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嗣同被砍头,身为湖广总督的老爸为何无动于衷不求情?

 历史差役 2020-05-25

谭嗣同的老爸是谭继洵,这老先生最大的性格特征是保守且谨慎胆小。谭嗣同在1898年9月25日被捕,三天后被斩首与菜市口。谭继洵老先生被牵连(革职)因受惊过度,外加伤心郁闷也与同一年去世了。

老谭是湖南浏阳人,咸丰年间中进士,之后一路缓慢上升,到1889年升至湖北巡抚,五年后又兼任湖广总督。老谭算得上是晚清的封疆大吏,但绝不是大咖级别的。他有一个大咖朋友兼同事叫张之洞,张之洞也曾任职与湖广总督。

为什么说老谭保守且胆小呢?在跟张之洞搭档期间,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很支持新政的。张之洞每每有新的想法时,要向朝廷奏报,这时候张之洞会找到老谭,让老谭也签一个名字好增大影响力。

但每到这个时候,老谭总会打马虎眼。模拟场景如下效果:

张:老谭过来签个字。

谭:你说啥,大点声俺听不见。

张:过来签个字,我上报朝廷。

谭:你说啥,俺还是听不见。

张:没事了,你忙吧。

谭;好,俺刚好有点事。

张之洞拉上老谭,无非想要的就是一个“臣附议”的效果。即便真出事了,有张之洞顶着呢,与他关系不会太大。

老谭就真的就那么胆小吗?其实也不尽然。因为老谭要是按照思想属性来划分的话,属于彻头彻尾的顽固派。搞什么新政,祖宗之法不可变。家里老大谭嗣同一直搞新政就够让他心烦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老谭不附议议也是可以理解的。

即便老谭看不惯新政,再胆子小,但这也不是他不救儿子的理由!作为父母,哪有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女去送死,而自己无动于衷的?如果当时能“子债父偿”的话,我相信老谭会毫不犹豫地抹脖子,根本用不着去菜市那么麻烦。

问题是这根本不是抹脖子的事,老谭不救儿,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时间紧任务重

9月25日谭嗣同、杨锐等六人被抓,28日就被处决时间太紧任务太重。求情、找人办事是需要时间的,这三天时间够干嘛?慈禧就害怕夜长梦多,速战速决了事。

其次,老谭心有余而力不足

上文刚说,老谭虽最后升至湖广总督,但绝比不上如李鸿章、张之洞等大咖的地位。往上数有一个“杨锐”我故意加黑了的俩字,他也是六君子之一。这伙计很厉害,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变法时已是“军机四卿”(其他三位是谭嗣同,林旭,刘光弟)。

杨锐不仅光绪皇帝器重,他与大咖张之洞的关系绝对是一级棒。他和张之洞的关系很复杂(不要多想),像幕僚更像干儿子,属于张之洞智囊团的核心成员。

张之洞为了救杨锐那是用尽浑身解数,计划联合一众大臣来保杨锐的命,拼尽全力最后还是和大侄子(谭嗣同)一起上路了。老谭的能量怎能比得上张之洞?只能乖乖在家闭门思过!事实上不救,老谭就被革职了(自身都难保根本没有能力救谭嗣同)。

其三,谭嗣同一心赴死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能跑路但没有跑,还跟梁启超说了这样一段荡气回肠的话。可见,谭嗣同心已决!

在狱中谭嗣同还写了一首诗,全文如下: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最后两句我们耳熟能详,前两句也是大有玄机,必须解释一下。“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加黑的张俭杜根其实是两个人名。

这两个人都是汉朝时期的人物,简单说张俭后来被朝廷通缉,他去投靠亲友,亲友都热情的招待了他;杜根的经历和谭嗣同很相似,在汉朝有一个邓太后同样一直干政,杜根看着不顺眼就上奏让邓太后退居二线还政与皇帝(汉安帝)。

邓太后太霸道,命人要乱棍打死杜根,好在杜根命大(行刑人手下留情,佩服老杜是一条汉子)捡回一条命。杜根后来隐姓埋名十五年终又得到重用。

这两句话的话意思就是:

希望逃亡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他人的保护,更期盼他们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综上所述,谭继洵不是不救谭嗣同,是没时间更没那个能力。谭嗣同死后不久,被革职在家的老谭也1898年去世了。眼睁睁的看着儿子被斩首而无能为力,老谭是真不容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