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众剧院】新编曲剧《渑池会》全剧 (补发)

 西村永安 2020-05-25

····················································

【大众剧院】新编曲剧《渑池会》全剧 (附戏曲知识)

探寻眼神的奥秘

    

 古今中外文人、学者、画家、雕塑家、小说家、艺术家或用文字揭示人的心灵,或用色彩描绘人的风貌,或用雕刀镌刻人的神态,或用表演传递人的情感,无不对眼神的特殊价值倾注着极大的热情——致力探寻眼神的无穷奥秘。

 一、眼神的功能及重要性

 眼是五官中的一个部位,是实体、是具象,其本质是视觉;而神是空灵、是抽象、是表象,其本质是感觉,是指眼的形态、情态的总和。神是通过眼感应事物、传导光源、放射信息量。也就是说,眼力是人了解外部世界的功能,而眼神却是人精神世界的反映。

 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论述感知时认为:动物的眼睛和人的眼睛,原始人类的眼睛和发达的人类的眼睛都是有区别的。在动物的眼睛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只不过是暗示它是可以采取行动或应该逃避的信号,而人的眼睛却能在把握到事物的形式、结构和整体的同时见出其中蕴含的人生和社会含义。这是从物种的生理现象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阐明了人的眼睛的特殊功能。至于眼睛的社会含义,早被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观察到: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孟子·离娄上》)。这是以道德标准来衡量眼睛所隐含的善与恶。无独有偶,16世纪荷兰人文主义者埃拉斯姆斯·冯·鹿特丹出版了一本题为《关于男孩的道德教育》的书,到18世纪为止前后再版130次,几乎被译成欧洲所有的语言。他发现眼神能表达一个人的性格,于是他对眼睛进行了带有道德色彩的评价。书中写道:睁得溜圆的眼睛是愚蠢的表示,呆视是懒散的表示,过于锐利的目光倾向于发怒,过于活泼而又富于表情的眼神是一种不知羞耻的表示,倘若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安详的神情,一种令人尊敬的友好的神情,那是最好的了。

 人的眼睛的活动体现在感觉、知觉、回忆、想象和思维的各阶段上,并以其敏感度和强度构成贯穿整个认知过程的性格的情感特征。无论是古人或今人当赞美一个人的美貌时,往往把视点集中在眼睛上。三国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子建的《洛神赋》有明眸善睐,靥辅承权。他不仅赞美宓妃那双明洁亮丽的眼睛,而且更被那眸子里绽放的光彩所心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绝代佳人杨贵妃顾盼神飞,媚态夺人的名句。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情含意蕴尽在似是而非的双目中,不是更显得楚楚动人了吗?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就有不同的人的眼睛发出不同的情感信号。所以,眼睛既是流动的,又是微妙的。它的流动在于它是发之于内在的生命力;它的微妙基于人的情感的复杂性。

 东晋时期的顾恺之,画过《女史箴图》、《洛阳赋图》等名画,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画人物的宗师。他说四体妍媸,本无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世说新语·巧艺》)。阿睹,在这里指的就是眼睛。这是绘画实践的经验之谈,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语中的画龙点睛出自南北朝时期的画家张僧繇,他擅长画龙,在金陵安乐寺的壁间画了四条龙,一点上眼睛,龙便破壁飞去了。这可能把故事神秘化了,但透过玄妙的气氛。我们可以在艺术上悟出重要的道理:画龙必点睛,只有点睛,龙才能活起来。因为点睛是关键之笔,艺术高手正是在点睛之时最能显出其超人的绝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芬奇在审查视觉与听觉对造型艺术欣赏时各自的重要性时,他曾作出过如下的判断:被称为灵魂之窗的眼睛,乃是心灵的要道,心灵依靠它才得以最广泛、最宏伟地考察大自然的无穷作品。耳朵则居次位,它依靠收听肉眼目击的事物才获得自己的身价(达·芬奇著《论绘画》)。他的传世杰作《蒙娜丽莎》,画中人神秘的微笑,主要是从流盼的目光中见出,传达了人物内心某种微妙而不可言传的喜悦。这正是《蒙娜丽莎》永恒魅力之所在。法国的大雕塑家罗丹雕塑的人物像《思想者》,一个强壮的男子赤身裸体地坐在那里,高高隆起的双眉紧蹙着,那大而有力的右手托着下颌,隆起的强健肌肉使人感受到无尽的肉体力量,而深邃的双目透露出沉思中灵魂燃烧的强光。这种凝固的眼神唤起一种强烈的深沉感,怎不让人由此去追思人世沧桑,宦海沉浮,离别愁绪,生命历程。当我们看到杰出的俄罗斯画家列宾的油画《伊凡雷帝杀子》,不能不被雷帝的性格残暴、神志多疑,狂怒激愤下亲手刺伤儿子的情景所骇然。正处于濒临死亡瞬间的儿子,那微弱的眼神与幡然悔悟、追悔莫及的伊凡雷帝惊恐万状的目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人们透过两种眼神,不但目睹着一幕历史悲剧,而且更能感受到怀抱奄奄一息的儿子、全身龟缩一团的伊凡雷帝,痛哭、恐惧、悔恨、绝望、复杂的矛盾心态及惊慌不安的神色。

 法国作家大仲马借自己创作的小说《基度山伯爵》中的人物之口说出了他对绘画艺术的真知灼见不仅要画出眼睛,更重要的是画出眼神。因为眼神的表现,是人们行为的内在依据,是以行为的现实和行为的动机与方式为内容的反映。画家、雕塑家以点睛之笔创造的艺术品,诉诸于人们的是直观的视觉形象。而文学家通过对人物心灵的窗户的开启和描述亦有同样的传神功效。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生动地描写了安娜因对离婚的绝望,特别是对偓伦斯基不辞而别的怨恨而要服鸦片烟自杀时的一双眼睛。她睁着眼睛躺在床上,借着一只烛泪将尽的蜡烛的光辉凝视着天花板下的雕花檐板,凝视着投在上面的帏幔的阴影,她历历在目的想象着当她不复存在,当她对他不过是一场梦的时侯,他会有些什么感触。安娜的眼睛,让人们深深感受到此时此刻的她,经受着痛苦的层层阴影——恐怖、茫然、怨恨。著名长篇小说《简爱》中有一句很深刻的话:灵魂在眼睛中有一个解释者——时常是无意的,但却是忠实的解释者。

 我国革命文学先驱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有一段名言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所以他要求创作能以一目尽传精神(《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通过眼睛来传精神不仅是文学创作应遵循的规律,而且也是舞台表演艺术着力追求并达到的艺术境界。

(连载)


- end-

【版权声明】视频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我们,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