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训

 鲁公青夫 2020-05-24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之外,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笔者认为,长辈对子女的所有教育、训诫,应该都归属家训范畴。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家训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最早可以追寻到西周时期,有人总结中国古代十大家训:一、《诫伯禽书》二《命子迁》三、《诫子书》四、颜氏家训》五、《诫皇属》六、《包拯家训》七、《诲学说》八、《袁氏世范》九、《朱子家训》十、《弟子规》《诫伯禽书》是周公旦告诫儿子伯禽的信件,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这些家训广为流传,很多脍炙人口,如诸葛亮《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有些则作为名句、警句,如颜之推《颜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欧阳修《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留给后主刘禅的遗诏中有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笔者曾熟读《朱子治家格言》,几乎能背诵全篇,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等,这些警言警句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每个家庭都有“家训”,每个家庭的“家训”各有不同形式,有的是书写文字的形式,包括遗嘱;但很大部分没有留下文字,而言传身教这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笔者家庭,也没留文字家训,但说起家训,得从我的爷爷说起。

爷爷生于光绪元年,也就是一八七五年,从小吃了很多苦,早年为了谋生,只身去了天津学徒。学徒的日子非常清苦,什么杂活都得干,后来来到青岛,自己开了门头做生意。万事开头难,做生意也不容易,出力的活也是自己干。爷爷身材高大,他曾说:“二百斤的大包,扛起来就走。”爷爷是有文化的,唐诗宋词、诗经论语,都很精通,他深知做生意人脉的重要性,更兼顾自己处事原则,为他的店铺起堂号“敦厚堂”,“敦厚”二字既是对待生意伙伴和顾客,更是自己的座右铭。从前做生意开店铺,都有堂号,出名的堂号有:“宏仁堂”、“瑞福祥”等。由于讲信用,待人真诚,爷爷的生意渐渐做大,在德国人占领青岛时期,曾与德国人做过生意,并被同行举荐为行业会长。

爷爷在世时,我的岁数太小,听父亲和大哥说,爷爷多次叮嘱,要诚信待人,多次非常感慨地说:“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这是为自己苦难人生发出的感叹。当年有人劝爷爷信仰基督,但爷爷笃信孔孟之道,给大哥起名“儒”。父亲也上过私塾,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四十年代末刚参加工作时,甚至不会用钢笔。受爷爷影响,父亲也熟读“诗经”“论语”等,在家里经常给我们讲一些诗经、论语里的段子、句子以及一些警句,这对我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

《朱子治家格言》里有这样一句: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长久拥有、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不能尊长爱幼、不能孝敬父母的人,很快就会消灭。刻薄与乖舛是不可能长久的,不会被社会认可,消亡是必然的。唯有爷爷认定的“敦厚”,才是家族兴旺的基石。爷爷的“敦厚”二字,就是我们的家训,“敦厚”二字含义深厚,真正做好并不容易,应该是真实性情的体现。但回顾这六七十年来,我们一家不正是沿着这条家训一路走来,无论在那动荡的岁月,还是在平静安逸时期,一家人平平安安,这不就是对“敦厚”最好的注释吗?!与老伴说起家训,她们家也有“家训”,岳父岳母曾一本正经的叮嘱老伴的姊妹们:“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老伴和姊妹们,都遵循这条家规,姊妹们和睦相处,真诚待人,羡煞了周边邻居,岳父岳母还把“老实人常常在”挂在嘴边,这些话,实际与“敦厚”有异曲同工之妙。

“家训”,实际就是长辈对子女的教育及训诫,很多家庭由于父辈忙于工作,或常年在外,典型的是军人,对子女的教育,义不容辞的落在了母亲身上。《三字经》里:“养不教,父之过。”只强调了父亲的责任,这对母亲来说是不正确的、不公平的。中国自古就传颂着很多母亲教育成功的范例,曾与老伴九江旅游,专程游览了中华贤母园。中华贤母园标志性建筑是一对母子眼神对视的主题雕塑,母亲和蔼慈祥,儿子手拿书卷,倾听母亲教诲,表达了母爱文化伟大的贤母形象。中华传统四大贤母中有三大贤母曾先后在九江生活、游历过,其中两大贤母陶母、岳母长期生活并最终归葬于此。孟母是孟子的母亲,孟子幼时家靠墓,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诗书。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环境影响最终孟子成为圣人。欧母欧阳修之母郑氏,四大贤母之一,欧阳修早丧父母郑氏督教甚严家贫无纸笔尝以荻画地教子,最终欧阳修成为一代文豪。陶母湛氏是东晋名将陶侃母亲,是陶渊明之曾祖的母亲,也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一同被尊称为四大贤母

但是,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失败的,看蒲松龄的《聊斋》有一篇“拆楼人”,故事内容大概是:“何县令一怒之下,杖毙了一个憨厚的卖油人,何县令后来官运亨通高升,在为自家盖楼上梁时,恍惚看见被杖毙的卖油人来到他家,不一会,家人来报,小妾生了一个儿子,何县令愀然曰楼工未成,拆楼人已至矣”这个“拆楼人”长大后,把家里的财产、房产全部败光后,只好去做佣工,有一点钱就打香油喝。这暗含因果报应,卖油人只因言语太“憨”,就被作为父母官的县令杖毙,如此草菅人命,必定遭到报应。虽说这是聊斋,但含有深刻道理,蒲松龄文中最后说:经常看到富贵人家好几座宅邸连成一片,主人死后,再经过这里早就成为了一片废墟。这一定是因为有败家子,也就是“拆楼人”降生到这个家里的缘故。这个故事也应了“富不过三代”这句话,蒲松龄的这段文,好像与“家训”没有关系,但实际还是因为何县令没有教育好这个儿子,最终成了“拆楼人”。

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儿子曾和我说,他的岳父郑重告诫他:“要吃亏,要吃苦;这才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这应该也是家训,这与爷爷“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是一脉相承的。能这样简明扼要、语重心长的指明晚辈前进方向,就像是一座灯塔。长辈大都教导晚辈要吃苦,但同时告诫除了吃苦,还要“吃亏”,不是对人生哲理大彻大悟的领会,是总结不出这样深刻话语的。有这样阅历渊博、深明事理的亲家翁,难怪他的女儿都那样出类拔萃,这也是在变相夸儿媳,儿媳豁达贤淑,善解人意,相夫教子,尊敬老人,给家庭带来无尽的欢乐,这都是好家庭长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才有的结果,并非一日之功。

可现在不少家长教育理念令人担忧,他(她)们不再教育孩子“孔融让梨”,而是告诉孩子,“谁打了你,你要打回来,不能吃亏。”看报道,海南一位妇女,因一元车费,与公交司机发生争执,猛扇正在驾驶公交车司机一掌,被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刑四年。这个妇女,包括重庆与司机发生冲突,导致公交车坠江的那个妇女一样,暴戾的脾气不是一天形成,长期的纵容,不知道还有敬畏二字。日积月累,骨子里满是强势,充满戾气,最终酿成惨剧,悔之晚矣!可怜牵连那么多无辜的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说来说去,子女能否成才,关键在于教育,而家庭教育是第一要素,我们还是把它与“家训”相关联。最尽人皆知的家训,大约莫过于岳母的“精忠报国”,伟大母亲的刺字,激励着岳飞保家卫国,优良的家训,甚至可以催生出民族英雄!

                                                2020.4.25于青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