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色多瑙河》:因一场战败而诞生的世界名曲

 音画赏味 2020-05-25

克尼格雷茨战役

1866年6月,为争夺德意志统一主导权,奥地利与普鲁士爆发了普奥战争。7月3日,双方在克尼格雷茨(Koniggratzer)展开决战,普鲁士一举消灭奥军主力。三周后,停战协议签订,奥地利输掉了战争

  普鲁士视角的油画《克尼格雷茨战役》,Georg Bleibtreu画于1869年

克尼格雷茨战役结束后,普鲁士一路高歌猛进,扬言直捣维也纳。为了庆祝和纪念这场胜利,普军作曲家约翰·戈特弗里德·皮耶夫克(Johann Gottfried Piefke,1817-1884)创作了一首《克尼格雷茨进行曲》(Der Koniggratzer Marsch ),此曲铿锵雄壮、朗朗上口,后来成为著名的军乐进行曲。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

  多瑙河畔的维也纳风光,19世纪

相反,帝国首都维也纳则哀鸿遍野、人心惶惶。对战败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悲观如乌云般笼罩着多瑙河畔的音乐之都。当时担任维也纳歌唱协会合唱团指挥的约翰·赫贝克(Johann von Herbeck,1831-1877)意识到,人们需要一首振奋昂扬的乐曲,来抚慰战争带来的创伤——他想到了一位朋友。

  约翰·赫贝克

这位朋友不是别人,正是担任哈布斯堡宫廷皇家舞会指挥的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25-1899)。施特劳斯出身于音乐世家,父亲和两个弟弟都是音乐家。作为家族中的佼佼者,正是他把圆舞曲这种民间“二人转”带入了皇家宫殿的大雅之堂,成为享誉后世的“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施特劳斯,August Eisenmenger画于1888年

早在1865年,赫贝克就邀请施特劳斯为合唱团写一首合唱用的圆舞曲,这个要求有点不伦不类,加之施特劳斯档期太满,所以迟迟没有动笔。这一次,他打算写一首能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合唱作品,并从诗人卡尔·贝克(Karl Isidor Beck,1817-1879)的诗歌《在多瑙河旁》中找到了灵感。

  卡尔·贝克

《在多瑙河旁》这首诗的每一段都以“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结尾,借赞美多瑙河抒发爱国之情。但是施特劳斯写声乐作品缺乏经验,他认为直接用原诗谱曲力有不逮,于是又另外请了个三脚猫票友仿写了一首新诗作为唱词,曲名则借用了卡尔·贝克的诗句:《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中文简译作《蓝色多瑙河》)。

  维也纳戴安娜浴室音乐厅,19世纪

1867年2月15日,《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在维也纳戴安娜浴室音乐厅(施特劳斯的很多作品都在此处首演,如今已经不复存在)首演。与以往很多作品一炮打响、首演即数次安可不同,当晚观众反应冷淡,只加演了一次。按照施特劳斯自己的标准,这就等于失败

  果然施特劳斯最擅长的还是舞曲

当年夏天,施特劳斯赴巴黎参加第二届世界博览会,亲自指挥演出这首曲子。他舍弃唱词,只演奏管弦乐部分,取得了巨大成功,连法皇拿破仑三世都亲临奥地利使馆表达祝贺和赞赏。回到维也纳后,他接到无数订单要求出版钢琴谱,不得不一口气制作了100个铜版来满足印刷需要,颇有洛阳纸贵之意。

  1867年出版的《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钢琴独奏谱封面

第二年,施特劳斯对曲谱进行改编,加入了引子和结尾,成为我们今天听到的样子。1874年,奥地利著名音乐评论家爱德华·汉斯力克(Eduard Hanslick,1825-1904)将《蓝色多瑙河》与当时使用的由海顿谱曲的奥地利国歌相提并论,称其为第二国歌

  施特劳斯与勃拉姆斯

施特劳斯的朋友勃拉姆斯也非常喜欢这首曲子。据说,一次,施特劳斯的女儿(一说是夫人)请求勃拉姆斯在她的扇面上签名,勃拉姆斯直接写了一段《蓝色多瑙河》的谱子,并颇带“醋意”地署名:“Leider nicht von Johannes Brahms”(这不是勃拉姆斯写的)。


原创/音画赏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