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众筹or保险,谁才是更好的慈善?

 新用户84259150 2020-05-24

虽然数据整体样本量不够大,但多少也可以一叶知秋

我的朋友圈里也经常会出现水滴筹、轻松筹这种捐款信息,再加上平时都会关注疾病发病数据,但看完之后还是有许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地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数据吧。

人群特征

1、通过上面数据发现,众筹者患病年龄40岁以下占了一半,10岁以下儿童占到了20%,我们平时以为重大疾病一定是七老八十才会得,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许多年轻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重大疾病都是老年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等到年龄大了再买就好。

首先这个观点只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一来这种想法没有具体数据做支撑,二来忽视了小概率≠不发生。

因为谁也不会算命,年轻的时候怕买保险被保险公司赚钱,老的时候想去赚保险公司的钱这种思维多少有些赌博性质。

2、患病后求助的人70%是有社保的,相比高额医疗费用,依然杯水车薪。

我有总结过一句话,就是:社保看病,商保救命

其实小病用社保完全是OK的,但是到了大病想要提高生存率就必须用好的治疗方案,其中好的药物,好的医疗器械,包括好的医疗资源这些都是仅仅有社保搞不定的。

买商业保险并非是为了看病报销,真正底层的目的是用来救命。

到了大病时只用社保内的药物和项目治疗,生存率可想而知,而且现实中也没有人会这样去选。

疾病分布


癌症或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占了大头(都在重疾险疾病列表种),意外因素也不可忽视。

还有个别先天性疾病和重疾之外的病种,这些就需要社保和商业医疗险分别解决了。

捐款情况


筹款缺口比较大,大多数人并没有筹到足够的治疗费用,捐款额度大多也以200元以下为主。

捐款来源也都是自己身边的人,所以,能不能筹得到还要看自己的人脉人品及身边人的经济水平。

不过话说回来,免费的都是最贵的,众筹其实也是用自己的人脉进行一次性变现 ,因为对别人只有索取没有贡献价值时,做为社会属性的个体已经没有经济意义了。

筹款及资产变卖情况


有42%的人没有变卖房产,平均年龄34岁,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不愿意卖房看病,这是基于人性的选择。

真正愿意砸锅卖铁卖房的大概只有平均年龄24岁年轻人的父母了。

重疾是突如其来的

筹款文章里最经常使用的句式:

平时身体很好、万万没想到,已经花了XXXX元,现在一天就要XXXX元的治疗费用,根本无力承担,上有老下有小,我的孩子还小。

所以重疾很可能是没有预兆突如其来的,如果没有提前规划,届时只会手足无措,同时想通过众筹平台达到筹款治病的目的,也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其实刚开始有众筹的时候大家还是很支持的,那时候筹款额度也比较高,但时间长了一直面对这种信息多少都会有些麻木。

再加上诸多网络众筹风波,大众对于轻松筹们也会持有怀疑态度,有时候回忆起自己曾经为陌生人的捐款,就会患得患失的想,怀疑众筹的真实性。

说到底,众筹看病,互助救济也只是保险的最原始形态

更深一步想,如果各类大病众筹、互助的终点是保险公司,为什么不直接买保险呢?本质上,保险也是一种“筹”,只是以更科学、更有效率的方式运作罢了。

毕竟,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慈善

人虽然会自私,但都有同情之心。

然而,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际关系亲疏远近变化的——离自己越远的人,能唤起的同情心也越弱。

就像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国家某地发生了一场地震,上百人伤亡,最多只会感概以下世事变化无常,生命脆弱,接着就会继续忙自己眼下的事了。

就像今天朋友圈出现的轻松筹,如果是不熟的人发的,有很大概率不会点开,继续忙自己的事情一样。

但人们又无时无刻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每个人的爱心只能波及极其有限的范围,那么就只能靠市场的力量。

我们给家庭配置保险,是因为我们趋利避害,需要用金融工具防范风险,拿掉担忧,保险公司愿意承保也是因为可以盈利。

本就是互利互惠,也就不存在亏与不亏,如果担心保险公司赚自己的钱就和出门下馆子,担心饭店赚自己钱一个道理了。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有一句名言:

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够吃上晚饭,可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商和面包师的仁慈。

有句话说的好:能用金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试着去考验人性

同样,能用保单解决的问题,众筹看病这种事还是算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