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冠中画了两只燕子,彩墨版卖了5405万,改成油画却卖了1.1亿?

 陈洪标写字说画 2020-05-24

吴冠中画了两只燕子,彩墨版卖了5405万,改成油画却卖了1.1亿?

▲吴冠中在写生。

一个画家对故乡的感情有多深?

那就看看艺术大师吴冠中。

他一生都以自己的故乡江南为题,用手中的笔记录着他对故乡的艺术印象。

从吴冠中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乡情不仅是他创作的题材,而且还是作品背后最重要的灵感之源。

▲吴冠中油画《周庄》,1997年作。

吴冠中为此曾说过这样的话,用来解释自己的创作为什么总是离不开江南。

江南情调之所以成为其绘画的主要源泉,是因为其中存在的诗情、画意。

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他不相信江南不适合画油画。

▲吴冠中油画《江南水乡》,1989年作。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吴冠中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后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期间,有一位前苏联的油画专家来中国指导美院学生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江南根本不适合画油画。

因为江南的风光不似欧洲阳光灿烂,在色彩上不鲜明反差小。

而且常年阴雨绵绵,建筑和植被色彩单调,天和地几乎是一个灰色。

▲吴冠中油画《忆故乡》,1996年作。

江南是自己的家乡,竟然不适合画油画。吴冠中心里不服。

他要用自己的创作推翻洋专家的观点。

对于洋专家所说的江南这些特点,确实如此,之前自己画中国水墨画,没有感觉。

涉及到画油画,确实是有些不适合,至少不利于油画语言来表现。

但是作为鱼米之乡的江南,那么美丽,难道真的就找不到适合表现的油画语言了吗?

▲吴冠中油画《白墙与白云》,2002年作。

吴冠中不相信。他一有机会就往家乡跑,从此开启了不断地去江南写生的创作模式。

他一次次从北京跑到江浙,通过一次次写生,始终在找一种突破中国水墨画创作的感觉:

到底什么是江南的意象?哪些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画的是江南?

在探索了二十多年后,一生创作的拐点出现了。

▲吴冠中油画《水巷》,1997年作。

一九八零年,吴冠中带学生到苏州写生,教务完成后,和他的研究生钟蜀珩到舟山群岛写生。

回到宁波,离开车还有富裕时间,他们便到附近观察,吴冠中被浜河几家民居吸引了,很激动了,拿出画纸就匆匆画速写。

在火车将要开的时候,才急匆匆跑着赶到车站。

这幅民居的速写就是《宁波水乡》。

▲吴冠中《宁波水乡》素描写生,1980年作。

吴冠中就是从这幅速写中,发现匆忙画下的线条很简洁。

他终于从中找到了表达江南的符号了。

第二年,吴冠中在《宁波水乡》素描写生的基础上,创作了更为简洁的水墨画《双燕》。

▲吴冠中《双燕》,1981年作。

与《宁波水乡》的素描原稿相比,构图被横向拉长、纵向压缩,画面省略掉河岸边洗衣的妇女们,只留下窄窄的河道、醒目的白墙、苍劲的古树,又在树的右上方寥寥几笔,填了一对燕子。

对此,吴冠中还不满意。

一直在不断酝酿,七年后,吴冠中终于把它画出了自己满意的彩墨版。

在具象与抽象、意境与意味的默契之间,吴冠中寻求到了一个重要平衡点。

▲吴冠中彩墨《双燕》,1988年作。

与七年前的《双燕》相比,围墙的变短了点,变高了点,左侧的房顶也突出了一些。

树也有了绿色,并把两只燕子的位置从原来树的右上方,移到了左前方。

▲吴冠中彩墨《双燕》,1988年作(局部)。

又过六年,油画版的《双燕》终于诞生了。

与六年前的《双燕》相比,围墙又变回一九八一年的样子了,变长了点,变矮了点。

院子前的那株往右倾斜的老树,变直了,也更挺拔了,树上的枝叶倒是没有那么多了。

▲吴冠中油画《双燕》,1994年作。

左侧的房顶的两侧没那么翘了,也矮下去了一些。

两只燕子的位置从树的左前方,又移回到了原来的右上方。

▲吴冠中油画《双燕》,1994年作(局部)。

这幅油画《双燕》的出现,吴冠中牵挂二三十年的油画江南,才终于真正被找到了。

他从江南的民居建筑中,提取了黑、白、灰的色彩特点,并把建筑的造型提炼成点、线、面。

现实中的白墙黑瓦,到了画面上都转化成了横向的长线及白块,以及纵向的短黑块,就像是几何形的组合,不过之间形成强烈的对照关系很有艺术性。

▲吴冠中水墨画《江南水乡》。

没有色彩,没有光和影,吴冠中就用银灰色作为主调,银灰色不仅能让视觉感到很饱满,而且还有一种优雅的高贵感。

同时,他用一种抽象概括的语言,找到了结构性、形式性的表达,而后把这个基本意象稳定下来。

并以此创造了一个固定的视觉概念,出现在所有画江南的画中,形成了独特的“吴式江南”。

▲吴冠中油画《秋瑾故居》,2002年作。

所以说,江南一直在那里,而吴冠中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去慢慢熟悉它,并发现了它,最关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把它呈现给了大家。

也正因为此,《双燕》成为了吴冠中一生创作中的一大转折点。同时,也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后来吴冠中画江南,画面上也就剩下几条横线与几个黑点。

比如他在一九九六年,画的《忆江南》,都属《双燕》的嫡系。

▲吴冠中《忆江南》,1996年作。

在北京保利国际的“现当代艺术夜场”上,吴冠中两幅同题的画作《双燕》相聚一堂,拍出1.6675亿元的天价,成为拍卖市场的佳话。

其中1988年以彩墨创作的《双燕》拍出了5405万元,而1994年以油画创作的《双燕》却拍出了1.127亿元。

为什么相差这么多?

专家认为,油画版《双燕》,它不仅打破了江南不适合画油画的观点,而且也无疑成为一个珍贵的样本。

与彩墨版《双燕》一起,共同见证了吴冠中在东西方不同语言、不同趣味之间的“各取所需”与“坚守自我”。

另外,以《双燕》为题的作品是吴冠中的最爱,他曾多次提到,自己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他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油画版的《双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