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 根据《汉书·沟洫志》记载:在赵中大夫(中大夫汉代为掌管议论之官)白公建议下,穿渠引泾水,首起自谷口,向东入栎阳(今高陵县东),南入渭水,长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合今30余万亩),名曰白公渠,民得其利。白渠在郑国渠之南,工程建成后,效益很大,当时留下这样一首歌谣:“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汉书·沟洫志》)白渠和郑国渠,统称郑白渠,到了唐代,白渠分为三条支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三白渠,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灌溉面积曾达一万多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