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元明清(1128~1855年)

 文化龙乡 2020-05-25

  金、元、明、清(11281855年)700多年,黄河夺淮入海。自金至明代前期,黄河出山后的河道呈多股分流。

  在这决徙散流中,洪水淹没农田,冲毁平原上的城镇、村落。这一时期冲毁城镇有:郓城(1166年)、胙城(1186年)、杞县(1241年)、河阴(1356年)、仪封(1389年)、项城(1428年)、原武(1452年)、荥泽(1479年)等8个。

  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随着河道堤防的逐步完善,因水患迁城的城址出现自西北向东南发展的趋势。先后被洪水冲毁而迁移的城镇有:商丘(1505)、城武、单县(1519年)、丰县(1526年)、虞城(1530年)、夏邑(1537年)、宿迁(1576年)、萧县(1577年)、砀山(1598年)、荥阳(1696年)、清河(1761年)、沛城(1781年)等12个。这一时期总共冲毁迁城的有20个。还有许多城镇虽未搬迁,但北宋的旧城今已压埋在黄土之下,成为地下城,如今开封城经黄河4次淹没,旧城已埋在4.5米深的地下。

  北宋以后黄河南泛,造成的自然灾害,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

  一、金代河患

  金代黄河“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这一时期自11281234年的106年中,有20年决溢(五年多一次)。

  这一时期,黄河一度成为宋金、宋蒙的军事分界线,有4为决口,其灾情颇为惨烈。

  1.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金兵南侵,十一月南宋东京留守杜充决开黄河堤御敌,黄河从此南泛入淮。为黄河第4次大改道。

  决口处大致在卫州(治今汲县)和滑州(治今滑县东)之间。决水东流至梁山泊之南分为两支:南支入泗,北支入梁山泊(又名大野陂)而后入海。南支为主流,大致沿菏水故道入泗,泛水经“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经鄄城、巨野、嘉祥一带汇入泗水,再由泗水淮”。

  2.金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河决李固渡,流经曹、单二州,较旧道偏南。次年勘视,新道过水6分,旧河过水4分。此后两河并行。

  3.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秋河决卫州、延津及南支上的京东埽三处,决水漫衍至归德府(治今商丘县南),河水更南,南支是主流。

  4.金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河决阳武故道,灌封丘而东”。

  二、元代黄河决徙

  元代黄河下游仍迁徙不定,决溢更加频繁,自至元五年(1268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99年中,史料中大水决溢年份达58年,也有一年决口十几处甚至几十处的,其中较大的决徙有:

  1.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六月,蒙兵决黄河寸金淀(黄河北岸延津境积水淀),灌开封宋兵,导致黄河又一次向南改道,河水南流至杞县三岔口分为三股,主流由涡河经亳州至海口入淮。三股分流约60余年。

  2.大德元年(1297年)三月,黄河南决太康、扶沟、鹿邑,东决开封、陈留、杞、襄邑,下及归德、徐州、邳州和宿迁、睢宁二县。河道主流北徙。七月又决杞县蒲口,主流北移,北支成为主流,黄河由归德、徐州泗、入淮,以至由济宁、鱼台等地运河、入淮河。之后黄河连年决泛,如大德二年决蒲口等96处。直至明洪武后期(约1397年),河道又改向南趋颍、涡。近百年间,黄河水灾泛滥无宁岁,主要在北支,泛滥区在今豫东南、皖北、鲁西南。

  3.大德九年(1305年)夏河决,洪水逼近开封,地方官打开祥符县董盆口,分水东流巴河。主流遂由巴河东流。巴河又名白河。河道自阳武、封丘,经开封城东、陈留东北、兰阳(今兰考境)城南、仪封(今兰考东北30里)城南、杞县、睢州城、宁陵城北,更东即归德、徐州黄河的旧道。

  4.13431349年黄河连年决口,洪水北侵安山入会通河夺大清河入渤海。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治水,挽河回复故道,自彭城入泗入淮。黄河流路自封丘西南,东经长垣南30里,东明(今东明集)南30里,转东南经曹县西之白茅、黄陵冈、商丘北30里再东经单县南,稍东南经夏邑北,再东经砀山南之韩家道口(砀山南约40里),再东经萧县北,徐州城北,下至邳州循泗入淮。

  5.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黄河又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水流大清河。此后决溢,主流南趋。

  三、明代河患

  明代自13681643年的276年中,大水决溢的年份有124年,达45%。其中有9次较大。

  1.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河决原武黑洋山(在县北20里),主流东经开封城北五里,东南流由陈州颍水,经项城、太和、颍州(今阜阳)东南至寿州正阳镇汇于淮,时称大黄河。向东北一支由旧曹州、郓城两河口,漫东平之安山、会通河,称小黄河。

  2.正统元年至十年(14361445年)黄河连续10年决溢,决口主要在开

  封上下。

  3.正统十三年(1448年)七月河决新乡八柳树。由故道东经延津、封丘,漫流山东曹州、濮州、范县,东抵阳谷县运河,更从张秋南之沙湾决大洪口而东入海。主流北迁。另有荥泽孙家渡决口南漫至颍、涡水入淮,淹田数十万顷。

  黄河北流冲毁漕运,自景泰三年至六年(14521455年)先后三次堵沙湾决口,随堵随决。自14481458年连年决泛。

  4.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庚申“河决开封黄沙岗、苏村野场至洛里堤之莲池、高门、冈王马头、红船湾六处。又决埽头五处入沁河。所经郡县多被害而注汴梁尤甚”。决水分三四支,南、东、北分流。

  5.正德二年至五年(15071510年)、八年至十四年(15131519年)两次连年决泛。

  正德二年(1507年)“黄河徙入泡河,大水坏民禾稼居舍”。三年“河又北徙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桥”。四年六月又“北徙一百二十里至沛县飞云桥俱入运河”。五年“九月河自仪封北徙,冲黄陵冈,入贾鲁河,横流抵丰沛”。

  正德八年(1513年)至十四年(1519年)黄河决黄陵冈,水淹曹、单、城武等县(详见附表1)。

  6.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河南、山东特大洪水,山西亦大水,其中伊、洛、汝、颍河为甚。“豫北夏淫雨至七月不止,暴雨如注,河大决溢,民大饥,死无算”。原阳“河决朱家庄,水至护城堤”。阳武“六月河溢,平地深丈余”。延津“六月暴雨如注,大水如河汉”。“豫西夏秋大水,伊、洛、汝、颍并溢,平地水深丈余,淹没田庐,畜死者无算”。洛阳“六月大雨,伊、洛涨溢入城,水深丈余,漂没公廨民舍殆尽,畜死者甚重”。偃师“夏六月大霖雨,伊、洛涨入城内,水深丈余,漂没民舍、公廨殆尽,畜死者无数”。巩县“六月霖雨连旬,山水会聚,河洛泛涨,民居、官舍、公廨、官厅尽行冲空,荡然

  无存,漂没畜不可胜数”。

  7.隆庆三年至万历五年(15691577年)黄河9年连续决泛,自归德至徐邳两州。运道淤浅,漕舟阻塞。归德府、淮安道南北千里漂没。

  综上所述,明代自13911495年,黄河的决溢地点多在开封以上。自北岸筑太行堤以后,14961566年决溢地点下移兰阳、考城、曹县一带。

  8.崇祯五年(1632年)山西、河南连降大雨,“秋壬寅陕州淫雨四十日,霉雨两昼夜,民房倾坏大半,黄河涨溢至上河头街,河神庙没”。六月河决盂津口.横浸数百里。

  9.明末还有一次较大的为决口,即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开封,久攻不克,官军扒开开封城北朱家寨河堤,欲水淹起义军,起义军决上游三十里之马家口,两股合流入城,溺死居民数十万,又说“死于饿者十之九”。

  四、清代前期的黄河决徙(16441855年)

  清初黄河归复晚明故道,顺治初年在开封、考城、兰阳、封丘、祥符等处决口,洪水多冲入运河。

  康熙元年至十六年(16621677年)黄河下游几乎年年决溢,决口上起河南,下迄淮扬。其中康熙元年和十五年灾情为重:康熙元年五月“河决曹县石香炉、武陟大村、睢宁孟家湾。六月决开封黄练集,灌祥符、中牟、阳武、杞、通许、尉氏、扶沟七县。七月,再决归仁堤”。

  十五年(1676年)夏久雨,黄河倒灌洪泽湖,高家堰大堤决口34处,淮水冲入淮阳运河,运河堤决口,大口两处宽300余丈。里下河7州县被淹,黄河又决口数十处,漕运阻塞。

  雍正、乾隆两朝73年,黄河决溢26年。黄河下游各省均发生程度不同的决溢。其中河南决溢的年份占三分之一左右,上自武陟,下至考城各县均有决口;江南决溢的年份为三分之二上下,自砀山至阜宁各县均有决口,尤以铜山、睢宁两地决溢的次数最多。其间较大的决溢有4次:一是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黄河于中牟县十里店、娄家庄决口,洪水南贾鲁河,“祥符、尉氏、扶沟、通许等县村庄田禾,淹没甚多”;七月黄河北岸又决武陟梁家营、二铺营土堤及詹家店、马营月堤;九月,再决郑州来童寨民堤,冲中牟县杨桥官堤。

  二是乾隆七年(1742年)河决丰县石林、黄村,夺溜东趋,又决沛县缕堤。河南东部大水,西部、南部水,贾鲁、颍水决溢,山东、江苏淫雨,造成大面积洪涝,重者平地行舟,禾庐殆尽。

  三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七月,黄、沁河同时并涨,河南武陟、荥泽、阳武、祥符、兰阳南北两岸共决口15处。其中中牟杨桥决口达数百丈,大溜直趋贾鲁河,由涡河于淮,河南开封、陈州、商丘及安徽之颍、泗等州被淹。

  四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月,决睢宁魏家庄,大溜注入洪泽湖:七月决仪封,漫口20余处,北岸水势全由青龙冈夺溜北注,水南阳、昭阳、微山等湖,余波大清河。

  嘉庆至道光两代计55年,黄河决溢24年,前期决口多在睢州以下,后期决溢地点逐渐上移。其间对河道影响大、灾害重的有二次大决泛:(一)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七八月间陕西“大雨连绵,昼夜不息,四十余日,黄、渭、泾、洛各河同时涨发,渭河冲崩二百余村”。下游于七月“决祥符、陈留、中牟、兰阳、仪封,由涡入淮”。八月“决武陟北岸马营坝。大溜穿张秋大清河,一股入卫河,正河筑坝断流”。(二)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流域大水,六月黄沁并涨,决中牟下汛,下分3支由沙、涡等河入淮,淹皖北、豫东28州县。七月黄河中游发生特大洪峰:“七月十三日(农历)陕县万锦滩报长水七尺五寸。至十五日寅刻复长水一丈三尺三寸,计一日十时之间,长水二丈八寸之多,浪若排山,历考成案,未有长水如此猛骤者。”洪水过后,中牟决口刷至300余丈,河南中牟、尉氏、祥符、通许、陈留、淮宁、扶沟、西华、太康、杞县、鹿邑,安徽太和、阜阳、颍上、凤台、霍邱、亳州等地普遍遭受洪水泛滥之灾。今实地调查后推算,在三门峡当年洪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是近千年以来最大的洪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