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2018年的新基建无疑是一个新词,但时至今日,相信很多人心中面对这个词语时,最先冒出的想法应该是:幸亏还有新基建。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地球村的所有村民都被迫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线上消费,云生活的形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看展、旅游、买房、购车、live、蹦迪都演化出了各自的云存在形式。这种突如其来的云转型,也让「大力发展新基建」的目标拥有了更雄辩的说服力和更强劲的推动力。 4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疫情之下,新基建无论是对于资本市场还是整体国民经济而言,都被给予厚望。然而,对于从来以内容为王为行业发展主旋律的文娱行业来说,虽然科技赋能早已不陌生,但在如何利用新基建的风口,为文娱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给予强力的助推,其路径仍未得到有效的澄清。 站在风口的下一步,是寻找到新基建与新文娱之间相交的子集。 祛魅新基建 「不甚明朗,不宜乐观」。 这是多位学者在讨论「新基建对文娱业的可能影响」时所给出的一致的回答,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蔡尚伟教授认为,尤其「要警惕新基建滑向雷声大、雨点小的『炒概念』状态」。相比短期的概念炒作,着眼于中长期的预判对于新基建的健康有序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其实,不仅是对文娱业的辐射作用,新基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有必要去除掉「短平快式」的误解。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狭义的新基建主要是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 广义的新基建,是相对于以往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而言,不仅包含了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关乎数字经济的部分,而且按照对数字经济的理解方式进一步分为「数字基础设施化」和「基础设施数字化」,这一定义既包括云、管、边、端等数字经济底层基础,也包含了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如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根据中泰证券测算,新基建在2020年的市场规模大概在3.3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6%;至2025年新基建保持年均15%复合增长,显著高于基建总体投资增速,预计到2025年新基建规模将增至6.25万亿元。如此巨大的市场前景,无不令人垂涎。 但比起拥抱,更理性的态度应当是祛魅。 这种祛魅,在新基建多次在顶层设计中被点名之后显得更加困难,但同时也更为紧迫。 根据有关定义,新基建投资涵盖了「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七大领域。但如果冷静分析,我们便会发现,由于新基建的产业支撑几乎都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因此,新基建很难实现地方政府最直接的政治经济目标:保增长、稳就业。 图片来源:http://5g./5Gzixun/177024.shtml 换言之,这些由新兴产业构成的新基建领域并不具备传统基建的经济杠杆撬动作用。 同时,破除短期内便能够实现突破性发展的迷思,对形成关于新基建的正确理解尤为重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志刚便认为,新基建依赖的技术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和积累,其实具备了很高的进入门槛,妄想通过短期内大干快上的方式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到新基建发挥其正向影响。 回到文娱领域。新基建所提到的七大领域中有四个跟信息化有关,其中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带来的信息网络升级更是与文娱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测算,新基建可以拉动文体娱乐行业产出增长0.4%左右。 但如果试图正确评估新基建对新文娱的影响力,同样需要具备依托短期/长期分野的时间性视角以及依据行业划分的类型化视角。 那些离坐标系的技术端更近的领域,例如VR、短视频、竖屏、直播等领域,将会更快地呈现出好风凭借力的发展态势,「内容和科技会更多的融合,以前我们看到的科幻片的景象会加速实现」。 而在如游戏行业这类以内容为支撑的文娱细分领域,新基建起到的作用则不够显著。「游戏行业发展的本质还是好玩,是好的创意、好的题材。技术层面的影响并不大」。 同时,用户习惯的培养也并非一蹴而就。慎思学社创始人陆树燊便强调,新基建对于各行各业的辐射存在着先后顺序:「娱乐需求是滞后于生产效率类需求的」。 不过,在文娱业对于新基建的争论中,我们无疑能够寻求到这样的共识: 「新基建无论是否被称之为风口,它都是未来面向新生代交互式、沉浸式的新内容产业的行业『水电煤』」,互影科技创始人GARY表示。 清华大学副教授张铮则阐明了新基建作为文化产业「水电煤」的最终目标:借助于新基建带来的由基础设施向上层建筑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去更新文化治理手段和治理模式。 线上红利 「这两个月我们的业务量翻了一倍」。 虽然疫情期间文娱行业遭到重创,但也有部分企业实现了逆势增长。竖品创始人老豆所在的公司专注于短视频内容策划与拍摄,并已在竖屏领域有一定的耕耘与积累。受惠于短视频电商的快速发展,他们在疫情期间的业务量实现了不小的扩张。 据他介绍,线下的停顿使得商家被迫转移到线上,因此电商的视频需求被激发。「大家都想通过电商这个途径展示出品牌和产品的特色内容,所以对视觉的要求品质变高了,相应地预算也有所提高。我们刚好能够提供品质高的视觉拍摄服务,便很快配上了这个机遇」。 疫情导致用户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视频消费,优酷泛文娱中心高级总监王立明认为,UGC、PUGC内容毫无悬念已是竖屏的天下。而在新基建对行业的加速助推下,竖屏拥有更加可见的光明的前景: 「具有高内容价值、高平台价值和高商业价值的竖屏PGC、OGC内容将在两三年时间内集中涌现,竖屏+互动、竖屏+VR等新形态在给用户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也会催生新产品、新营销和新消费,并给泛娱乐产业创造新的增长机会」。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短视频领域新的入局者纷至沓来。 以PGC为主导的短视频平台Quibi,主打「速食」视频,其提供的三种内容:章节影视剧、综艺(纪录片和无剧本真人秀)、资讯类的每日必看,视频时长都不超过10分钟。与定位于长竖视频的IGTV和抖音海外版Tik Tok这类短视频不同的是,Quibi试图创造一个新物种:「中视频」。 爱奇艺则推出了爱奇艺随刻APP。这个新平台既包含影视、综艺、动漫等爱奇艺自制及版权长视频内容,也有覆盖了娱乐、明星、开箱、游戏、搞笑、知识等众多垂类的PUGC内容。其诉求也非常明确:打造中国的YouTube。 VR、AR也因为疫情再次迎来了新的风口。 一方面,VR、AR的认知度在疫情期间得到了明显提升,应用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线上远程会议方面,无论是教育、办公还是医疗领域,VR应有都具有很大的潜力。在3月,医生能够借助AR\5G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对患者隔空诊断。亦有研究表明,仅VR硬件设备在学校的应用便预计能够产生千亿的市场规模。 疫情前,故宫博物院便开发了以「VR+语音导览+图文」模式的导览小程序,受到热捧。2月以来,诸多景区和博物馆也纷纷利用小程序构建云旅游的虚拟场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云旅游在VR、AR技术的加持下,能够较好得提升景区的品牌影响力。 在地产领域,贝壳开发了VR看房业务,在VR三位重建技术之上叠加AI算法,可以将房屋三维户型图与智能设计相结合。据报道,通过VR技术的不断实践与完善,贝壳有可能成为打造线下空间数字化的一个入口,从而推动大量线下空间服务以及整个业务链条的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 在直播领域,人民日报与中国联通筹办了「5G技术运用走进人民日报」体验展。在5G空地一体化VR直播展区中,将VR摄像头和5G传输设备集成在无人机和机械车上,通过遥控可以实现基于5G网络移动环境下的VR全景视频直播。 同时,认知的普及也伴随着硬件需求的提升。在海外,从2月起,VR眼镜(包括HoloLens, Magic Leap, Quest产品)的使用量便增长了三倍以上,且仍在不断增长。3D软件技术公司Spatial月活跃用户仅3月份便翻了一番,自1月以来对VR的兴趣指数也增长了4倍,由此可一窥用户对VR技术的热情。 「朋友圈里好不少朋友或购买、或尝试体验了VR眼镜」,一位文娱行业从业者敏锐的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到VR行业的新风象。视频网站平台也极力培养用户对于VR的使用习惯,例如爱奇艺在用户观看网剧、网综等内容页面时给予了自家的爱奇艺VR眼镜更大的曝光度。 不过,也有人对疫情带来的这波线上红利持较为保守的乐观。这既是出于内容端创新的考量,同样也基于产品端和商业模式的审慎。 在竖屏领域,虽然「手机终端+移动场景+娱乐化属性+短视频碎片化」等特征与竖屏的手机端原生形态天然合拍,但制约PGC模式的核心在于内容供给。 「无论是爱奇艺做随刻,还是国外的Quibi,如何持续的提供好的内容非常重要,它们的成功依赖于制定出一个普遍规则和商业模式」。某平台工作者强调,精品的PGC内容将会是短视频平台未来发展的重点,但其发展模式到底是何种形态,业内目前为止还未形成统一的认知。 图片来源:https://app.3dmgame.com/gl/179855.html 同样,对于VR、AR来说,关注度的聚集与产品力的提升本质上没有必然联系。 蔡尚伟便认为,疫情增加了线上休闲娱乐情绪抚慰的需求,对VR、AR、MR、沉浸式场景体验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如果从商业角度来看,对于VR等技术的具体需求和供给能力是否在短期内能够实现清晰的增长,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5G的发展能够为VR、AR等技术实现提供支撑,但能否激发出商业上的改变,能否快速提升产品的技术支撑能力,仍然不好判断」。 未来赋能 还有一些行业,则盼望着在新基建的广阔发展前景下拥有一个更为富有想象力的行业空间。 在当下,这些行业或是曾经经历过风口的喧嚣,如今虽然被看好但却仍然处于整体蓄力阶段,亟需通过技术维度的突破推动行业整体的驱动;或是目前处于火热发展的轨道,但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与商业环境,急需实现内部的转型与迭代。 前者的代表是互动影视与云游戏,而后者的代表则是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直播电商。 尽管「5G的发展对于互动影视行业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它能够帮助互动视频在无延迟、多路视频预加载、基于物联网的多sensor信息输入等方面的优化,从而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但多位身处互动影视的从业者认为,目前的互动影视行业依然处于行业发展初期。 同时,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一些受到期待的项目开机和制作都被迫按下暂停症。不过,在Gary看来,疫情也「同时给了更多时间去打磨产品和思考互动内容的底层价值,所以还是利大于弊」。 实际上,疫情期间仍然有一些全新的互动影视产品问世。腾讯视频综艺节目《我+》以助理经纪人「我」为视角,糅合影视、综艺、游戏互动等不同类型,互动逻辑明显提升;热播网剧《龙岭迷窟》衍生出了互动剧《最后的搬山道人》豆瓣评分8.1分,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但总体来看,互动影视行业依然需要积累蓄势。虽然总局与各大视频平台等业界相关机构共同探讨推出了《互联网互动视频数据格式规范》,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平台也为创作者提供了通用互动组件和互动视频的创作平台,但「平台对于互动影视内容的投入依然是点状的、低成本的和带有测试心态的,投入与见效都不显著」。 云游戏在国内的境遇同样处于爆发的前夜。 云游戏虽然是个热词,但却不是一个新的产物。早在十年前,云游戏的概念便已提出。传统游戏在用户体验方面的跃升,依赖于硬件配置的升级,但云游戏的「云」字意味着用户无需下载且无需高端设备便可以以流媒体形式体验游戏。 因此,对于云游戏而言,新基建、5G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它能够帮助解决云游戏目前面临的网络延迟、卡顿频幕、解码能力等等,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而在最近,伴随着「云蹦迪」、「云文旅」等新事物,云游戏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大众视野之中。同时,云游戏在国内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入局者。云游戏成为游戏、直播以及视频领域交叉视域中的关注焦点。 日前,直播平台斗鱼便上线了斗鱼云游戏平台,玩家可以体验多个端游、手游的云游戏版本,包括《王者荣耀》《Dota2》等。立足于中国移动的咪咕互娱,最近也并推出了《热血传奇》云游戏版。目前,咪咕互娱推出的5G云游戏产品「咪咕快游」,目前用户数超过2000万,是国内最大的云游戏平台。 只是,当下的喧嚣离成为消费主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曾经的技术限制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有待突破外,对于长久习惯于传统游戏场景的玩家们来说,同样也需要适应新的云游戏带来的体验差异。 如果说互动影视、云游戏等行业的变化还有赖于新基建的规模化,那么正在面临转型与迭代的则是由众多MCN主导的直播电商。 在疫情期间,直播电商无疑成了许多行业的救命稻草。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发展线上渠道;越来越多的公司CEO亲自下场,走进直播间;除了薇娅、李佳琦,罗永浩、央视男团等直播届新面孔的表现同样不俗。 但与此同时,直播电商的升级迭代也迫在眉睫,原有的固定模式正在引起质疑与思考:直播是不是仅仅为了短期的功利性的带货?直播是不是只能靠低价吸引用户?直播怎么将带货与品牌营销合二为一?主播乃至直播间怎样和品牌之间实现更加深度的融合?MCN在未来产业链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疫情为直播电商的发展添了一把干柴烈火,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加入这个赛道,也让直播带货模式的演进过程加速起来。 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倾向于认为,必须要以更加长远的目光看待直播这一新兴的营销方式,而不是把它仅仅作为短期提升销量、处理库存的兴奋剂。时趣互动首席内容官康迪便认为,「未来除了即时消费之外,直播还应该成为与消费者持续沟通的渠道,在品牌增长、产品增值等方面进行更深入地融合」。 同时,在新基建大力发展的背景下,「直播+」的前景和实践路径愈加清晰。 直播+VR/AR能够帮助用户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更好的呈现带货产品的各项属性;直播+竖屏则通过加入竖屏PGC内容提升品牌认知,「让所有人在观看直播时就像是参与到一台产品发布会」;直播+综艺或许会推动微综艺进阶为新型样态…… 到那时,带货将不再是短暂的喧嚣,而将会演化为大众娱乐方式里新的常数项。 新基建在顶层设计中有着清晰的定义,但如果从文娱产业的角度出发,恐怕要对新基建的内涵进行更有意义的区分。 北京大学教授向勇认为,新基建在文娱领域其实存在着硬/软的二分。「硬基建」指的是以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 Chain)、云计算(Cloud)、大数据(Data)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而「软基建」则是指内容创意、标准研发、数据共享。硬基建与软基建相融合,共同构成了文娱框架下的新基建效应——「巧基建」。 这种区分,有助于为我们对未来给予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预测:那些背靠硬基建、能够直接获得技术红利的文娱领域,将会率先发生颠覆式的改变;而那些借助技术赋能进而反哺内容创新以及实现工业化、标准化的软基建,在未来同样拥有广阔的前景。 最后,我们则需要理解文娱行业的巧基建内涵。在国际政治领域,巧实力寓意着过度扩张之后的选择性收缩,呈现出一幅「疗伤」状态,而在文娱产业语境里,巧基建意味着新基建之于新文娱,它提供的不是饮鹧止渴的概念炒作,而是鱼跃汪洋的发展契机。 新基建为文娱内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底蕴和支持,从而让文化+科技成为真正助力文娱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而它所勾勒的战略目标也已隐然浮现:对内,提升文化现代化与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水平;对外,走向真正的文化出海。 采访鸣谢 参考资料 之媒团队 |
|
来自: DOICT观察者 > 《全媒体-市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