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凫,理想生活四千年·古蜀的梦想家

 千冰室 2020-05-24

'

当我们谈论鱼凫的时候,我们谈论的是历史,也是现在,更是未来。我们想要探究鱼凫文化的因子是如何浸润和塑造着今日温江,而其精神又是怎样代代相传、开创未来。

'

《天府文化》5月刊

特别报道

鱼凫

理想生活四千年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的不朽名篇《蜀道难》是吟咏蜀道的千古绝唱,把古蜀邈远的历史发端,导往蚕丛和鱼凫两代。不止李白,后世记载中也就常常将鱼凫视为古蜀的发端,“夫蜀自鱼凫开国”几乎是历史志书里标准化的表达。

李白提到的“茫然”二字很有代表性,可见在李白所生活的时代,人们对古蜀的历史以及蚕丛与鱼凫的传说就已经不明所以。

图: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再往前数百年,古史中有关鱼凫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扬雄《蜀王本纪》云 :“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也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从中可以看出,鱼凫是蚕丛、柏灌之后蜀地的第三代王朝,曾活动于或者说最后活动于湔山一带。

湔山在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晋人常璩在综合整理了其时流传的《蜀王本纪》或曰《蜀本纪》的多种本子等资料后写成的《华阳国志·蜀志》中也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

图: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华阳国志·序志》中有言:“司马相如、严君平、扬子云、阳城子玄、郑伯邑、尹彭城、谯常侍、任给事等,各集《传》《记》以作《本纪》,略举其隅。”可见早在西汉武帝时,司马相如辈便根据先秦时期有关历史传说对古蜀历史加以梳理研究,只是这些史料早已荡然无存。虽然常璩所言古蜀历史未必可信,但透过重重迷雾,结合今日考古成果,不难一窥古蜀先民们的生活。

鱼凫文化孕育于四川盆地,发展于成都平原,因此鱼凫文化发展成形的过程可视为古巴蜀文化的一个缩影。盆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对鱼凫文明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带来强烈影响:一方面,盆地四周有高山屏障,自成一个地理单元,古称“四塞之国”,使它的文化面貌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即古人所谓“人情物态,别是一方”。另一方面,由于盆地的地理位置正处于我国西部高原和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处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的交汇地带,这种东与西、南与北的交汇位置,又促成了古蜀先民很早以来就致力于突破群山封锁、拓展对外交流的奋斗,使得古蜀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但它又明显地具有向外开拓的开放性和对内充分凝聚的向心力。

鱼凫城遗址位于成都市温江区

图:金温江

在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由于环境的多样化和兼容性,山林竹木、瓜果药材、北粟南稻、桑蚕漆蜡等应有尽有。古蜀五祖的名称排列起来是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以谭继和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这个排列顺序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古蜀文明初生与初期发展时代经济生活的演进:

演进

1、蚕丛是采集野蚕为食的经济生活的代称。

2、柏灌,根据诸种记载,与水利有关。

3、鱼凫则是渔猎时代经济生活的代称,鱼凫人逐水而居而耕而渔,过着优游自在的田猎生活,大概生活太逍遥容易滋生仙化幻想,所以后称鱼凫“仙去”,“得仙道”。

4、杜宇魂化啼血杜鹃,唤醒农人春耕,故为巴蜀农祖,是初生农业文明时代经济生活的代称。

5、开明“上天成为镇守天门的开明兽”,其字义是从迷蒙中得到启明之意,是文明制度(兴宗庙、五色帝、醴酒、荆乐等)兴起时代经济生活的代称。

以上五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刚好展现了古蜀文明由蚕丛氏野蚕采集,鱼凫氏捕鱼田猎,农祖杜宇发明田野农业,开明氏治水开启新文明的发展演进序列,其中包含着古人对古蜀文明由采集、渔猎生活进入农业定居生活的历史记忆内核和历史信息传承的基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