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方文献 | 太仓“老底子”·记忆中的老街桥(三)

 老年人CWK 2020-05-25

文献

地方

   了解传统文化

阅读地方文献


太仓“老底子丛书”第一辑(目录)

1

《太仓老街桥》

2

《太仓老味道》

3

《太仓老习俗》

4

《太仓老农具》

5

《太仓老手艺》

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以及生活在太仓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编织了无数的梦想,演绎了无数的故事。那些被无数人用过的农具、尝过的味道、走过的街桥、经历的习俗……见证了这座城市演变的时空片段和点面,也构成了这座城市浩如烟海的历史印记, 并慢慢涵养沉淀、酝酿发酵,浓缩凝结成为这座城市的“老底子”。正是这些“老底子”最终成为太仓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乡愁”,也形成了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特有的底蕴与气质。

—— 编者语

《太仓老街桥》 编著:凌微年


内容节选

“北门街史话”

北门街是太仓城厢镇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北门街”最早的名称叫“宝积巷”,也叫“北巷”据《太仓州志》记载“:宝积巷,即北巷,镇海卫西。”镇海卫当时设在鼓楼桥之西北堍,即现在的城厢一小之处,“宝积”之名源自“宝积佛”,为如来积聚财宝之本尊,故“宝积巷”寓意应为生财之巷、财源滚滚来之巷。所以当时的“宝积巷”,应是一条比较繁华热闹的街道。北宋时,平江府在太仓设置节制司酒库,分司酒税,地点就在大桥(武陵桥)北堍大街处,俗称卫前湾,即平康弄(现城一小那里)之斜对面,因为那个地方酒楼较多。宋、元两代,在大桥北堍西角,最有名气的酒楼就是沧江风月楼,酒馆中常是高朋满座,歌舞盛行,名人雅士云集。其地点就在宝积巷南口西侧。在王祖畲主撰的《太仓州志》 卷二“ 封 域 下·沧 江 风月楼 ” 条目中载 :“姑苏志太仓沧江风月楼古酒楼也,张采志在城北巷口,相传杨铁崖、张伯雨尝游宴其上。昆新志又有惠楼在北巷口西,旧酒楼也。”元代太仓诗人马麐有《沧江八景诗》;明代狂放诗人桑悦则有“沧江风月真无边,常伴楼中歌舞筵”之诗句,讲述其时的繁华和歌舞升平之况。宝积巷南口东侧,在平康弄后面沿河(盐铁塘)处,则有当时太仓的最高军事建筑——鼓楼。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维护当时的歌舞升平之况,当然也成了卖秧桥最早原始名称的来历。此外,据王祖畲主撰的《太仓州志》卷二“封域下·古迹”中载 :“自元迄明,有庆元等处市舶提举司 ;桑悦志,在武陵桥北,元至正二年提举脱脱;今镇海卫治是也。”可见,在鼓楼旁边还有相当于现在海关的市舶提举司。“北壕弄”名称的出现则是在太仓有城门、城壕之后。太仓原来没有城门,元至正十七年(1357),农民起义军张士诚据吴称王,为防倭、海寇侵犯,遣部下高智广移常熟支塘城墙筑太仓城。筑了城墙就有城门,当时在城北和城东北方向筑大北门和小北门。同时在城门前挖护城河,也称城壕。而“宝积巷”也就是“北巷”,是正对着大北门和北城壕之巷,所以又被称为“北壕巷”。由于“北壕巷”读起来不太顺,而弄即指小巷,所以渐渐地“北壕巷”就变成了“北壕弄”。北壕弄之名沿用时间很长,历经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条街上曾发生过许多事情,其中可圈可点的也有好几桩。比如在这条街上出现了太仓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毛澄。毛澄的先祖于元代自河南迁居太仓毛家市,遂著籍。元末明初,在毛澄的曾祖父时,毛家从毛家市迁到太仓城内北巷(宝积巷)北端东侧沿河的一个二进院落住宅。1460 年的秋天,毛澄出生在这里。他自小刻苦学习,少即通经义,据载,“七岁善属对,间为诗歌,传播人口”,十六岁考入太仓卫学,成为家庭中的第一位秀才。入学后仍然“清苦力学”,每年考试都被列入优等。成化二十二年(1486)参加南京应天乡试,又考中举人。在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参加会试与殿试中,被有“一代明君”之誉的明孝宗钦点为癸丑科一甲第一名,即状元,从而成为太仓历史上第一位摘得科考桂冠之人。为此太仓在原儒学前建“状元坊”二个。后来还为毛澄建“少保坊”,建在安福桥,即现在的州桥处。再比如毛澄的祖父、长寿老人毛弼,人称“北巷毛夫子”,在其百岁时,巡抚彭泽为其在北壕弄东侧建“人瑞坊”,庆贺其百岁人瑞。后来毛弼一直活到一百一十二岁,无疾而终。还比如在 解放 太仓的战斗中,根 据《 太仓县志》载,解放军83师247、248团由东西两侧包围县城,华东警备区 8 旅的一个营佯攻北壕弄北端的北门,调动了国民党守军的兵力。而主力部队则从东门突破,包抄到北壕弄和西门街,两面夹击,再加上我军在南门外设下了埋伏,结果全歼了国民党军两个团,胜利解放了太仓城。真正称为“北门街”,则是四九年后的事情了。将新仓街到青石桥之间的路段命名为“北门街”,既包括了原来的“宝积巷”,也就是“北壕弄”,而且还增加了原大北门到青石桥的一段路。且约定俗成 :此处所指的北门就是大北门。不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老太仓人往往习惯地仍将此街称呼为“北壕弄”。在我小时候,记得北门街确实比较热闹。那里有打铁铺、箍桶店、杂货店、香烛店、茶馆、理发店、饭店、大饼油条 糍 饭 糕 店等 众多店铺 ;另外,酒厂、纸品厂 、酱菜厂等也建在那里,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太仓纸品厂。那时城里有不少家庭成为该厂外包糊纸盒的小工场,妇女和小孩是外包工中的主力军。当时糊一只纸盒子要经过折边、粘角、畅身、嵌条、贴瓦楞、插夹档、糊底面等数道工序,最后晾干才算完工。这种家庭小作坊糊的纸盒子主要品种是针头盒子。当时不少居委会还曾配有专门人员去纸品厂收发处把盒坯、糨糊等拖到居委会,再由各家各户去领取,完工后由专人收缴后送回纸品厂收发处。这种外包收入弥补了一些家庭的油盐酱醋钱,有的家庭还将孩子们的劳动成果作为他们的学杂费,很有些现在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味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该厂在开发新产品时,居然开发出了“江南牌窗式空调器”,同时成立的空调车间,则成为后来太仓冷气机厂和再后来的“特灵”空调器厂的前身。这条街北端的青石桥西,护城河之南岸是当时太仓的水运中心,俗称太仓轮船码头。太仓轮船业务发端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海人张三珊来太始创娄琴轮船公司,其后又有豫大轮船公司、飞虹汽船局、广利汽船局等轮船公司先后在太仓内河经营客运。四九年后,先是建立轮船同业公会,1956 年初,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改造,组成“公私合营利众轮运行”。是年7月,改属省内河轮船公司苏州分公司太仓营业站,于1959年10月定名为地方国营太仓县轮船公司,1962 年易名为太仓轮船站,俗称太仓轮船码头。它既是县城通向各镇的水路中心,又是太仓联系上海和苏州的重要枢纽。那时太仓乡下来城里读书的不少学子,就是通过这条水路来到城里。后来由于公路运输的不断发展,至1976年轮船客运基本停顿。在轮船码头的对岸则是太仓航运站所在地,这是从木帆船联合运输社发展而来的大集体单位。当年许多水运职工及其家属就工作生活在这里。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航运公司地处德兴街,但由于北门街带有明显的方位指向,所以一提起航运站,人们就会说,在北门街那里。轮船码头的西面,则是有名的县中百公司所在地。中百公司的前身是苏南建中贸易公司太仓支公司,四九年前后由沙溪搬到城厢县府西街。据原中百公司的一些北门街边的小商品市场职工回忆,在轮船码头西面中百仓库的二层办公楼建成后,中百公司的批发等业务和仓库均集中此处,所以20世纪 60、70年代的人们一般都知道,说起中百公司,就是在轮船码头的西面。2000 年,太仓市在北门街路段东北侧建起了北壕弄小商品市场,这个市场建在当年“宝积巷”北端东堍,也许是借“宝积”之吉言,它成了一部分人实现“淘宝梦”的致富之地。后为解决安全隐患,于2016 年整体搬迁到了长埭路。改革开放以来,北门街不断更新,弹石路全部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此时原来青石桥到郑和路之间的德兴街也并入了北门街。就这样,如果从元代算起,北门街在风风雨雨中已走过了七百余年。

  (陆钟其  撰文)

北门街旧貌

北门街边的小商品市场

摘自【太仓老底子丛书第一辑·太仓老街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