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富人的育儿经,托关系,拼人脉,买铂金包

 Gioia_studio 2020-05-24

全世界的家长都差不多,除非你有个郑渊洁那样的老爸,可以单开一个副本自己打怪玩。

——遇言姐

《复联4》最令人伤心的莫过于寡姐挂了,美队老了(至于死得伟大,死得光荣的钢铁侠,我倒不是他的粉)。

尤其是寡姐的死太叫人意难平

无父无母, 经历曲折,好不容易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拥有了复联这样的家人,怎么就死在异星他乡的悬崖下了呢?

▲只有寡姐能唤醒失智的鹰眼,只有寡姐能点燃美队的内心,只有寡姐能应付铁人的调情,只有寡姐能抚慰班纳的痛苦

遇言姐是寡姐和美队的CP粉。然并卵,寡姐在美队的脸颊轻轻一吻,提醒他去追初恋情人的侄女。

这是神马操作?我的心碎一地。

▲电梯上躲避九头蛇的一吻

▲爱他你就说啊,我绝对站你哒

作为复联六元老之二,寡姐和美队的结局真是让遇言姐压抑死了。

本着在玻璃渣里找糖吃的精神,我翻出来12年前跟同事一起看过的,美队埃文斯和寡姐斯嘉丽搭档的电影《保姆日记》。

本来是想重温两人在异次元的美好结局,结果打开视频后,关于纽约上层阶级的育儿部分反而更吸引我

果然,自从当妈后,关注点就变了。

▲先发个福利,脑补一下美队和寡姐的CP。那时候的两人真是年轻稚嫩,男的阳光英俊,女的懵懂可爱,完全不像是漫威中气场全开的super hero

《保姆日记》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主修金融,副修人类学的21岁大学毕业生安妮,去曼哈顿找工作失利,阴差阳错给上东区的有钱家庭做起了保姆

《纽约时报》曾经刊登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撰写的上东区育儿观察。回看《保姆日记》时,遇言姐强烈感觉电影故事跟马丁的叙述高度吻合

那就是:

在灯塔国这个高唱男女平权最响亮的国家,精英阶层的性别分工方式却是惊人的陈腐,以及,中上产之家不遗余力的“鸡娃手段跟中国家庭惊人的相似。

▲东哥的兄弟论,又被称为薛定谔的兄弟论

在上东区的高档公寓中有不少这样的全职妈妈

她们大多30来岁毕业于知名大学。她们的丈夫大多从事对冲或是私募,日进斗金

她们既不外出工作,也不在家打扫烹饪,而是忙于社交竞争和学校录取

▲因为所有贵妇都很统一,下雨穿Burberry,天冷穿Moncler,脚上是MB、CL、JC

雇佣安妮的正是这样一个家庭。

女主人是装腔作势的社交精英加刻薄小气的家庭主妇。男主人是冷酷无情的投资专家加道貌岸然的好色之徒。

开工的第一天,女主人便立下了数条规矩,比如:

孩子要吃高蛋白含量的有机豆制品。

每周练习三次法语。

课外活动仅限于大都会美术馆、摩根图书馆、法国烹饪学会、纽约股票交易所。

不能坐地铁,因为细菌太多。

不能去西区,因为又脏又乱。

最重要的是,辅导孩子考入知名小学。

话说,美国小学报名截止到2月底出生的孩子

一次,跟公司合伙人闲聊时,我说甜豆生日在1月,刚好赶上报名读小学,节省了一年的托儿费

对方用一种奇怪的神情告诉我,大多妈妈们都抢在3月生孩子,以便娃占据发育的优势,无论体型还是智力都优于同学,赢在起跑线上

果然,穷人和富人的思维隔重山。甜豆就这样输在了子宫里。

▲在薇妮斯蒂·马丁的上东区观察报告中,她写道:就连做试管婴儿的诊所都会警告顾客,不要在秋季人工受孕,以免生下“不合时宜”的宝宝

接着说电影。

上东区贵妇们的社交话题跟北上广的老母亲们无有不同,每次聚会三句话不离录取率、托关系、递条子(美其名曰推荐信)。

为了孩子能通过目标小学的入学考试,如同《虎妈猫爸》里赵薇饰演的老母亲,安妮的雇主不惜让娃多读一年幼儿园。

然并卵,孩子还是没被录取

捉急的雇主为孩子找来熟知录取程序的“升学顾问”。

据说这工作的报酬是300-400美元/小时。

顾问问了保姆三个问题

有没有给孩子读《华尔街日报》?《财经时报》?伦敦文学杂志《格兰他》?

这一幕并非夸张。

英国在1964年拍摄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中,上层阶级的孩子7岁时已经在阅读《金融报》、《观察家》

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就读什么样的大学,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而底层家庭的孩子连大学是什么都不知,只希望能有份在超市码货的工作。

数年后,记录片中上层阶级的孩子如愿进入国会,成为律师。底层阶级的孩子仍然在为糊口奔波。

▲上东区的孩子从三岁起开始接受ERB幼儿园标准考试的补习,家长们通过相互介绍,帮孩子找到内线家教

上东区入学竞争严酷到何等程度呢?

薇妮斯蒂·马丁的报告中记述了详尽体验。

首先,你要有一套学区房

在纽约置业虽然不受购房指标的限制,但却有着其他的奇葩条件。

比如,高级共管公寓不是有钱就能下单的。

购房者要接受业主委员会的考察,这不仅涉及到购房者的硬性资产,还得看点“眼缘”。

购房申请上事无巨细地填写父母的学历、工作,甚至GPA,连祖父母念过的学校也要一一上报,正是名副其实的查三代

学区房之外,你还需要一个高大上的社交圈以便能跟曼哈顿最有权势的人——知名幼儿园校长,搭上关系

知名幼儿园校长认识知名小学校长,知名小学校长认识知名中学校长,知名中学校长则有路子把学生送进好大学,如同《绯闻女孩》开场的一幕。

环环相扣的育儿路让人紧张焦虑,因为你永远不能松懈,永远不能休息

算下来,私立精英幼儿园是孩子走进藤校的第一步。事实上,曼哈顿的“三一学校”录取率只有10%,跟康奈尔大学差不多。

申请文书更是如同大学的Personal Statement,家长要花上数天的时间措辞遣句,绞尽脑汁罗列孩子的专长兴趣, 以及他是哪一种类型的学习者。

再之后,便是生死一线的面试

盛装出席的妈妈们坐立难安,生怕出错。

“海选”失败的孩子母亲则忍不住在街上大哭,像极了北京的芸芸老母亲。

而若你的孩子得以进入一所知名小学,家长则可以尽情享受嫉妒的眼神。这代表你很有人脉,很有门路

与入学之难相比,35000美元/年的学费根本不算什么。

更何况以前文提到的三一学校为例,家长们的平均捐款额都有7万美元。

隐形花费比学费贵多了

▲前阵子高校招生丑闻中的被告之一,好莱坞演员路格林,在其代表作《欢乐满屋》里,就企图靠撒谎把双胞胎儿子送进一所精英幼儿园

孩子入学后,上东区的规矩是父母得替他们找到门当户对的玩伴

如同帝都的家长狂踩没有英文名的、看国产动画片的,上东区的家长之间也有一条自己的鄙视链。

《保姆日记》中,安妮的雇主通过针对特定阶级的服务公司为儿子寻找玩伴,而初来乍到,一无排场、二无人脉的薇妮斯蒂·马丁则没有这样幸运。

马丁的著作《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中,她提到一封封发出去的邀请函得不到回应,直到某大亨同意自家娃与马丁的孩子结伴,势力的家长们才纷纷向马丁家靠拢过来。

最后,马丁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咬牙购买了一只铂金包,以便自己和孩子可以挤进上东区的社交。

▲在上东区,孩子数量代表家里的经济情况。生5个孩子说明家里有楼,生6个孩子说明了家里有矿

这世界就像是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只得起立踮脚。

所以,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美国名校舞弊丑闻发酵后,有匿名作者发文《我靠塞钱把孩子送进了纽约一所精英幼儿园,但我不后悔》

他说:

游戏规则如此,身在这个社会,只能照规则玩。

遇言姐说,无论你是上东区的金融新贵,北上广的房东地主,还是陪孩子做奥数、做简报的普通家长,除却金字塔顶端的一小撮,底下纺锤形的群体无不在教育资源的争夺中倾其所有,奋力挣扎

除非你有个郑渊洁那样的老爸,可以单开一个副本自己打怪玩,否则,全世界的爸妈都差不多,中产阶级都一样的焦虑。

这就是身为家长的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