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李隆基在737年“一日杀三子”的起因是什么?[玄宗]

 白衣钱子 2020-05-24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wěi)等大臣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闯入武则天居住的集仙殿,逼迫她退位。

次日,武则天任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正式禅位于李显,并恢复李唐国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神龙政变,也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发动政变的五位大臣事后全部被封为王,故而也称为五王政变)。

二度登基的唐中宗李显资质其实比较平庸,靠着张柬之等功臣和相王李旦、皇妹太平公主的帮助才取得了神龙政变的成功。当上皇帝后,中宗大封有功之臣,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五人都被封王,相王李旦被加封为安国相王,太平公主加封镇国太平公主,大小功臣各有封赏。众人因此难免居功自傲,气势熏天,这让中宗心自不安,倍感压力。

为了削弱这些功臣的势力,中宗李显需要找到可以与之相抗衡的力量,因此他身边最亲近之人韦皇后和武则天之侄武三思便迅速得到重用。为了拉拢武三思,中宗还把爱女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

安乐公主有唐朝最美公主之称,是中宗李显的掌上明珠,中宗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积极拉拢韦后和武三思结成联盟来对抗这些功臣。而安乐公主作为中宗和韦皇后最疼爱的亲生女儿,又是梁王武三思的儿媳,当李、韦、武三大势力都在她这儿集合的时候,很快便刺激到了她的野心。

由于有皇祖母武则天称帝的经历在前,权力欲望无限膨胀的安乐公主竟然向中宗提出了要当皇太女,以后要接父皇的班当大唐的女皇帝。而对爱女百依百顺的中宗竟然不置可否,这自然又刺激到了另一个人,那就是安乐公主同父异母的哥哥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中宗李显第三子,神龙二年(706年)被册立为皇太子,由于不是韦皇后亲生,跟武家更是没有关系,而父皇对他又缺少疼爱关心。现在妹妹安乐公主又提出要当皇太女,这不是明摆着要跟他夺这个太子的权。

为了捍卫自己的地位,李重俊不惜冒着被废杀的危险发动了政变。

神龙三年(707年),李重俊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等人发动兵变。诛杀了梁王武三思父子,后又意图杀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母女两,却在玄武门遭到及时赶来的左羽林军将军刘仁景的抵抗。政变最终失败了,李重俊逃亡途中被部下杀死。

景龙政变失败后,李隆基也受到牵连,被发配到璐州,在璐州他暗中集结才勇之士,结交了一批忠心的追随者,培植了自己的亲信势力。同时天性风流多情的李隆基在三年的发配生涯里也没闲着结实了山东当地的美人赵氏。赵姑娘出身乐工家庭,能歌善舞,风情万种,跟着父亲一路卖艺到璐州,本身对音律颇为喜好和研究的李隆基看到赵姑娘后简直是惊为天人,她的天籁之音和曼妙身材还有绝世容颜都让李隆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就这样,落魄的皇子李隆基在发配的生涯里第一次与一个平民女子产生了真爱。一年后很争气的赵姑娘就为李隆基生下了一个大胖儿子,这让李隆基更是喜上眉梢。远离了宫廷的尔虞我诈,血腥斗争,在璐州李隆基既有一班挚友,又有美人朝夕相伴,简直让他是乐不思蜀。

赵姑娘在李隆基即位后就被封为赵丽妃,她的生的儿子李瑛,被玄宗立为皇太子。很可惜的是,李瑛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武惠妃得到玄宗的专宠后,太子李瑛和他的两个兄弟遭到武惠妃的陷害,一天之内皆被玄宗赐自尽,制造了一起血腥的皇室家庭悲剧。

这事说来话长,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开元三年(715年)被立为皇太子。李瑛本与皇太子之位无缘,他毕竟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他能当上太子,有两个原因,一是玄宗的皇后王皇后一直无子,也就是说嫡子根本就不存在。

二是玄宗的庶长子李琮,小时候打猎时脸被野兽抓伤了,留下了很明显的疤痕,有损国家形象,并不适合当太子。既然嫡子没有,长子容貌又有缺陷,作为次子的李瑛自然顺理成章的就被立为太子。更何况开元年间赵丽妃正当得宠,李瑛以长以爱都可谓占尽优势。如果不出变故,李瑛接玄宗的班当上大唐天子只是时间问题。

可是变故还是发生了,因为玄宗一生当中又一个重要的女人武惠妃出现了。

武惠妃是恒安王武攸止之女,年幼时父亲病逝,按惯例被送入宫中抚养。唐玄宗即位后,武惠妃已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少女,引起了玄宗的注意。

武氏性情乖巧,善于逢迎,很快就博得唐玄宗的欢心,在宫中的地位也是直线上升,到最后竟然专宠于玄宗。而在璐州与玄宗同甘苦共患难的赵丽妃,随着年长色衰也渐渐被玄宗冷落了,如此这般,李瑛的太子之位岂不是受到了威胁?

毕竟武惠妃正值青春妙龄,得到玄宗专宠后,接连生下了四个儿子,但只有第四个儿子李瑁活了下来,其他三子皆早夭。这可把武惠妃吓得再也不敢自己带孩子,就把李瑁送到宁王那里去带,对外都谎称是人家的儿子。这样一来,玄宗虽然对赵丽妃的感情变淡了,但是李瑛的太子之位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开元十二年(724年)七月,武惠妃用尽各种手段终于迫使玄宗废掉王皇后。眼看自己就要当上皇后了,但因为当时满朝上下正处在一致反武的高潮下,武惠妃作为武三思的侄女,难免受到牵连。再加上太子李瑛不是惠妃所生,在满朝的反对声中,玄宗最终没有立武惠妃为皇后。

开元十三年(725年),武惠妃的儿子李瑁已经七岁,过了儿童危险期,从宁王那里被接回玄宗和武惠妃身边,封为寿王。皇后当不成,武惠妃又寄希望与自己的儿子能当上皇太子,加上开元十四年(726年)太子李瑛的生母赵丽妃去世了,种种不利因素下,李瑛的处境也变得越来越危险。

但是李瑛毕竟是玄宗早早就确立的储君,朝臣们大都心还是向着他的,李瑛虽然失去了母亲的庇护,但也总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十几年。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已经十七岁的寿王李瑁娶了出身于弘农杨氏的大美人杨玉环,也就是后来被玄宗宠上天的杨贵妃。眼看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如果再不争取一把,恐怕李瑁再也没机会当太子了,所以武惠妃显得非常着急。

关键时候,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让武惠妃一下子又燃起了希望。

首先,当时把持朝政的宰相李林甫悄悄让宦官带话,说要帮助寿王李瑁当上太子。其次,女儿咸宜公主嫁给了韦皇后女儿长宁公主的儿子杨洄,这个杨洄在朝中也算是个左右逢源有些头脸的人物。武惠妃有了这两个得力帮手的支持,信心自然倍增,她决定加紧策划,把李瑛从太子之位拉下来。

武惠妃不愧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很有些政治手腕,她一面在后宫给玄宗灌迷魂汤,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杨洄则利用他驸马爷的特殊身份,广派人手,暗中盯梢太子的一举一动,随时举报他的不法行为。三人配合的可谓是天衣无缝,只要机会一来,就迅速行动。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的十月,杨洄向武惠妃密报,说最近太子李瑛总和两个弟弟光王李琚和鄂王李瑶聚在一起,三人经常发表一些对圣上的不满言论。三位皇子为什么会对自己的父皇不满?

其实原因很简单了,他们的生母早年都深受玄宗的宠爱,但自从玄宗迷恋武惠妃后,他们三人的母亲又都失宠被冷落了。母亲相同的遭遇,让三位皇子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自然他们的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他们所发泄的不满情绪。

不过是不满意父皇对自己的母亲太过于薄情,这本来也算不得大事,但武惠妃却抓住这一次千载难得的机会,决定把事情扩大化。她在玄宗面前梨花带雨的哭诉道:太子和两位王爷结党,说是妾身夺走了他们母后的宠爱,他们聚在一起想要合谋害死臣妾母子啊,请陛下为我们母子两做主啊。

另外他们还对陛下说了好多了狠毒恶极的话,还请陛下明鉴。玄宗听了武惠妃这一番哭诉,果然是愤怒到了极点,太子对武惠妃不敬就算了,对自己的父皇居然也如此不满。中国古代的皇帝和太子,以为涉及到接班问题,关系一直都比较微妙。

历史上太子抢班夺权的例子可谓笔笔皆是,太子对父皇不满更是大不敬之事。可以说武惠妃的这一番对太子有针对性的指控,已经触及到了玄宗的神经,使得他心里也有了废太子的想法。

第二天早朝,玄宗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太子与两个兄弟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如此目无君上,应该废掉。这对于太子李瑛来说,绝对是他人生当中的又一大危机,而且这场危机来势汹汹,稍有不慎,不仅太子之位不保,甚至还有可能被废为庶人。

也是太子命不该绝,因为又有贵人来搭救了。

这一次,是宰相张九龄。开元年间德高望重,朝野颇有声望的宰相张九龄,是一个凡事都要争个是非曲直,刚直不阿忠心耿耿的名相。废太子这样有关国本的大事,张九龄绝不可能坐视不管。

他力劝玄宗到:“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承认,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资治通鉴》。

张九龄除了表达不宜随意废太子的意思,还举例了很多历史上因为听女人的话而改换太子引发祸害的事,将矛头直接对准了武惠妃。玄宗虽在正在气头上,但废太子毕竟是关乎国本,不是儿戏,他虽然对张九龄的说教言论不甚感冒,但也并没有当场贸然下旨废掉李瑛的太子之位。

玄宗对废太子之事犹豫不决,武惠妃却沉不住气了,走了一步臭棋,一下子让自己由主动变为被动。

她竟然私下里派人去找反对废太子的宰相张九龄。武惠妃的想法很简单:现在能否废太子的关键就是张九龄,只要疏通了他的关系,那事情就好办了。只要张九龄在这个问题上高抬贵手,自己绝对不会亏待他的。

于是武惠妃就派了个叫牛贵儿的心腹宦官去找张九龄,直言:“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如此赤裸裸的收买拉拢,武惠妃也实在太低估张九龄的政治操守了,张九龄不是李林甫,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作为一个原则性很强,刚直不阿的大唐名相,怎会轻易就被武惠妃收买,这不是在侮辱我吗?于是他直接把牛贵儿给骂走了。

第二天进宫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的回报给玄宗听了,此前还闷在鼓里的玄宗,这一下子算是明白了。原来此前武惠妃梨花带雨的一番哭诉都是装出来的,目的是离间玄宗和太子的父子关系,以达到玄宗废太子立寿王为储君的目的,这个女人的心机不简单啊。

而更让玄宗气恼的是,她居然想对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结,这已经触及到了玄宗的底线,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干政乱国的事情还忧然在耳,武惠妃这么做岂不是在效仿她们,一个心怀政治野心的女人其实是最可怕的。就这样因为武惠妃的一招失棋和张九龄的倾力保护,李瑛的太子之位总算是有惊无险的再一次保住了。

李瑛的太子之位虽然再一次保住了,但他在玄宗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边缘化了。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一直反对废太子的宰相张九龄,在奸臣的谗言诽谤下被罢相,远贬至荆州,彻底离开了长安城的政治舞台。失去了张九龄这个最大的保护伞,内外无援的太子李瑛情况就更加的不妙了。

张九龄前脚刚离开长安,玄宗后脚就召集群臣商议废太子之事,为什么事情会这么突然呢?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是不甘心失败的武惠妃再一次联合女婿杨洄在玄宗面前打小报告,说太子李瑛和两个弟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在一起图谋不轨,玄宗因为前事怒气未消,才怒而重提废太子事。

而据《新唐书》记载,则是说太子李瑛误入武惠妃设下的圈套。说在某一天夜里,武惠妃派人向太子和他的兄弟传旨说宫里有盗贼出没,请太子立即带人护驾,太子不明就里,又因为救父心切,于是就和弟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赶紧带着自己的卫队进攻去护驾。

武惠妃就此反诬太子谋反,这还了得,玄宗自己就是通过发动政变除掉韦后、太平公主的,对政变最敏感了,三个儿子要谋反,玄宗果断采取行动,将他们全部抓了起来。李瑛他们这才知道上了武惠妃的当。这个情节就跟《水浒传》传里武松误入白虎堂差不多,其实就是一个阴谋。

三王被抓的两个版本皆出自正史,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呢?

虽然目前主流的观点都以《新唐书》的说法为主,但武惠妃假传圣旨叫三王带兵进宫本身就是说不通的事情,三王都已经是成年人,武惠妃让他们带兵进宫,他们岂会那么轻易相信?这也太低估太子和他兄弟的智力了吧。再者假传圣旨本身就是死罪,太子被抓后一旦说出是武惠妃假传圣旨,即便武惠妃抵嘴否认,玄宗难道就信,这样做实际上风险太大了。

因此《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显然更有道理。三兄弟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又觉得父皇对自己不公,年轻气盛的又聚在一起乱发牢骚,结果被杨洄抓住把柄,给了他们致命一击,玄宗再一次动了废太子的念头。

此时张九龄已经被远贬至荆州,主持朝政的正是与武惠妃串通一气的宰相李林甫。李林甫支持废除太子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次机会,这一次李林甫是以退为进,对玄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做臣子的不宜过问,陛下您就按自己的意思来办吧。”

李林甫看似不做表态,实际上是支持玄宗废掉太子的。如此,玄宗便下定决定,按照皇室家规处置,派了一个宦官到太子的东宫宣旨,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

十五天之后,又将太子李瑛及二王赐死于长安城东的驿站里,一日连杀三子,玄宗之心何其狠毒,这是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起皇室冤案。

一向以仁德至诚著称的太子李瑛,战战栗栗做了二十多年储君,最终却还是逃脱不了宫廷的政治阴谋。天下人无不为三位皇子的冤死而感到惋惜。

自从害死了太子等人之后,武惠妃便害了疑心病,屡次看到他们的鬼魂,竟至一病不起,用尽了各种办法也没用,最后还是被自己吓死了,年龄38岁。

失去了母亲庇护的寿王李瑁,最后也没能如愿被立为皇太子,而值得一提的是,玄宗后来还强行夺走从寿王李瑁手中夺走了儿媳杨玉环,就是后来那位宠震天下的杨贵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