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与津液同源于水谷精微,均是液态的物质,均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二者均属于阴,生理上互相补充,病理上相互影响。血液是由营气与津液组成的,即《灵枢·决气篇》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津液不断地渗入孙络,与营气共同构成血液。津液充沛,血始能行,津亏不足以载血,血行涩滞则易形成血瘀。正如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血犹舟也,津液者水也,津液充沛,血始能行。”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便化为津液。所以,中医自古至今就有“津血同源”之说。 如果津液枯耗,血液犹如无水之舟,就会运行不畅而发生瘀血的病变。这和肠道津液不足而引起便秘病证的道理是一样,都可称为“无水舟停”。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导致瘀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这些病因作用于人体后,只有引起气血运行功能失调,才能形成瘀血。有关瘀血的常见致病因素为气滞、气虚、血寒和血热等,很少有医家论及津亏致瘀的病机。实际上由阴虚津枯导致的瘀血病证临证并不鲜见。因此对阴虚津亏血瘀病机及其滋阴生津活血疗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丰富临证实践经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津液又称阴津。造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热盛伤津,或外感热邪,或情郁化火,或阴虚内热,均能灼伤津液而导致亏损不足;二是津液丢失过多,如大吐、大泻、大汗以及大面积的烧伤等,均可损失津液,形成不足;三是慢性消耗性疾病耗伤津液。津液损伤后,无水行舟,引起脉络中血液不足,致使血行不畅而导致瘀血病证的形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十分恰当地称之为“内有干血”。 津亏致瘀是一个因虚致实的病理变化过程。阴液不足属虚为本,瘀血内阻属实为标。津亏和瘀血常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形成恶性循环。如阴伤可致瘀血,而瘀血形成后“旧血不去,新血难生”,又会加重阴津亏损;热盛伤津致瘀易造成阴血亏损,而阴血亏损又会因“水不制火”而加重邪热,热盛津伤又可致络脉损伤引起出血和瘀血,进一步加重阴津损伤。从而形成了虚实错杂和复杂多变的病变势态,给治疗增加了困难。 根据津亏与瘀血的关系,滋养阴津、活血化瘀就成为津亏致瘀病证的重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阴津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滋阴活血犹如“增水行舟”一般。所以只有阴津充沛,脉道濡润,血液始能畅行。 笔者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曾将养阴活血法用到中风、胸痹心痛、高血压、高脂血症、痛经等病证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养阴选增液汤,活血化瘀选用桃红四物汤。将二方组合后的基本方药为:玄参15g,麦冬20g,生地黄20g,当归15g,白芍20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若伴有邪热炽盛证时,酌加栀子、水牛角等;若伴有气虚证时,酌加生晒参、五味子等。 其实,古代医家早就观察到养阴药具有化瘀之功。如《本草纲目》认为玄参能“通小便血滞”,《本草正义》也认为玄参“直走血分而通血脉”,《神农本草经》认为生地有“逐血痹”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养阴生津药具有降血脂、抗凝血、软化血管和抗血栓等功效(刘健,孙桐.试论阴虚血瘀及滋阴活血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6):331—332.)。 笔者曾经应用此法治愈1例患痛经10年的患者。这位患者29岁,于2009年4月9日就诊。经行腰腹酸痛10年。患者14岁月经初潮,经期及经量均可,起始并无经行腹痛等病证。到了19岁时,在一次行经期间不慎遭遇外感病邪,出现高热、心烦口渴、月经量多等症,月经持续不断半月方止。嗣后,患者每遇月经来潮即出现腰腹酸痛症状,经用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等法治疗多次,均未能缓解病情。患者时证见:经后期腰腹疼痛,伴心烦潮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大便秘结、失眠健忘等症 ,舌红边有暗红色瘀斑、少苔,脉细数。拟养阴生津、活血祛瘀法治疗。于每次行经期行经前1至3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连服7剂。连续服药3个周期后,痛经及伴随症状均消失,舌脉基本正常。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95.名老中医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