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华为,三个炙热的小故事 文 | 史中 经常有人问中哥:你喜欢和各路科技大佬聊天,是为了有朝一日成为他们吗? 每次我都会回答:我和这些炙热的人聊天,是为了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自己。 我把科技大佬分为两款:
邱恒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所在的华为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邱恒是华为企业BG的CMO(首席营销官),被熟悉的人称为邱桑,因为他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电子工程系,曾在日本工作了十年。2005 年,就在华为轰轰烈烈出海之时,邱桑恰好加入了华为日本。 鉴于邱桑和华为人都一贯低调,我就不贴他的照片了。 从这张图片里,依稀可以看到当年华为出海的阵仗。 我们见面的时候,华为刚刚发布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那就是“华为要和 AI 在一起了”(有关华为的 AI 计划,可以翻中哥前两天的文章《有一种任性叫华为》)。 华为的人工智能战略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把 AI 用在对企业的服务中。所以,我面前的邱桑是一个刚刚领到新的艰巨任务的邱桑。 本来我想让他说说华为企业业务未来的打算,没想到他却用了一个小时,给我讲了三个回味良久的“华为故事”。 第一个故事:三件事,做十五年,就能成为世界第一。 “无线网络产品线”(简单来说就是你熟悉的4G、5G、无线通信)应该是华为最成功的产品之一了。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画面甚至可以回溯到1997年。 那一年,我的几个小伙伴家里都新买了一台电视机,那天夜里,我们就盯着电视上略显粗糙的图像,看着绿色军装的解放军在瓢泼大雨中开进香港,红色的国旗在视野中拖出一道长影。 而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手机。掀开帷幕向后台望,华为正是在此刻大举进军无线网络市场。 说起来,那时无线网络业务对于华为来说是个陌生的领域。 “不懂的领域,具体第一步第二步要怎么做才能做成?华为是真的不知道。”邱桑说。
我特意跟华为的童鞋要了一张图片, 他们的无线基站和工作环境。 既然“关键需求”一个巴掌就能数过来,那就想办法解决这些需求呗。邱桑伸出三个手指:华为当时仔细思考,觉得这三个需求用三种能力就能解决:
说实话,芯片、算法、架构这三个能力确实是计算技术的基础,很多大牛在跟我聊天的时候都有提到。但问题在于,这三种技能哪一个都不是出门逛个街就能买回来的。 NB大家都在吹,但吹完之后回家是挑灯夜读奋力钻研还是搂着媳妇睡觉,这似乎是决定问题的关键。 给你看一个数据:从1997年开始研究无线网络,到2012年华为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第一的通讯设备服务商,前后可是用了15年时间。现在正在看文章的你不妨试着想一下,此时此刻有没有在为15年后自己的目标做些什么准备,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成功的是华为了。 当然,邱桑跟我说这些,不是为了回忆过去顺便装X,而是为了说明接下来的观点:
邱桑来到企业业务后,听同事回忆,2011年企业事业群刚成立的时候,他们要搞一个巨大的计划——“数据中心”。 这就是后来华为的数据中心 当时只熟悉运营商无线网和光网的华为,研究起数据中心又是两眼一抹黑,很多调来的领导连行业术语都不是很熟悉。 不过有了之前的经验垫底,很快他们就“庖丁解牛”了新领域:
想通这些,他们就放心多了。只要有方法,就不怕花时间。 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举两个小栗子:
很多人都看到,今年全球最权威的咨询机构 Gartner 的报告里,华为的数据中心排在世界范围内挑战者的位置。但华为却很少对别人提起,这六年间自己的人是怎样把技术死磕下来的。 第二个故事:不是花十天时间说服你,而是花十年时间来懂你。 邱桑说,来到企业业务部门之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把华为的产品方案讲给“其他行业”的人听,有运营商,有政府、交通、金融、工业园区、电力、零售。那么问题来了,他不是城市规划专家,不是金融、电力专家,他只是个信息通信专家邱桑,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外行卖东西给内行”,这怎么搞? 这是邱桑个人面临的问题,也是华为从2011年创建企业业务以来,公司面临的终极问题之一。 讲一段往事吧。
从那一刻,很多人也体会到:花十年时间,拼死成为一项技术一个行业的“内行”,其实是非常划算的。
2011年华为刚开始做企业业务的时候也对行业了解不多。“但是不怕,2011年到现在已经7年过去了,回头看,我们比别人更早开始学习,现在我们就是比别人懂得多!我们付出了,我们很骄傲。”他说。 这一套方法,在后来的日子里被华为不断印证。 我想起不久前,华为其他几个同学给我讲了一个他们和深圳机场在人工智能和 IoT 上的合作项目。 深圳机场需要一个“大脑”,统一调度所有在停机坪上的飞机停靠廊桥。但是在细节上,人工智能计算好每个飞机应该走的线路之后,要怎么对飞机下达指令呢? 他们采用的是地上的“导航灯”。就是下面这样: 想到这个主意并不难,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机场的运作原理,接下来就会提出很不靠谱的方案。
当然,还有更复杂的行业知识,篇幅有限暂时不讲了。“故事回忆起来很简单,但技术里面全是血泪。”他们说。
华为在纽约时代广场 第三个故事:设计图再完美华丽,都不如根据现实随机应变。 很多不熟悉华为的人,包括以前的我,都觉得华为是业界大佬,很强势。 但比起“仗剑走天涯”的堂吉诃德,华为人更像审时度势的军事家孙武。 《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是:打不过就别打,回家练肌肉等打得过的时候再打;即使打得过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一边打一边调整打法。 说到这,邱桑又讲了一个故事: 就在几个月前,华为做了一个海外项目,对方需要一套公共安全类的全套摄像头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华为在中国和欧洲都是做过的,多个摄像头都通过互联网接入数据中心,然后在数据中心统一分析。 但是,本来万无一失的项目却卡在了意想不到的地方。。。对方国家的网速很渣,图像视频传不回来。 多说一句,评价一个人驾驶水平高低,就要看他遇到突发事件时那一秒钟怎么处理;评价一个公司技术水平高低,就得看方案遇到意外问题时候怎么处理。 这时候,华为的骚操作来了:
听到这,我心里开始嘀咕:貌似给我十分钟,我也能想出来吧。 不过继续听,我发现好像不是这么简单。华为确定了新方案,然后回家从库房里拿出自己生产的物联网芯片装了上去。。。然后又把几个月前自己在另一个项目里的算法快速移植了过去。。。 这个世界经常是:抖机灵需要一秒,把它变成现实却需要准备十年。 邱桑说,由于不同行业对成本和性能的平衡点要求不一样,有的怕贵(更在乎成本),有的怕不贵(更在乎性能)。其实每个项目拼的都是反复沟通,都是审时度势,都是经验和技术积累。 躺着赚钱,从来都只是传说。 ---- 讲完三个故事,邱桑撩衣起身,拱手再拜,口称告辞了! 我正挥手跟他说再见,突觉不对,一把拉住他:我让你说未来,你为神马讲了一小时历史? 邱桑笑道:知道过去,其实就能看懂八成未来了。 他讲的三个故事,串联起来其实就拼成了“华为方法论”:
华为的 AI 战略全景图 (点击可以看大图) 至于这次华为高调宣布了全套的人工智能战略,邱桑说:
收下三个故事,我终于告别了邱桑。 他说的是“华为方法论”,但我冥冥之中觉得,这也是每个普通人的方法论。思考良久才恍然大悟: 表面上,华为方法论告诉我们要“尊重努力”,然而我觉得,把硬币反转到另一面,华为方法论同样告诉我们要“尊重时间”。
华为说自己要成为平台的时候,他们说的其实是:“各行各业都可以基于华为的底座实现他们的梦想。” 这件事情,华为用了三十年来证明。他们的证明还在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