藏古董。

在专业上追求无暇的曾昭燏,在做人这件事情上亦是分外的干净。

她为人节俭,给亲朋寄信,用是反过来的旧信封,而节省下来的钱,她很大方地慰问困难员工。

同事梅晓春的妻子生病了,庞大的医疗费让这个普通的家庭负担不起,曾昭燏就偷偷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帮他们把医疗费都垫上。多年之后,梅晓春说起此事,依旧老泪纵横。

1951年,为“抗美援朝”制作飞机大炮捐款时,她一下子带头捐出了所有的积蓄三百万(三百元)……

曾昭燏自己一生未婚。据说,50年代曾有苏联专家在来访时善意地问:“曾小姐准备何时出嫁?”曾昭燏意味深长地回答道:“我早就嫁给博物院了。”

终生未嫁的她,是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55岁选择从高塔一跃离世

曾昭燏的堂姐曾宝荪曾说:“一个人如果结婚,只能教育服务一家几个人;如果不结婚,便可教育服务无数人。”

曾昭燏一直都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到了50年代,《中国近代史》出版,曾国藩被盖棺论定为“汉奸刽子手”。作为曾家后人的她怎么也想不到通,她曾对好友贺昌群教授说:“说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我们认了,但是说曾家是汉奸,这无论如何无法令人接受。”

再后来,曾昭燏的三哥昭抡和她的师友都在“运动”中遭到了迫害。那样的大环境让曾昭燏感到极度不适。

她抑郁了。

1964年12月22日,曾昭燏在司机的陪同下,来到了南京东郊灵谷寺。她把一包苹果给司机,风轻云淡的说:“我去塔上散散心。”大约十多分钟后,年仅55岁的曾昭燏从高塔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兢兢业业的一生。

后来,人们在她的大衣里找了她最后的笔记,上面写着: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即使是死,她也不希望给人添麻烦。

而因为曾昭燏的身份和灵谷寺复杂的政治寓意,她的遗体被悄悄运往南京城外,埋在一个不知名的山下。

终生未嫁的她,是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55岁选择从高塔一跃离世

没有悼念,没有新闻,没有送别。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得知曾昭燏的噩耗后,惊愕难平,悲不自胜。他写的追挽之词有这样几句:

高才知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

灵谷烦冤应夜哭,天阴雨湿隔天涯。

曾昭燏,的确,现在说起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是陌生的。但是,曾昭燏作为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开拓者之一,她的光辉不该被被岁月湮没,更不应该被忘却。

推荐书籍:《南渡北归》、《民国衣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