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商圈来说,“风水轮流转”永远不会是一个传说。隐藏在行业背后的商机与威胁,正在一点点的浮出水面。 多年前的拼多多,很大可能都想不到,自己如今能够坐上电商巨头的位置。现在,电商圈真的迎来了第一次“洗牌”! 与淘宝和京东相比,拼多多还有十分巨大的增长空间。 电商模式深度解析截止2020年5月15日,拼多多的市值已经突破7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的中概股第四大互联网公司。显然,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力量阻止拼多多继续前进,直至在GMV上超越京东、逼近淘宝,并且在2021年左右实现盈利。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拼多多能否“主流化”,而是“主流化”与“征服新领土”的速度能有多快、天花板能有多高了。 目前电商圈如果以市值来评判的话,排名已经十分明显:第一:淘宝第二:拼多多第三:京东 这次事件相信京东未必没有意料到,淘宝也肯定对电商发展形势做了一个预测。照此情况发展,拼多多冲上电商第一的位置也未必没有可能。 其实,淘宝可以算是国内电商行业的“鼻祖“,在经历数年风雨后,终于拿下了电商第一的宝座。 坦白讲,阿里和京东取得全市场的主控权有很多原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它们都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趋势,早早在移动化(无线化)方面投入重兵,并积极将用户引导到移动端。 对于传统零售巨头来说,最悲哀的是:它们还没来得及适应“互联网化”的潮流,又要被迫应对更可怕的“移动互联网化”潮流。 事实上,在2013-2017年,凡是适应了移动化潮流的互联网公司都迎来了一波巨大的发展机遇,凡是适应速度比较慢的都面临了地位下滑,而没有适应的互联网公司都边缘化或灭亡了。 淘宝前期,一直主打“无货源”模式,直到中后期,开始扩大天猫市场的覆盖率,从底层消费者到高端用户,淘宝慢慢开始向其他领域扩展。 为了打破淘宝对电商市场的垄断,京东开始另辟蹊径。通过以自营为主的模式,高效地杜绝假货,增强对高端市场的影响力。旗下的自营模式,天然具备经营杠杆,形成了规模效应,此后的增长就像滚雪球,通过自建物流体系,具备了更强的履约能力,链接微信流量,打开了社交消费市场的新窗口。 与这两者不同的是,拼多多通过对拼团模式的深耕,形成了对下沉市场的重要影响。集合了“无货源模式”、“拼团模式”、“低价模式”这几种商业模式,成功“窃取”了淘宝和京东的市场份额。 有利有弊的电商市场电商市场,永远是利弊同行的。这一点在拼多多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直以来,商家追求较低的流量获取成本、较低的整体负担率(对平台来说是货币化率),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不可改变的趋势。 而拼多多能够提供的不是一点点低成本流量,而是巨大的低成本流量;不是一两个单款爆品的热卖逻辑,而是每天很多个单款爆品的热卖机会。只要拼多多和淘系之间存在着获客成本和负担率的实质性差距,拼多多吸收商家的过程就不会结束。 在推行拼团和低价模式的基础上,除了在扩大市场份额方面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外,其弊端也不可忽视。 一方面,拼团模式永远基于社交领域,离不开社交关系的链接,因此,一旦社交关系链断裂,拼团模式会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低价模式从长期来看,永远对消费者更为有利,对于商家来说,低价的产品终究不能搭配较高的质量。因此,假货、低质一直都是拼多多试图摆脱的产品标签。 但是近几年来,拼多多一直在致力于这方面的严格把控,把精细化的商铺操作作为重点,有效限制了无良商家“滥竽充数”的现象。 以前的电商圈是双方争霸,现在则变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阿里系为了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必定和拼多多展开争夺战,而京东为了找回自己的市场,也一定会奋起直追。 这次的事件给整个电商圈敲响了“警钟”,也向人们证实了拼多多致力于中、低消费人群的经营策略是成功的,未来占主导消费群体的依旧是这样的“穷人”。 这次事件无论这三家电商巨头如何应对,电商消费市场都会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毕竟最后受益的,都是消费者本身。 ps:我是鱼少侠,90后互联网江湖深度剖析者,关注科技人文,也关注你的媒体生活,欢迎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