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员青云文分享】《遗愿清单》:家庭和事业的不平衡,在生命的边缘获得圆满

 香光庄 2020-05-24
文 | 黄盈

2020年「弘丹写作成长学院」学员黄盈,在5月份连续拿了两次获得头条青云奖。

“有些人坐飞机就能见到,而见有些人则要坐时光机”。疫情下关于生离死别的哀叹让我们带着慌乱再度思考生死,为此我二刷了温暖治愈系电影《遗愿清单》。

《遗愿清单》讲述罹患癌症的富翁爱德华(杰克·尼克尔森 饰)与另一位癌症病人卡特(摩根·弗里曼 饰)在病房中结下友谊。两位老人不幸被医生宣布时日不多,于是写下各自的“遗愿清单”结伴周游世界,最后相互成就对方,找到人生的真谛,获得圆满。

该片自2007年于美国上映13年以来,在豆瓣始终保持8.6分的佳绩,入选豆瓣电影Top 250清单,并斩获第32届日本电影学院提名奖。

二刷后我觉得如果仅从情节解读此片,无法深沉地体会它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生命发展对比’的主题呈现、配角的塑造、“戏中节目”的塑造、给我们的启示”这四个维度深入解读。

本片用大量“对比”的主题呈现以深化影片的艺术价值和戏剧张力。除了显而易见的人物塑造和空间布局,更吸引我的是运用在若隐若现的“生命发展线”的对比。

影片有两条发展线索,明线是两位主角从病发到去世的全过程,暗线是两人各自一生的故事。

台湾美学作家蒋勋说过:“对比”能构成两种不同角度的视野和观察,提醒我们关注生命的两种发展状态。影片中这两种生命状态从完全对立的起点开始对比,在不同的生命轨道行驶,但最后交汇于同一个交点。整个过程给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1、生命初心的对比:

通过两人在病床上充满沧桑感的对话,可以捕捉到两人的生命初心。

白人老头爱德华:我16岁开始赚钱……

黑人老头卡特:我原本想当历史教授,在市立学院学了两个月……。

不同的初心:一个为“财”,一个为“才”。后来爱德华如愿成为富可敌国的霸道总裁。结过4次婚,与妻女恶交,至今孑然一身。他没有辜负自己的初心,却辜负了家人的期待。卡特却没能如愿成为历史教授,为养家糊口,他做了45年机修工。妻子贤惠,儿孙出众。他没有辜负家人的期待,却辜负了自己的初心。

如此“生命初心的对比”是为了接下来“生命的相交”做铺垫。不同的生命初心,不同的践行,却同样被癌症超速逼到生命边缘——在同一间病房里,被医生宣称活不过一年。影片通过刻画两人接到医生“审判”后同样的沉默、同样想用玩牌来掩饰内心的抗拒和绝望,以此表达死神并没有因为这两种生命的迥然相异而厚此薄彼,不管生命的初心有没有被辜负,也不管生命中还有没有其他辜负。

幸运的是,两人因为一份遗愿清单而结伴旅行,相互慰藉,彼此成就。最后自命不凡的爱德华重获亲情的回归,郁郁不得志的卡特领悟到家庭正是他最辉煌的成就。两人在生命边缘敞开心灵,重新定义了生命的初心,完成自我,获得圆满。

如同爱德华在卡特葬礼上所说的:“人生真的很奇妙,因为就在三个月之前,我们还是陌生人,他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月,也是我生命中最棒的几个月。他拯救了我的生活!他比我更早知道了我的生命意义。”此刻这两种生命的相交已经远远不止地理位置的“同一间病房”,而是更高层次的相交,心灵的相交。

我们似乎觉得卡特的生命更贴近普罗大众。我年近90的老父近年来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如今我终于懂了,很多人年轻时踌躇满志,然而世事难料,磕磕碰碰地走到生命边缘,蓦然回首,发现平平淡淡才是最美的,最美好的其实就在身边。

2、生命长度的对比:

“你为我所做的一切,我无以回报。既然如此,我也不客气了。我想要你再为我做点事——找到你生命中的乐趣。你说过你不是普通人,这话不假——你当然不是普通人。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互通的。”

这是卡特在最后一次进手术室前写给爱德华的信,他希望爱德华能同女儿和好。他对爱德华说,剩下的愿望恐怕只能靠你了。卡特没能再出手术室,然而他的遗愿却被爱德华忠诚地实现了,爱德华终于摘下“不是普通人”的面具与女儿冰释前嫌,找到生命中的乐趣。

影片并没有刻意迎合观众的喜好,让两位主角双双战胜病魔共谱佳话。卡特是在医生预言的时间表内于66岁去世的,而爱德华却创造医学的奇迹最终活到了81岁。两位主人公一生一死的对比寓意生者把死者的遗愿精神延续下去。而安排重获亲情的爱德华活下来又隐喻“爱创造生命的奇迹”,影片积极的主题意义又一次得到升华,我们在感喟卡特离开的同时,又为爱德华的重获新生欣慰不已。

3、生命虚实的对比: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卡特尽管比爱德华早去世十余年,他的声音却以旁白贯穿整部影片,即使在爱德华去世后还在解读他生命的意义:“他闭上了眼睛,却敞开了心灵”。

爱德华始终以生命的实体状态出现在影片中,他的“实体生命”比卡特持续地更长久,而卡特在“实体生命”外又以虚幻的声音形式存在,这种形式又延续到爱德华死后。如此声音与时空不同步的创作手法完美地构成虚实对比的主题呈现,巧妙加深了影片的故事深度,也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视听体验。

生命虚实交错的对比隐喻斯人已去,精神永存,丰沛的灵魂能跨越生死鸿沟永不消逝。有趣的是,饰演卡特的摩根·弗里曼被誉为“声音和长相最接近上帝”的演员,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暗指从“上帝的视角”解读生命的意义。

配角托马斯的塑造是影片中的一个亮点,这个角色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既使整个剧情发展脉络清晰自然合理,又给整部影片增添了融融的温情。

“我认为您应该接这个电话!”这句霸气的台词出自于爱德华的助手托马斯。

助手托马斯是影片第一个出场的人物。电影一开场用远景呈现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随后特写托马斯步履艰难地登山前行。画外音是卡特的声音缓缓述说生命的意义,整个画面充满对生命的敬畏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们的心。

托马斯第二次出场是在医院里,此时画风骤变,他手里大包小包,腰杆笔直地穿梭在人群中,给人以一个恪尽职守的职员形象。

表面来看,托马斯是个机械刻板,只会鞍前马后伺候老板的助手,其实是个正直又极富主见的人。

  • 正是他安排爱德华两床一房,为的是顾及曾经叫嚣“两床一房,无人例外”的老板的公众舆论形象,也由此引出后面的故事。

  • 当爱德华打算一个人大快朵颐时,细心的托马斯会提醒爱德华邀请病友卡特一起享用,两位主人公才由此正式相识。

  • 卡特想帮助爱德华修复与女儿的关系时,是托马斯冒着激怒老板的风险暗中协助的,如此把影片推向高潮。

  • 在卡特与爱德华的决裂互虐阶段,又是托马斯“不顾大局”冲进会议室把卡特病危的消息传递给爱德华。那句:“我认为您应该接这个电话”,掷地有声,极具张力,构成影片的高潮。

  • 更值得钦佩的是托马斯竟然一直暗中照顾老板的女儿,希望有朝一日老板能修复父女亲情。

暴戾冷酷的爱德华身边还长期潜伏着这样一个善良温暖的人,也有深层次的隐喻,为爱德华的心灵敞开获得圆满埋下伏笔。

片尾与片头遥相呼应,托马斯终于登上卡特的“墓穴”,把爱德华的骨灰和卡特的一起安葬在世界之颠,完成使命。

托马斯历尽艰难为老板下葬,其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助手这个身份,是对生命责任的承诺。他是爱德华和卡特遗愿之旅的伙伴,更是两人情谊的见证者。这个人物塑造所传递的情感加固了整部影片的温情基调,使影片生命与爱的主题再次大放异彩。

戏中节目《漂浮》的塑造,巧妙地起到烘托剧情和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

如果说,这部影片有哪些东西是让我耳目一新的,其中必定包括卡特的博学多才和电视知识抢答节目《漂浮》,而这两者是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漂浮》是卡特经常看的电视节目。他最让人佩服的是能抢先于节目说出答案,形成的奇特效果就如同这档节目是他的复读机。通过安排这样一档虚构的戏中节目以折射卡特的博闻强识,给影片人物特征打上鲜明的标记,充分体现了编导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

旅途中,爱德华受卡特的妻子弗吉尼亚所托,找到躺在浴缸里看《漂浮》的卡特想劝他回家。一开始,卡特一边和爱德华交谈一边见缝插针地“引导复读机”答题。之后卡特停止“引导复读机”,开始一段悠悠绵长的内心独白:“……此时的我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那份感觉”。

整段话卡特没有直接表态,其实他内心一直隐约埋怨妻儿的拖累使自己不能实现当历史教授的梦想。面对相守45年的老妻,他已经充满疲劳感,激情已不再。如今在生命边缘,他要纵情地做一回自己。

爱德华沉默了一会,画外音《漂浮》仍按部就班地播放着,接着他像卡特一样“引导复读机”说出答案,两人随即会心一笑。此刻,两位主人公的情谊早已不再限于一起旅行,而是心灵上的互通。

这样的塑造方式属于一种希区考克手法。让两个不相干的事情同时发生,可以让故事线变得丰富,使张力和情绪因为时间的延长而加强。此时,无需更多的台词设计,爱德华对卡特的理解与情谊不言而喻,而同时我们心中也荡漾起了一阵融融的暖意。

影片对我们的启示

1、家庭始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事业有多成功或者多平凡。

《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曾说:“走遍天涯觅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人,回到家里就发现它了。”

卡特心之向往的是站到历史课讲台上,不料却在汽车底盘下钻了45年,为此耿耿于怀一辈子,在与爱德华浪迹天涯后他终于明白家庭是他这一生最辉煌的成就。

而爱德华对家庭的回归更是一个华丽的反转。他曾经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干预女儿的家庭,使女儿与之决裂。最后,爱德华手持花语为道歉的花束上门与女儿和解,意外之喜是竟发现还有一个天使般可爱的外孙女,于是顺理成章地勾掉清单上另一项遗愿:亲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原本关乎男欢女爱的原始欲望却歪打正着般地处理成纯粹的亲情圆满,“爱与家庭”这一思想内核得到升华。

2、控制并非爱的表达方式

影片中,爱德华对女儿的控制,卡特妻子弗吉尼亚对卡特的控制最后都软化于无形中。

一手操控商业王国的爱德华,曾以同样的方法操控女儿的幸福却两败俱伤。卡特的妻子弗吉尼亚以护士的职业认知认定丈夫在最后的日子应该和家人在一起,拼命想阻止卡特的“遗愿之旅”,却忽视卡特内心的压抑和渴望,相濡以沫45年的老俩口一度不欢而散。

热播剧《小欢喜》中的单亲妈妈对女儿全方位的控制曾把孩子逼到绝路,女儿因为妈妈一再拒绝自己的想法,想要跳海自杀。控制造成的伤害可见一斑,尽管这是在爱的名义下。

庆幸的是,最终控制都在这场遗愿之旅中得到圆满化解,卡特和弗吉尼亚都回归到爱与尊重。爱德华用真诚的道歉与女儿和解。弗吉尼亚什么都不用做,给予丈夫空间,也能等到卡特对自己的激情卷土重来。

3、自我认可是幸福的重要构成。

作家李月亮说过: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真心地认可自己。表面看来,卡特并不像爱德华鲜明的缺少爱,相反他的生活充满爱。他拥有妻子无微不至的爱,儿女懂事孝顺的爱,孙辈崇拜敬仰的爱。在这样热闹的爱的簇拥下,他的内心却充满荒凉感,这种荒凉感源于对自己的“不认可”。

影片用对白和眼神细腻地刻画他的各种“不认可”。对爱特华敞开心扉时,一开口就是:我比较背运……。希望孙子放弃做机修师的理想,因为他自己就做了45年的机修师。在他的潜意识里,他的运气、职业都是“不对”的,而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把这种“不对”归咎于家庭的拖累。

幸运的是,在这场寓意探索幸福的遗愿之旅,卡特终于觉醒,果断终止旅途回家。他的回归实质上是自我的回归。

在他生命的边缘,在自己的家中,终于领悟到家庭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和幸福,完成了自我的认可,获得圆满。

依我看,影片关于人生的许多话题,比如家庭和事业的关系,比如幸福的定义,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只有无尽的思考,所以跳开剧情分析,从“主题呈现、塑造手法及启示”为切入点进行解读。

当前疫情冲击下,每个家庭在经济或者家庭关系上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由此带来的是人们思维方式的震荡。

二刷《遗愿清单》后,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不管何去何从,只要坚守信念,最终都能走出困境,拥抱温暖的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