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论语》:为富不仁,定遭家门不幸

 昵称7469542 2020-05-23

家门不幸无非就是正气压不住邪气造成的。而孔子《论语》就是讲正气,消除邪气,“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挽救家门不幸的真理。

孔子《论语》:为富不仁,定遭家门不幸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孔子距今两千多年,而他思想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并值得古为今用。

然而,今重谈“克己复礼”,在有些人看来,这种老思想制约了自身发展,如这样认为,那真是大错特错,家门不幸也由此而来,后悔莫及,悔之晚矣!

当今的社会如此开放,没有这些老思想来制约,成为无视天理的存在。追求欲望“为富不仁”,邪气上升。甚至扩大到严重影响家庭安定团结,家门遭到不幸而发生变故。

“克己复礼”为自律,讲“仁”才能致富

当今社会每个人追求财富,理所当然,但是,有些时候控制不住欲望行为,可谓是“为富不仁”,昧着良心乱为。

王阳有一诗句:“肯信良知心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由此“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不合“礼”教的事,不要去看,不要去听,更不要去做。

今天的社会不但要讲法,同样也要讲“礼”。法是法律法规,是强制性的。“礼”是伦理道德,是和谐的体现。

其实,讲究“礼”才是最高的法,所以法和礼两者,都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也是外在的一种约束,是一种必须执行的自律。

社会没有法和礼这两种规范,肯定是不行的,就会出现无政府主义状态,社会就不会和谐。而“克己复礼”就是仁和义内在一种自律,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

为此,要使自我思想达到“仁”“境界,“克己复礼”自律更加重要。促使人们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以“仁”为基础,不断获得更大财富。

孔子《论语》:为富不仁,定遭家门不幸

“克己复礼”控制欲望

个人欲望有着与社今规范之间存在冲突的一面,遵守社会公允的礼仪制度,就需要克制自我。

利欲之心人皆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当然是正常的。

然而,有的人无限追求欲望,欲望演变为贪欲,就活得不自在了,家门不幸也就随着而来。

所以对欲望要加以控制,也就是把自我欲望控制在社会规范之内来追求自己的财富。

为此,孔子的“克己复礼”有着至高无尚的思想境界,这种“克己复礼”的境界不并是限制了人的自我追求发展,而是更好地去追求发展,才会得到更大的财富。

“克己复礼”心性俢养,知足常乐

“克己复礼”又是明确了人的心性修养,应与社会重心为原则。应该克制个人不满足来适应社会规范,就会使人知足常乐。

物质的贪求是没有止境的,已经有了,又希望更多,永不满足。

有些人发财致了富,还不知足,总是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不仁不义,富了之后反而不讲仁义了。深陷花天酒地的迂腐生活,亲情也变了味,甚至没有了家庭亲情,真是造孽。

“克己复礼”,就是一种自己控制享乐主义,控制放纵不羁,克掉放任自由,随心所欲。否则,任其下去,家门不幸之祸就隐藏其中。

孔子《论语》:为富不仁,定遭家门不幸

“克己复礼”天理自复

从历代社会都以“克己复礼”为纲,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

如:好像镜子表面的灰尘,经常擦除,镜清自明。同样:克己就会复礼为仁,为富自清,心安理得。

王阳明有言:“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就是要灭此心中之贼。

然而,心中贼有的已进入家门,搞得家庭支离破碎。“礼”在心目中失去了作用,滥用行为,仁和义全能不顾,也就是邪气上升,最终导致家门不幸的下场。

孔子《论语》:为富不仁,定遭家门不幸

孔子遵循社会行为规范准则,立弟子们的教言,也是弟子们的人生目标。

孔子《论语》著作,并以孔子本人周游列国讲学的方式得到宣扬。自古以来,得到各历史朝代社会的认可,对人们传统而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不仅有很多的传统文化思想人,而且也有很多新思想的开明人士,同样也在献身社会,放弃自私为荣。

其实,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而持有的经久不衰,不管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论语》“克己复礼为仁”思想将永远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孔子“克己复礼”的教言:在为家庭,为社会献出自己辛勤劳动而获得了财富者,同样会感到无限光荣和自豪,家庭永远在幸福之中。

孔子《论语》:为富不仁,定遭家门不幸

为此,“克己复礼”这种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在这个开放而又富裕的社会中,永远不会“为富不仁”而遭家门不幸!千真万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