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碑书法特点

 erjieere 2020-05-23

 【桂豪书院桂豪书院是培养优秀书画艺术人才的摇篮。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魏碑中的代表--《龙门十二品》(抑或《龙门二十品》是从《龙门一百品》里精选的代表)曾经得到康有为的高度推崇,几乎篇篇精彩、各具神姿,不能说哪个更好,只能说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作品,这样适合自己的性情,理解和吸收就快,就容易得其精髓。至于《始平公》、《张黑女》、《张猛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魏碑字,又称魏碑体,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书体,它主要见于当时的石刻(如摩崖、墓志、碑碣、造像记等)。由于北朝元魏时期极盛,所以又称之为“北魏体”,简称为“魏碑”或叫“北碑”。它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时期的石刻书法。北碑石刻不仅仅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们学习魏碑书体的楷模范本,许多魏碑石刻书法的技法之妙,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它书体不能比拟的。

魏碑的类别及其艺术特点

一、魏碑书体的类别

      魏碑书体大略可分为摩崖、墓志、造像记、碑碣四种。直接刻凿于山崖石壁的文字渭之摩崖;为后人撰文刻石埋入墓穴渭之墓志;造像附题的铭文渭之造像记;刻碑记事渭之碑刻。当时北朝提倡石刻,而南朝禁立石刻,故有“南朝重尺牍,北朝重石刻”之说;北朝石刻数以万汁,南朝石刻屈指可数。

(1)北魏时期的摩崖

       北魏时期的摩崖甚多,风格迥异,体态多变,著名的《白驹谷》,此为方笔摩崖。云峰山、天柱山的《郑文公上、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雍容敦厚,严谨宽博,此为圆笔摩崖。《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是尤为著名的圆笔摩崖。

       摩崖石刻书法有开张、自然、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感受。摩崖石刻因取势于山崖石壁,恰如绘画中的大写意。书家可精于法,畅于怀,注于情,运用腕,臂、全身之力,或蹲或站,人笔挥洒,或延伸,或跌宕,任其自然,加之刻工就势配合,其效果骨血峻宕,气势宏伟,拙厚皆有异态。

(2)北魏时期的墓志

       墓志是埋入墓穴,为亡人“纪其德行功绩”的一种石刻,人们称其为“墓志铭”。墓志始于汉末,北魏时期墓志尤盛。传世的著名墓志非常多,诸如《张黑女墓志》、《崔敬邕墓志》、《司马悦墓志》等等。

       墓志石刻书法艺术虽统属北魏风貌,但是从章法、笔法、结构、韵味、整体的艺术效果来分析,都与摩崖石刻不同:摩崖石刻气势宏伟,结体开张,笔法人起大落,与山林壑涧融为一体;墓志石刻一般为方形,体积较小,结体多方正而疏朗,方正中寓以变化。有的多用方笔,有的多用圆笔,有的兼备方、圆。有的精美绝伦,体兼隶法而不嫌其古;有的古意盎然,沉奇而不粗犷;有的变化多姿,跌宕有致而不失法度。

(3)北魏时期的造像记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是我国信奉佛教的一个重要时代,如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的嵩山等地大造佛像,刻于佛像旁的文字说明为造像记。造像记书法以龙门石窟古阳洞造像记《龙门二十品》为代表。

       《龙门二十品》中当推其首是前四品,即《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始平公》雄强茂密,气势洞达,粗不板滞,厚不臃浊,血肉丰美,使转斫折,且阳文镌镂,古碑罕见;《杨大眼》结体丰厚,落笔如鹰隼攫拿,气充力沛;《孙秋生》行笔丰实,结体较扁,尽其隶意;《魏灵藏》在隶楷之间,用笔舒展飞宕,奇姿雄态。

        《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造像记的精华,它有着极其珍贵的书法艺术价值。龙门造像记书法艺术属于方笔范畴,它代表着魏碑书体的时代特征,是北朝石刻书法的典型风格。

(4)北魏时期的碑碣

       北魏时期的著名碑刻颇多,面貌也各不相同。《魏太武帝东巡碑》、《大代华岳庙碑》、《嵩高灵庙碑》,这三个碑刻的书体代表北魏初期的面貌,结体奇肆,隶法森然,溯其源流,是汉代《鲜于璜碑》、晋《王兴之墓志》、南朝《爨宝子碑》的蜕变,是由隶转楷的雏形代表作。《晖福寺碑》、《吊比干碑》,结字宽博,隶法虽存,实含秀灵,开隋代名碑《龙藏寺》的先河。《敬使君碑》虽已泯化古法,隶意犹存,结体匀称,用笔圆含。《张猛龙碑》是北碑书法中的珍品,康有为评其为“正体变态之宗”。

二、魏碑书体的艺术特点

       康有为在尊碑、倡碑的思想下,对魏碑字做了精辟的探讨和总结,对魏碑字的艺术特点、总体精神、用笔、结字做了高度概括,提出了魏碑书体的“十美”:

       古今之中,惟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南碑有之。

       诚然,康有为出于推崇碑学,对魏碑的评论,似有过激之处,但是为了尽快矫正“馆阁体”毫无生气的积弊,大声疾呼地推崇倡导,也无可厚非,而且这“十美”也较全面地总结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摩崖、墓志、造像记、碑碣的艺术特点,对研究魏碑的书风,推动魏碑书体的学习颇为有益。

       书法艺术和其它形态艺术一样,都遵循着古质今妍的变化规律,当它发展到极为妍美之时,其效果不免显得单一、呆板。美的表现方法的运用日趋程式,往往会使艺术生命衰颓,审美的逆反心理使人们追求稚拙、自然,简朴的美,这大概是清代中期倡导碑学的实质原因吧。

对于康有为提出的“十美”,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第一,整体气势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精神飞动。

       整体气势美。魏碑书体重气势,重魂魄,魏碑书体有大丈夫气,有古秀之姿,这是为后世书家所公认的。康有为在论魏碑的“十美”中将魄力雄强,气象浑穆,放在“十美”之首颇为恰当,他道出了这“十美”总的精华,无论是摩崖的壁窠大字,碑碣、造像记中的字,或墓志铭的小字,大都呈现出豪放的气势,伟雄的奇姿。尤其是康有为称之为方笔极品的《龙门二十品》,雄强之势恰如松柏之苍雄,铁石之凝重,武士之刚健,是这种古拙之美的代表。

       整体气势的魄力雄强,气象浑穆,并非专指魏碑书阵中的方笔一类,圆笔、方圆并用的作品也是如此,魏碑圆笔,结体端庄而丰满,用笔戟骨于内,强调空间洞达,突出了整体上的气象浑穆。方笔峻雄,圆笔浑穆,这两者共同构成了魏碑的特点,即魄力雄强之中寓浑厚之气,气象浑穆之外溢雄强之感。书贵势险,复归平夷;魏碑体的精神飞动是在险峻、端庄、凝重的基本点上出现的自然变化,端庄而不矜持,凝重而不刻板。清代包说:“北魏字有定法,而出自在,故多变态……。”

第二,笔法美:笔法跳越,点画峻厚,骨法洞达,血肉丰美。

       笔法跳越首先要讲笔画的曲涩之功,涩中求曲,多曲成线,如诗词的平仄,音乐的旋律,有强烈的节奏感。

       点画峻厚。雄强斫转为笔峻,力沛骨强为笔厚。点画峻厚是学习魏碑书体必备的形质之功。

       骨法洞达。书法的骨法洞达与谢赫画论的骨法用笔同为一辙。强调力,强调骨,强调浑凝之气,强调笔与笔之间的空间洞达。疏而不显凋,密而不显稠。

       血肉丰美就是点画强骨丰肌,“骨强则血肉生焉”,丰而不腴,瘦而不瘠。

康有为对魏碑体笔法几个美的因素的探求,无论笔法跳越也好,点画峻厚、骨法洞达也好,所以能有如此美的质感,是因为书家全以力出,全以神运。有力方能厚,有力方能涩,有涩方能曲,有曲涩之功始能跳越。笔法跳越,结体多姿,始能精神飞动,兴趣酣足。

       以《郑文公上碑》为例,下图“人”字,虽然只有两笔,却气象浑穆,骨法洞达,疏而不凋,神完气足。左撇有露锋之意,起笔先起后伏。行笔再起再伏,多曲成线,显而易见;捺笔大胆开合,长足定势,著力中含,涩笔圆浑,精神飞动,富有端庄之感。再看“之”字,笔画不多,第一笔定向,第二笔笔法绞转,有弧向,起伏多变,如钢丝柠绞,笔与笔之间,疏朗豁达,最后一笔大胆延伸,稳横定势,雍容大雅。

       再以《龙门二十品》为例,如《贺兰汗》中的“觉”字,是方笔一类的魏碑体,全字雄奇角出,点画峻厚,堪称是强骨丰肌。结体变方为纵,更突出了峻雄之势。全字上半部分密中见疏,笔划丰实并有曲涩之力,峻点适向有神,故能在峻厚中有跳越之态。“冖”部取侧势以加活气,下半部“见”字如武士侧卧,右撇翘足,左边竖弯钩如膝盖前拱,有力顶千斤之势。

第三,结构美:意态奇逸,兴趣酣足,结构天成。

       康有为总结这几美,当然也包括结构美在内。结构美和全碑的整体美、笔法的点画有互相依存的关系。魏碑结构的艺术特点,就是重动态,重自然,重意象。自然才会有奇逸之美,自然才会出兴趣酣足的味道,自然才会有天成之趣。无论魏碑体擘窠大宇或墓志的小字,在结构上都突出了重自然、尚天趣的特点。

       如《嵩高灵庙碑》是北朝初期的魏碑体,书体似隶非隶,是隶转楷的雏型书体,笔法多出自隶法,泯去波磔,有凝重峻厚之感。结体以隶法端方为基础,或扁或长,或大或小,或纵或敛。体态多变。“真”字由方变纵,“而”字由扁呈方。“灵”字未知隶法结体而破匀称,对比强烈,空间参差突出。“受”、“命”结体近似楷法,捺笔波磔上挑,全从隶书。书家以深邃的功力,任情恣性,纵横驰骋,细品每个字,趣味无尽?有天成之美。

       可以肯定地说,魏碑的结体都给人以遐想和再创造的余地。无论是先书丹后镌刻的名碑,还是以刀代笔的无名之作,结构都多姿多态。魏碑书体在我国的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魏碑体的形成在北朝经历了新生、发展到完全成熟的过程。其新生之时,古气盎然,姿态奇肆,天真罄露。到了完全成熟之时,姿态精美严谨,变化自然而不失古意。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对魏碑书体做过不同的探讨,从中汲取了极丰富的养分。特别是清代,“倡碑”的狂风吹散了“馆阁体”带来的单一呆板的书风,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为书法艺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今天,魏碑书法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纵观楷书风格,大抵可分为碑学与帖学两大系统,其实应该说是魏碑(北碑)和唐碑两大系统。清以前的书法历史重唐碑(因为唐代留下来的书法手札较多,所以一般说是重帖)。特别是在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喜欢王羲之书法,所以初唐“欧”“虞”“褚”“薛”等都取法王书。中唐以后,颜真卿变方为圆,形成了雍容儒雅的风格。晚唐柳公权继承了“欧”“颜”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瘦硬劲挺的风格。清代中叶以来,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提倡魏碑,如邓石如、赵之谦、张裕钊、于右任等身体力行,所以魏碑书法大兴,于是,形成了一个碑学的时代。魏碑刚健质朴、遒劲奇逸、古拙险绝,虽是楷书,但较之唐碑则似乎更富有生气。所以,康有为极力地尊崇北魏各碑,鄙视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这种“尊魏卑唐”之风喧闹一时,当不可取。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近现代书法家,对魏碑甚为推崇,临学者众多,尤以我国北方地区更兴,也许雄强古朴的魏碑与北方人豪放的相符,有较高造诣者也为数不少。如南京的萧娴为康有为的学生,用笔潇洒中参透魏碑的笔意。武中奇,慰天池等书法造化出奇,凝神透劲,其魏碑味道仍是很浓的。他们书法之高,在于取魏碑之神,而创造出有自已个性特色的艺术境界。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入门而取形,出门而取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