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让BBC纪录片《杜甫》轰动世界,是杜甫也是我们的文化

 愚舟唱晚 2020-05-24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的脑海中迸出了一个念头:幸好我是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因为作为中国人可以轻易的读懂他诗歌中的内容,以及他诗歌中里所包含的情绪。我们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他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其诗歌背后的故事,并能轻易产生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让我们更轻易的进入那种感同身受的境地。

但是西方人在面对他的诗歌,就需要语言之间的转换,以及情感之间的交融,一句短短几个字的诗歌,往往需要用成篇累牍的英文长短句来阐述,这会造成词不达意以及诗歌情感传递偏移的情况发生,就是这样一个让西方人理解起来有些吃力的诗人,却在2020年4月6日让无数的西方人为之倾倒,让西方人对我们这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古国再次发出钦佩和赞扬的声音。

那么这位被BBC冠以“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就是生长在盛唐,卒于中唐,经历过安史之乱的诗圣杜甫。

是什么让BBC纪录片《杜甫》轰动世界,是杜甫也是我们的文化

诗歌的力量没有国界

在这部纪录片播出之后,无意中看到了外网上对这部纪录片的讨论。令我欣慰的是这些看似有些晦涩难懂的诗歌,折服了英吉利海峡对岸高傲的英国人,他们纷纷为这部纪录片发声,他们甚至给予杜甫超过荷马、乔叟、莎士比亚的地位,他们称赞杜甫的诗歌,深邃而又深刻。

是什么让BBC纪录片《杜甫》轰动世界,是杜甫也是我们的文化

其中一条评论引起我的兴趣,“如果有人想通过了解中国灿烂的文明来摆脱病毒的恐惧,就来看杜甫的纪录片吧!”,在西方主流媒体的一直歪曲下,这场疫情被带上了“中国”的帽子,这是对事实极端的不负责,我们远在大洋彼岸无法通过民间的力量去为我们的国家发声,但是杜甫做到了。通过他的诗歌以及他的生平,让那些不了解我们的西方人,看到了我们的文化以及灿烂的文明。虽然, 一部纪录片并不能改变西方人对我们的认知和态度,但是这种文化的输出却是能让西方人可以独立自主的看待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去正确客观面对现实。

文化没有国界,自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东西方文化就在2000年的时光中不断交融,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东汉蔡伦造纸术标志着人类历史的全面进步,正是有了丝绸之路这条文化经济的纽带,在过去的2000年中,让中华文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输出者,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进程。而杜甫的纪录片,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它让我们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称赞和认同。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来源,也是我们改变世界的重要驱动力。

赘述了这么多对于这部纪录片的反馈和看法,那么这部纪录片里到底讲了杜甫的哪些事?

是什么让BBC纪录片《杜甫》轰动世界,是杜甫也是我们的文化

杜甫的一生

这部纪录片的主要脉络就是,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到访中国,从巩义、西安到成都、长沙,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穿越1000年的时光再次回溯了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

当世界在八世纪被缓慢拉开,把目光对准当时的世界。在欧洲除了来自希腊的《荷马史诗》这部史诗级长诗之外。欧洲正处于英雄史诗时代,在公元八世纪欧洲三大英雄史诗《贝奥武夫》刚出现,这种叙事长诗,是用诗歌的方式来记述生平。这部英雄史诗也成为英国最古老的文学之一。

是什么让BBC纪录片《杜甫》轰动世界,是杜甫也是我们的文化

反观中国,我们有着世界最古老的诗歌传承体系,上下延续超过3000年,而且我们的诗歌至今还活跃在生活中。这远比西方人给予高度评价的《荷马史诗》更古老,更悠久,更成体系。

通过横向对比,就可以知道杜甫的可贵。在西方还是一片黑暗愚昧的时代,而在东方一个诗人早已用诗歌戳破黑暗,他心向光明,心向曾经辉煌灿烂的盛唐。所以,BBC给予他“最伟大”的诗人,实至名归。在纪录片里,BBC将杜甫列为与但丁、莎士比亚并肩的一代文化巨匠,这也充分说明了杜甫在西方价值观中的地位。

杜甫生于有着悠久历史和传承的官宦家庭,但是随着杜甫的降生,他的家庭已经日趋衰落。但是这并不妨碍杜甫以身报国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是家庭带给他的先天价值观,他从小所接受到的教育就是要饱读诗书、登堂入室、心系天下,这种使命感也贯穿了杜甫的一生。

是什么让BBC纪录片《杜甫》轰动世界,是杜甫也是我们的文化

年少的杜甫年轻气盛,壮志昂扬,在他的《壮游》中就可看到那个年轻气盛,嫉恶如仇年轻诗人的影子。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壮游》节选

还有那个才思敏捷,一挥而就的杜甫。年少时,杜甫观看了开元盛世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的演出。他被公孙大娘的弟子惊世骇俗的舞姿所震惊,遂提笔写下《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节选

是什么让BBC纪录片《杜甫》轰动世界,是杜甫也是我们的文化

盛唐的一切都是那么金碧辉煌,人民安居乐业,百业昌盛,有一种如梦似幻的不真实感。杜甫的人生并没有因为诗歌而获得眷顾,在经历了短暂的仕途之后,杜甫遇到了他一生的挚友,也是他的灵魂导师——李白,李白年长杜甫11岁,这次相遇让中国诗歌史上两个最伟大的灵魂产生了关联,他们的诗歌将影响此后中国的诗歌,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衰败的迹象。

杜甫是幸运的,因为李白带给了杜甫不一样的灵感,那种飘逸和自然的诗风影响着杜甫的创作,尤其是杜甫晚年,诗歌中自然的影子越来越重,这与李白有着莫大的关系。

同时,李白也是幸运的,他遇到杜甫,这个用半生的时光去描写人民生活的诗人,这正恰恰弥补了李白的缺憾。

当李白被流放后,杜甫写下了《梦李白》,他在诗中描述了思念以及对李白的担忧,这两位诗坛巨匠,此时正在用这样的方式来相互勉励,这种情感是两人关系的最好写照。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节选

杜甫虽然仕途一直不顺,但是他从没有忘记过自己的使命,他渴望为国家效劳,为百姓谋福祉,当他在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时候,在他归乡的路上看到百姓的生活,他把对国家的忧,对百姓的爱,对自己的叹交织在一起,写出了这首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BBC在纪录片中也对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正是这种使命感,让杜甫没有与权贵一起醉生梦死 ,他更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杜甫的朝堂之梦被彻底打破。他所梦想的一切全部破碎。这一次战乱直接导致了盛唐的崩塌,以及近3000万人受到战争的波及。这时,杜甫已经全家迁到鄜州躲避战乱。但是,面对着战乱,他听说唐肃宗即位,便只身一人去投奔肃宗,为国效力,平灭叛乱,还天下百姓一个安定的家国。但是,不幸的,他被俘,幸运的是他官小,并没有被囚禁。但是这一路他看到盛唐的没落,流离失所的百姓,他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悲伤。

当他费尽周折来到肃宗的驻地,当他因直言而受肃宗不喜,再三受到贬谪,他彻底失望。辗转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他建造了“草堂”。此后的日子,杜甫又受召做了几任小官,对国家已经没了幻想的杜甫,开始了人生创作的高峰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离开成都,他来到长沙。在回乡的途中,遭遇战乱的他,在一叶小舟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杜甫是一种信念

整部纪录片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介绍了杜甫五十九年的人生。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主流世界是怎样看待这位伟大诗人的,通过走访千年后的中国,BBC也在探寻着当下的中国人与杜甫,与诗歌的关联。虽然,这看似遥远的时光,并没能阻止中国人对于杜甫的喜爱和崇敬。

也许,杜甫是符号,是诗歌,是忧国忧民的代表,但是在我看来,杜甫是一种信念,是穿越时光和历史的一种信念,是面对现代日趋纷乱世界的一种固有的中国文人信念。这种信念代代相传,从杜甫到陆秀夫再到卢象升,他们偏执的认为自己可以挽救狂澜于既倒,他们执着的相信这个国家未来一定会好,他们用生命鉴证了他们对于国家的热爱。

杜甫已经离去了一千年多年,但他的身影一直映照在中华大地上,他的诗歌一直引发着中国人的共鸣,而随着BBC纪录片的爆红,他的诗篇将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继续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