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房对联选萃:出入(二编三)

 火蓝锋 2020-05-23

    我们继续说“出入”。

    接着看杨沂孙(1812-1881)先生一副:

致身福地何萧爽,回首风尘甘息机。

    大家看这一联,“致身福地何萧爽,回首风尘甘息机”,上联说——这个地方太舒服了,下联说——那个地方太可怕了。这位朋友看来是受惊了、吓怕了,如漏网之鸟、脱钩之鱼,在逃离尘世牢笼后,仍然心有余悸、瑟瑟发抖。

    这一副系杜甫诗句集联。上联出自《玄都坛歌寄元逸人》,原诗如下: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下联出自《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五》,原诗如下: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

共说总戎云鸟阵,不妨游子芰荷衣。

    这一首诗作于764年,此时杜甫(时年53岁)的恩公严武再度主政四川,写信邀其重回成都。有这样欣赏自己的贵人,杜甫又有机会过一段安生日子了。此处“回首风尘甘息机”,说的就是这样的心境。

    下面看王福厂ān(1879-1960)先生一副:

身世浮沤利名缰锁,琴尊左右宾主风流。

    上联“身世浮沤利名缰锁”,是说——人生万事,就像水面的泡沫一样虚幻无常;想要追名逐利,这不是往自己的身体上去套缰锁吗?

    下联“琴尊左右宾主风流”,是说——琴不可缺,酒不能少,朋友相聚聊一聊,舒服一秒是一秒,心情好才是真的好啊。

    接着看溥儒(1896-1963)先生一副:

置身绳检外,托兴杜兰间。

    这一副“置身绳检外,托兴杜兰间”,是说——我从世事的枷锁里逃出来了,现在托身于杜若兰蕙之间,洁身自好,优哉游哉。

    这里的“”,原指木工用的墨线,后引申为标准、按标准去制裁。“绳之以法”的“”,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查看、检点、约束,与“检察院”、“检举揭发”中的“”意思一样。

    大家看上面这三副——本想入世做点贡献,无奈老被打压计算。阅尽人情知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哎~,算了吧,还是逃离这个令人伤心的世事牢笼吧!

    下面看于右任(1879-1964)先生一副:

每抚琴操,令万山皆响;

聊欲弦歌,作三径之资。

    上联“每抚琴操,令万山皆响”,是说——我是琴道高手,我要弹起琴来,能让山鸣谷应,余音不绝。

    下联“聊欲弦歌,作三径之资”,是说——虽然我傲骨铮铮,但傲骨不能当饭吃。我还得入世做点事情,挣钱养家糊口。

    下联典故出自陶渊明。据《晋书·隐逸传·陶潜》记载:

    (陶渊明)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

    这里的”弦歌“,意思是出仕做官,这个典故又出自《论语·阳货》,原文如下: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子游(公元前506-443,姓言,名偃,字子游),担任武城这个地方的长官。孔子到了这里、听到了弹琴歌唱的声音。孔子就和子游讲:“杀鸡怎么能用牛刀呢?治理这么个小地方,有必要用音乐去教化他们吗?”

    子游回答道:“我以前听您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也就是说——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你要能用大道去感化他,他总是会进步的。”

    孔子听了子游的话,连忙说到:“同学们,子游说得太好了。我刚才是和他开玩笑呢。”

    这一段话中的“弦歌”,后来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语码,指的就是“出仕做官”。

  陶渊明所讲的“三径”,源于汉代隐士蒋诩曾在房前开辟过三条小路,后来也成了一个语码,指“隐逸之所”。“三径之资”可以理解为——一家人所需的最起码的生活费用,也就是“养家糊口费”吧。

    回头整体看这一联,“每抚琴操,令万山皆响;聊欲弦歌,作三径之资。”――本来不满现实、想出世逃避;但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入世,四处奔波。

    不过仔细想想,我们今天大部分人不就是这样憋屈地活着吗?你总得出卖自己的劳动、来换回吃穿用度的费用吧。没有财务自由,又如何奢望身心自由呢?

    最后看郑孝胥(1860-1938)一副:

锦袍错落差相称,野鹤昂藏未是仙。

    这一副系苏东坡诗句集联。

    上联“锦袍错落差相称”,是说——这个玉带佩戴到我身上,和我的锦袍很相称呀。

    下联“野鹤昂藏未是仙”,是说——看起来像风度翩翩,如闲云野鹤一般,但和神仙相比还差得远呢。

    这一联看起来十分突兀。到底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到原诗中去找一找吧。

    先看上联的原诗《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二首》(《苏轼诗集合注》卷24):

    其一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其二

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真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

    这两首诗据说是这么个背景:

    元丰七年(1084年)4月,苏东坡离开黄州沿江东下,8月前后途经镇江,顺道去金山寺和佛印和尚会面。两人闲谈打赌,苏东坡赌输了,就把约定的赌注、自己锦袍上的玉带给了佛印。宋代官员薪俸都不低,而苏东坡又是那种讲究之人,所以这个玉带估计价值不菲。佛印收下玉带后,回赠了一件衲衣,也就是僧袍。

    第一首诗意思是说——我这一把老骨头已经不值得佩玉带了,更何况我生性愚笨、谈论佛法还输了呢?老和尚为了方便我去歌楼酒肆乞讨(僧人不事生产,讨饭很正常),送了我一件旧僧袍。

    第二首诗意思是说——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样,这条玉带不知道多少人戴过了;今天暂归我所有,也不过运气罢了。虽然它与我的锦袍非常般配,但这次没办法、只好送给佛印这个和万回一样有福气的老和尚了(唐朝时,武则天曾赐给万回禅师锦袍玉带)。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副明代画家崔子忠的珍品《苏轼留带图》(见下图),画的就是这个故事。

    接着再看下联的原诗七律《圆通禅院》(《苏轼诗集合注》卷23):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东坡先生自注云: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火岂此祥乎?乃作是诗。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识先君云。

    这一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4-5月间,先生在庐山游历,过访圆通禅院。这里只看看最后两句,其中提到了“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中散。据《晋书·嵇康传》记载:

    (嵇)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

    这一段话是说,一般人都觉得嵇康像神仙,但高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这里孙登就说他“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也就是说——你才华很突出,但性格太刚烈了,这样的人呀,很难有好结果。我们都知道,嵇康最终被当局所杀,时年40岁。临刑前弹了一曲《广陵散》,然后喟然长叹:“《广陵散》从此绝矣!——”

    大家看,苏轼和嵇康有点像,都是那种看见不平事,不吐不痛快的人。这种人,骨子里就是入世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装神仙也装不像啊。

    说到这里,再回头整体看“锦袍错落差相称,野鹤昂藏未是仙”,意思大致就明白了:

    玉带锦袍和我这个人很相称,青灯黄卷、 出世逍遥的日子我压根就受不了。虽然有时候也故作清高、别人看我也像野鹤一般,但崚嶒倔强的用世之心,总在我胸中驰骋纵横呀。

    既然天生没福气做世外高人,那就老老实实、真真切切做原本的自己、好好为人民服务吧。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