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人即使没有导航也不会迷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

 昵称Zpzg8fzu 2020-05-23

有很多人是路痴,如果没有导航就会经常迷路,现在人因为有了导航一般就不会迷路了,但是古代人没有导航,他们也很少迷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大概有这么三种方法最靠谱。

第一种就是走大路!可千万别小看它,其实在人口聚集点之间移动,走大路是又安全又准确的方式,有句老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修路,早在商朝时期,通往各地的道路体系就已经初具规模了,等到了周代又有了贯穿当时的都城镐京和东都洛邑的'周道',类似于今天的国道。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就在'周道'的基础上又修建了不少次级公路,很多路直到秦朝、汉唐,甚至元明清时候都是要道,有点类似今天的省道,因此,在大城市之间移动,这些大路无疑是最好、也是最安全的通道,除了这些大路之外,还有一些小路,这小路一般都比大路抄近道,所以走的更快,而且没有关卡,同样也是不错的选择。

古代认路靠谱方法:看路标。除了走大路,古人认路还有一种靠谱方法就是'看路标',光走大路还不够,还得有指路的辅助标志。那都有什么标志呢?

第二种标志就是'以树木为标',看道路两旁的树,在这方面秦代是标杆,秦代以'驰道'贯穿全国,'驰道'的两边每隔三丈会种一棵树,当'行道树',大家都知道秦代统一六国之后就统一了很多的标准,所以'驰道'的丈量标准也很统一,拿来做导航标记还是非常靠谱的,等到了东汉之时,人们又把标记做了改良,用'堠'这个东西取代了树木,当里程标记!'堠'是按一定距离堆出来的标记用的土堆,按'堠'计数的里程也被称为'堠程'。所以,树也好、堠也罢,都是第一种道路标志。

第三种标志是'歇脚的馆舍',秦代的驰道边除了种树,还每隔十里建一个亭,储存有粮食、柴火之类,能作为治安岗亭和歇脚的地方用。亭有长亭和短亭之分,后来一直沿用。按大小分为'邮、亭、驿、传'四类,大概的设置是:'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或传'。这么一来,古人出远门又走大路,又看大路上的路标,又留宿大路上的驿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