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说,病分二种、有六项外在表现、原因则有十类

 药师海印月 2020-05-25

有一部《四不可得经》,讲了“四不可得”,其中第二就是“无病不可得”。

病有两种:一是身病。一身四大不调所生的病苦,称作身病。如《请观音经》说:“佛在世时,毗耶离城有五种之恶病流行:一、自眼出血。二、自耳出脓。三、自鼻流血。四、舌噤无声。五、所食之物变为粗涩。”二是心病。或因欢喜太过,或因忧愁太甚,或倚恐怖,或患愚痴等,失去了心理上的平和,而引起的各种疾病,称作心病。身病和心病,对肉体和精神来说,都是痛苦的。


无论什么病,在精神状态上会有反映,这称作“六神病相”:如果多惛惛,是肝中无魂。如果多忘失前后,是心中无神。如果多恐怖癫病,是肺中午魄。如果悲痛大哭,是肾中无志气。如果多回惑,是脾中无意。如果怅怏,是阴中无精。

佛教还认为,内脏如有病,在外表上会表现出来,这称作“五脏病相”:面无光泽,手足无汗,是肝脏的病相。面色青皓,是心脏的病相。面色黧黑,是肺部的病相。身无气力,是肾脏的病相。体涩如麦糠,是脾脏的病相。这很有点像中医的理论了。

生病总是讨厌的,俗话说:“英雄最怕病来磨。”之所以会生病,佛教归为先世作孽和现世失调两种原因。第一种称作先世行业病。即先世嗜好打人,或以各种恶法,恼害众生,从而得到报应,今世多病。第二种称作现世失调病。即现世饮食失调,或冷暖未防、纵欲过度等,从而身体虚弱,病魔侵身。

《佛说医经》分析了得病的十种原因:一、久坐。二、食不节。三、多忧愁。四、疲极。五、淫欲。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忍呼吸)。十、制下风(忍放屁)。而在《止观》中,则有“病起六缘”的说法:一、因为四大不顺的缘故。二、因为饮食不节的缘故。三、因为坐禅不调的缘故。四、因为鬼神得便的缘故。五、因为鬼神干扰的缘故。六、因为恶业造成的缘故。

防病之道,显然是饮食适度、劳逸结合、舒筋活血之类。

佛教看来,似乎还得行善积德、修身养性、心胸开阔。这一点,其实是含有一定的现代医学道理的。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号“读卖旧书”(dm-book)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