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情

 360摘手卢 2020-05-23

第一幅作品《任你步履匆匆》

廉抗美老师:
《任你步履匆匆》抓拍了在草地上相拥的两位青年人,人物之间有互动。题名点出了作者的创意:图片上面的步履匆匆,显示着虽然时间飞逝,但改变不了两位主角炽热的情感。设置尚可,虽然是中午拍摄,并没有产生过曝的地方。
1、上面整齐的暗部看似是作者有意将其色调加深,其目的可能是要用其中的一双行进中的脚来体现题名中的“步履匆匆”,但这样处理显得很突兀,整体画面感觉不太协调,而且让一双脚踩在主体头上也不妥,效果不尽人意。
2、如舍去图片上方的暗部,题名尚可斟酌,如果情侣相依,可用“热恋”之类的词语,如是两位男士则可用“挚友”之类的词语,但由于图中右边黑衣拥抱者无法分辨性别,故让读者在解读上有些为难了。
3、正面男士戴着帽子和墨镜,遮住了半张脸,对视觉效果有一定影响,后期可适当调亮。

艾静老师:
感觉标题可能更像是暗含后半句耐人寻味的感觉。
任你脚步匆匆,总需要停一停,找个人靠一靠,休息一下。
拍摄数据没有问题,画面顶部暗色区的脚步可能呼应主画面停下来休息的人们。
画面中的暗色区,可能作者是在车内拍摄,暗色调为车窗玻璃造成的色彩分割,或后期PS图层叠加造成。
构思想法都很好。
关于被摄主体,我们是想表达什么?表达疲惫需要靠靠,还是表达相互的情感关系,画面语言略显不充分。
关于性别,可能外国人身材都比较健壮,通过手型,猜测灰色衣服为一女子,黑色衣服不太清楚是女子还是男子,到底是女子累了,对方给予抱抱,还是对方累了,抱住女子休息,相互之间的状态表达得不是很明确。
还需要我们再等待,抓拍画面最有说明力的那一瞬间吧。


韦建恒老师:
作者发现一对情侣在公共场所的草坪上紧紧地拥抱,深深地陷入爱河,全然不顾过往人们,似乎这世界只有他们俩人。作者抓住了主人翁的心态,用画面和标题(作品名称)准确而简洁地表达了出来。
对行走的过往人们,作者只摄取小腿以下部分,很简洁地表达了步步履匆匆。
拍摄数据设置尚可。画面主体突出、清䀿。整体上可圈可点。
但拍摄时间接近中午(20191125. 1:45),阳光充足,基本上是顶光(日略偏西),阴阳处光比大;作者用点测光(尼康D7100.AV),可能落在女士肩上高光处,使高光处基本上不过曝,这就使帽沿下的部分较暗,(男士额部略亮是得利于女士肩部的反光)若拍摄时没作技术调整,那后期可ps局部提亮些。
俩人腿部形状不美、占面积比上半身大,光又強,吸引读者目光,使表现深爱相互拥抱的上半身处于次要地位。
我冒昧地剪裁並把帽沿下的暗部稍加提亮。
参考图如下:

崔伟立老师:
这是一幅比较典型的街拍摄影作品,可能会有群友或老师对拍摄内容和画面表现产生质疑。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街拍,我们拍什么?
街拍,不是新鲜玩意,更不是近现代艺术,不带任何玄学,它作为一个概念在摄影领域内占有很大的比例,世界上第一张摄影作品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街拍作品,随后虽然出现了画意摄影,但很快,自然主义就诞生了,如果说摄影发展不到200年的历史,那么街拍也随之发展了不到200年,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位摄影大师级的人物没从事过街拍。
我理解的街拍可以分成二大类别,第一部分是记录社会人文发展,重在纪实;第二类是记录光影,重在艺术表达。
这幅作品属于第一类,真实地记录了在步履匆匆的人流中一对恋人的真情流露,作为一幅纪实小照应该给以肯定,但其社会或人文的意义并不大。
假如作品中的这一对是同性恋,标题又能将同性恋表达出来,还是有一定社会纪实意义的。
街拍中,凡涉及到社会理念或人文关怀的作品,一定要将自己的拍摄目的或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不要给观众留下疑惑或费解。
大家对这一类社会纪实街拍感兴趣的话,可以多看看尤金·阿杰、安德烈·柯特兹、布列松、马克·吕布等世界著名摄影大师的作品,从中汲取营养。
街拍中还有一大类是简单追求光影效果或视觉效果的,我们也称之为“玩高光比”和“玩极简”,这类作品追求的是作者对“造型”艺术的表现。
我选发几幅这类街拍摄影作品,对上述“玩街拍”做个解释。

第二幅作品《流水·石头》

廉抗美老师:

《流水.石头》慢门拍摄动物园水禽湖的假山瀑布,用了黑白色调,这大概是作者的慢门习作。构图规矩,设置尚可。
1、观图片,石头仍有些过曝,因此拍摄时可不必加曝光补偿;
2、从构图上可考虑用减法,只拍你最感兴趣和感官觉得美的一部分即可,我看中间主流瀑布拍的不错,可撷取之,这样也许会显得更有意境。

艾静老师:
一幅灰调作品,全篇没有最黑和最亮的对比,色彩在灰度值中。
看了下数据,之前说过,对于手动曝光,建议把曝光补偿设置为0。原因这次就不再重申了,只要您明白游标卡尺与曝光补偿之间的关系,您随便怎么设置,如果不明白,就老老实实玩光圈优先,没什么不好的,挺方便,我就喜欢光圈优先。
对于黑白作品,如果不是刻意追求画意效果,建议还是黑白分明,中灰层次平稳过度更好一些。
面对这幅场景,山石的纹路过于细碎,加之慢门拍摄的流水细纹,细枝嫩叶的繁茂,用黑白表现会觉得画面过满,透不过气。所以选择什么场景拍黑白片也是需要选择的。
再举个例子,拍丰富的云层变化更适合彩色表达,若用黑白表现,画面会过于繁乱,除非您想表达强烈的主观思想。


邵晓霞老师:
合适的色彩无论对于画面质量的提升还是情绪的渲染都有着绝佳的效果。画面一旦色灰,便失去了所有的视觉效果。


崔伟立老师:
画意摄影是摄影这家伙走进艺术领域时手里握着的名片,然后它在艺术领域凭借着画意两个字着实地火了一阵子后,就被自然主义摄影打败了,败是败了,但“画意”并没死,变着法儿地一直活到了现在,这一路融合着各国的文化和审美,活得还相当的滋润。
我们看到的《流水·石头》,除了能感受到摄影本身自有的那种西方“画意”外,又能感受到作品融合进了一些中国古典美术的结构感和水墨神韵,这也许正是作者做追求的视觉效果,所以在PS后期中选用了黑白表现手法。
那到底该不该选用黑白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明白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之间的差别到底在哪?
这其中还牵扯到很多色彩学方面的知识,需要4-5个课时才能够讲明白,但简言之,我们只需要问自己一件事儿就够了,“色彩在作品中有用吗?”
我们可以回去看看刚才我发的三张例图,色彩在表达光影效果和画面结构中确实没用,所以罗智慧、唐瑾和王志红等三位老师都选用了黑白来表现了她们的佳作。
然后我们再回到《流水·石头》上来,再问问自己:“色彩在这幅作品中有用吗?”
如果您觉得这幅作品不能缺失色彩,那一定要用彩色照片来表达您对这一片山水的喜爱之情。
如果您觉得色彩会扰乱观众的视线,那可以选用黑白照片来表达。
但作品一旦“去色”,就会造成“层次”和“结构”上的缺失,这就要求我们在“去色”之后,一定要通过PS后期的调整,去“弥补”这些缺失,调整的目的不仅在于呈现出作品中的“黑白灰”,还要让“黑白灰”的层次分明,进而突出作品的立体感。
没有做后期调整的这幅《流水·石头》,画面中已经没有“黑白灰”的层次了,色阶中的灰度值太高太平。








第三幅作品《停》

廉抗美老师:
《停!》画面干净,有兴趣点,一对秀恩爱的鸽子,一个古建脊上大吼造型的望兽头,构成了一幅有意思的图面,作者及时发现及时抓拍了下来,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并赋予了人类的语言做题名,让人忍俊不禁。用24-105头的长端拍摄。
1、在构图上再紧凑一些,可以让主题更突出。
2、光线不错,光圈可以再小一些。艾静老师在上周点评时提醒大家;长焦端慎用大光圈。避免景深不足而造成景物不实,用长焦的老师们要牢记喽!
3、构图上可以再精简,如下:

艾静老师:
拟人手法寓情于景。艺术中经常运用到“比兴”的手法,摄影也不例外。
两只小鸽子亲亲我我,左侧一只好似害羞地回避,右侧小鸽子好似主动亲吻。一旁威严的龙头即刻叫停,三者在这一瞬间恰到好处。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思维赋予万物更多活力,给看似平凡的画面增加了别具一格的兴趣点。向作者学习。
105mm,F6.3,景深没有问题,之所有有点发虚,可能是SONY小微单的缘故。
画面布局稍显紧凑,还可以给天空再多留一些空间。做了个小剪裁,如下图:

崔伟立老师:

街拍,捕捉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瞬间,赞一下!
捕捉有趣的瞬间,是街拍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停》应该来自于左边那只鸽子的口语,大概是感觉到有人(神兽)在看,左鸽喊“停”了,而作者也体会到了她的这种不好意思,替鸽子喊出了作品的标题。
再赞一下,因为“拍动物,其实就是在拍人。”没有足够拟人的情感,拍出来的动物很容易变成“动物证件照”。
很多有情趣的动物摄影作品都是因为一个拟人化的标题让观众过目不忘的。
但简单的一个“停”字似乎薄了点儿,我相信每个观众都能想出自己的更有意思的标题。






第四幅作品《轩院球趣》

廉抗美老师:
《轩院球趣》疫情期间,难得到公园游玩,一球一人,男孩子的好动的天性瞬间体现出来了,侧逆光拍摄,抓拍的时机掌握的不错。
1、好像是用自动模式拍摄的,速度略微慢了些,动态的孩子拍虚了;
2、根据题名,可考虑在构图上将重点突出,一是轩院,二是踢球的男孩。
3、左侧前景的海棠花过曝了,有些抢眼,影响了读者对图片的观赏。

刘京老师:

画面温馨和谐。近处虚实相间色彩温暖的花与远处古色古香的“澄碧轩”形成了冷与暖的色彩对比;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赋予了画面特殊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作者抓住小男孩专注玩球的瞬间,用镜头凝固了画面,让此情此景成为永恒。地面散落的花瓣交代了季节,小男孩戴着的口罩交代了疫情的特殊时期。




艾静老师:
提到什么什么轩院,我脑海中浮动的应该是清幽宁静的书香轩院。
男童在这样的院子里玩耍,我们是以现场光影为实体表达,还是按照心中所想调整相机设置,拍摄出心中轩院球趣的悠然情怀呢?
拍摄当天光线过强,但画面整体大部分处于阴暗区,使用尼康矩阵测光,一定会造成花影屋顶曝光过度,这时是需要追加负值曝光补偿的。对于尼康相机来说,曝光补偿负值设置是我的常态设置。
作者抓拍的瞬间还是非常好的,想法构思都不错,但由于画面部分元素过曝过亮,虽然孩子的玩耍是一个亮点,但为烘托这个亮点的环境氛围略显不足,惬意盎然的意境感略微欠佳。
裁剪可参考廉老师剪裁,规避的画面中的问题。
感觉相机就像一匹马,不同的马,有不同的脾气,它得随您驾驭,得听您的话,您没有驯服它,就只能被它牵着走了


崔伟立老师:
第一感觉画面有点儿过曝,查看后台数据,发现尼康相机选用了图案(平均)测光模式,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过曝了。
图案(平均)测光,测算进入镜头所有光线的平均值,并以平均值为曝光值进行拍摄。
再读快门速度,感觉好悬,一悬在手持相机可能会有持机不稳之嫌,二悬在孩子跑动速度和球滚动的速度,稍有不慎,主体会虚。
最后解读“为什么要拍”?
如果是家人,作为生活纪实,无可厚非,这是一幅佳作。
如果是摄影作品,画面没有深度和可读性,即使强化了标题也无法弥补。






第五幅作品《彩虹》

廉抗美老师:
《彩虹》作者居高抓拍了雨后艳丽的彩虹,在云雾的衬托下,非常有看头,彩虹形成的对角线使构图很自然,数据设置尚可。
1、根据题名,主角应是彩虹,但读者的第一眼看到是清晰闪亮的体育馆,在夕阳下辉映的奥体建筑把彩虹的光彩抢跑啦,使彩虹成了衬体;
2、由于天气状况不是很理想,背景天空显得有些混沌,图片整体看着不透亮,而且噪点较大,后期可调整色调,突出靓丽的彩虹,并适当做降噪处理,看着会舒服些。

艾静老师:漂亮,天时地利人和,加上老师的勤奋,画面布局构图都值得我们学习,双彩影影绰绰,就是一个字:漂亮。


崔伟立老师:

看这几天的天气,北京迎来了漫天多云和雷阵雨的季节,换句话说,我们迎来了一个能多出片、出好片的季节。
拍好彩虹,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个是能像作者这样拥有一个高机位,很容易完成天空占比高的构图;二还是能像作者一样随身带着一只广角镜头,当然镜头要是再短一点儿会更好。
在拍摄技术上,要尽量减少曝光,这幅作品是佳能出品,作者选用了评价测光,我们试着理解作者选择了建筑亮区进行了对焦后,作品标注的拍摄数据还是值得大家借鉴的。曝光一旦过度,您肉眼能看到的彩虹就变成了相机看不到的水蒸气了。
景深问题在广角镜头上,只有对焦主体离我们够远,可以忽略不想,不要使用最小光圈,会有衍射影响画质,一般情况下F8-16之间最佳。
还有一点也要注意,不要试图对着彩虹进行对焦,因为彩虹不是实体,那只是一层水气。
不要画面里只有彩虹,而没有前景,前景是不是很美,要看运气,最后,注意一下相机的快门速度。




第六幅作品《乌云滚滚》

廉抗美老师:
《乌云滚滚》作者在阴雨天拍摄的宗教建筑,用翻滚的乌云做背景,很好的突出了金碧辉煌的主体,用24-240MM镜头的近端来拍摄,更显得建筑的高大恢弘。数据设置尚可。
1、拍摄时可离建筑略微远些,构图时留有空间,以避免拍摄主体在图片中顶天立地;
2、近距离仰拍必然会造成被摄主体的畸变,给观众一种建筑物倾斜的感觉,可在后期PS滤镜中用“镜头校正”功能略微纠偏。
3、把建筑穹顶下的图案调出来,也许效果会更好。




艾静老师:
虽然不知道这是哪里的建筑,但造型有点哥特风格,哥特式建筑是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主要见于天主教堂,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和其他(您可以百度详细了解其他是啥)。
百度是无所不能的,原来这是海德公园内的阿尔伯特纪念碑(阿尔伯特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
马克吐温说:“在所有崇高美丽的土地中,我唯一接触到的一件充满天才和和谐的作品,即阿尔伯特纪念碑”。
这么高的评价,可见它在英国的艺术地位。
后来发现原来这是属维多利亚风格,于19世纪文艺复兴下诞生的艺术形式,诠释古典,融入新美学。所以这个建筑明显有哥特风格,正是那个时期对哥特艺术的复兴与再创作。人类艺术的瑰宝,历经沧桑,岁月见证着他们的艺术价值。
谢谢老师的作品,让我补习了关于维多利亚艺术风格相关的一些知识点。
作为一个摄影人来说,可能会和其他欣赏这些精美艺术作品的人们不一样。
回到崔老师曾经说过的问题:
为什么要拍,拍了给谁看,是写日记,还是写论文。
日记是给自己看的,怎么写,怎么拍都可以。
论文就需要有论点论据论证。
对于著名旅游景点照,国内外摄影爱好者都会蜂拥而至,北京最著名的就是金光穿洞,百度下,你会发现大家的拍摄角度都是一样,只是天空不同,我从网上下载一幅说是我拍的,也没人会有异议。
于是我也百度了下阿尔伯特纪念碑。
发现大家的拍摄角度都差不多,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当时天空阴云密布,这是现实存在的美,借助拍摄器材直接完成,从构图角度来说,还是中规中矩了些,可能是旅游时间的关系,不能花更多心思去创作,这幅作品更相当于一种纪实。
摄影是门“看的艺术”,而“看”一定与摄影者各自成长的环境、经历、以及所受的教育、训练有很大的关系。一位成功的摄影者在“选取”被摄景物时,肯定是“看”得恰当,而且还“看”得独特。
在摄影创作时,摄影人如何运用手中的镜头,发挥不同镜头的各自优势,拍出自己独有的画面感,在方寸间给予更多主观思想,可能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不断练习的恒久问题。
再次感谢老师的作品,引发我们的深思。


崔伟立老师:

是横画幅好呢?还是竖画幅好呢?
别纠结,答案只有一个——根据被摄主体的动态走势决定画幅。除非您有另类表达意图。建筑在《乌云滚滚》中好憋屈,想伸展一下腰身都难。
这幅作品在拍摄及数据设置上不存在任何问题,缺失的只是我们对这个建筑本身的了解,很难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标题和解读。
借助建筑和风云进行构图的创意摄影作品多会从历史烟云中去解读建筑带来的更深层面的寓意,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例如颐和园的佛香阁、前门牌楼、圆明园大水法、故宫博物院等等,都是让古建筑在风云变幻中表现出它的见证。
吴超英老师的《笑看风云几百年》就是一幅经典佳作。借助这幅作品我综合性地总结一句:摄影,绝不是拍我们眼前的情景,而是被情景引动出来的想法。

情景是故宫、蓝天、白云......而想法是“建城三千,立都八百”历史长河中的云云总总。变幻的是风云,不变的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性格。
向吴超英老师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