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智能(AI)的前世今生及未来之AI的昨天

 天承办公室 2020-05-25

人工智能(AI)的前世今生及未来之AI的昨天

谷歌的AlphaGo程序战胜职业围棋选手的余热还未退去,渴望着AI时代到来的人们又陷入了工作即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恐慌中...而对于人工智能你又了解多少了呢,我想大多数朋友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一定包含机器人的各种画面...

人工智能(AI)的前世今生及未来之AI的昨天

下面我会分3个篇章来简单的谈一下人工智能的昨天、今天、明天。

人工智能(AI)的前世今生及未来之AI的昨天

小品?你可拉倒吧!不是本山的小品,严肃严肃,咱们讨论的是个严肃的科学话题。

在开始大谈AI的昨天前,先给朋友们简单过下概念。

何为AI?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人工智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人工”和“智能”。“人工”比较好理解,争议性也不大?

那是以前,现在人工智能被玩坏了,你有没有听说过:“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显然这句话中的人工当成了名词来用,实际上人工智能的人工(Artificial)是形容词,本意是像人那样的,所以人工智能通俗解释就是像人那样思考行动的智能。

学术范儿的讲解: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

人工智能的昨天(扒一扒人工智能的前世)

“人工智能”术语的诞生

是由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1956年的达特矛斯会议上提出的,虽然“人工智能”的概念已经在约翰·麦卡锡的头脑中发酵了多年,只不过在那之前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词来描述这一概念。自此“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便牢牢地戴在了麦卡锡的头上。

人工智能(AI)的前世今生及未来之AI的昨天

↑ 2006年达特茅斯会议当事人重聚,左起:摩尔、麦卡锡、明斯基、塞弗里奇、所罗门诺夫

到此朋友们就该发现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跨时大半个世纪了,因此它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很多人却是在去年(2016)才接触到这个概念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AI的两次寒冬

一、第一次寒冬:豪言壮语付东流

达特茅斯会议之后的十多年,AI 研究不断取得进展,鼓励前沿探索研究的经费源源不断,有人把这段时间称为 AI 的黄金十年。

在人工智能历史的第一个10年,对人工智能的乐观预测无处不在。1956年,西蒙和纽厄尔曾预言“十年之内,数字计算机将成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然而10年过去,人工智能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当时的预测。 1965年,西蒙再次乐观预言“二十年内,机器将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 到 1967 年,明斯基更大胆判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创造人工智能难题将会从根本上被解决。” 这就是所谓的“一代人解决 AI 问题”豪言壮志。

对人工智能的乐观情绪一直持续到1973年。1973 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莱特希尔报告》(Lighthill Report)推出。报告结论十分严厉——“AI 领域的任何一部分都没能产出人们当初承诺的有主要影响力进步”。 此报告一出,英国政府停止了除三所大学之外的全部 AI 相关研究的资助。曾经火热的AI从云端跌到谷底,经历第一次 “人工智能寒冬”(AI Winter)。之后十来年,AI 几乎淡出人们视野。

二、第二次寒冬:复兴与再度冷却

AI 的第二次高潮,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领力量是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实际上是一套能够从专门的知识库系统中,通过推理找到一定规律的程序软件,像专家那样解决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简单说,专家系统等于知识库加上推理机。

人工智能(AI)的前世今生及未来之AI的昨天

这一次 AI 复兴,与斯坦福大学教授爱德华·费根鲍姆(Edward Feigenbaum) 有很大关系。由于对 AI的贡献,他获得了1994年的图灵奖。

早在 1965 年,他和诺贝尔奖得主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等人合作,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家系统程序 DENDRAL,让很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纷纷开发自己的专家系统,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高潮。

1980 年,卡内基梅隆大学为 DEC(数字设备公司)设计了名为XCON的专家系统。到 1985 年,企业投入超过 10 亿美元,催生出一批 IT 新公司。

各国政府也努力赶上这波AI潮流,纷纷推出政府主导的宏伟AI新计划。日本号称投资 8.5 亿美元的五代机计划、英国耗资 3.5 亿英镑的阿尔维(Alvey)计划,相继在80年代推出。而美国的 DARPA (国防先进研究计划署,即以前的 ARPA 改称)对 AI 的投资,1988 年已增加到 1984 年的三倍。

AI的第二次热潮,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降温,到上世纪 90 年代基本完全冷却,标志事件是各国政府基本停止对 AI 的经费支持。AI 的再一次跌落,AI 第二次低潮,是由于关注点和投资迅速转向了个人电脑和后来的互联网产业。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由于个人电脑的普及,才加速了互联网的发展,进而催生了大数据,云计算的兴起。这些又是燃爆人工智能的新的导火索…….

人工智能(AI)的前世今生及未来之AI的昨天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